方劑組成解釋
桃枝丸中包含巴豆,主要因為巴豆具有峻下逐瘀之效。
巴豆性味辛熱,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下攻積、消腫散結之功效。
在桃枝丸中,巴豆與其他藥材配合,可攻破血瘀,通利大便,消腫散結。
巴豆性烈,需謹慎使用,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避免過量引起腹痛、腹瀉等副作用。
桃枝丸方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通便瀉熱: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效。方中桃枝、紅花等藥材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但若瘀血阻滯於腸道,則會影響藥效的發揮。大黃可促進腸道蠕動,排除瘀血,使其他藥物更易於發揮效力。
- 清熱解毒: 桃枝丸主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大黃亦可清熱解毒,尤其對熱毒引起的腫痛,具有較好的緩解效果。將大黃加入方中,可增強其清熱解毒之功,並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消腫止痛之目的。
桃枝丸方劑中加入黃柏,是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
桃枝性平,善於活血化瘀,但單獨使用容易耗氣傷陰。而黃柏性寒,能清熱瀉火,且其苦寒之性可制約桃枝的燥性,防止其過於耗氣傷陰。
此外,黃柏還能抑制細菌和病毒,起到抗炎作用,與桃枝協同發揮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治療溼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疾病效果顯著。
桃枝丸方劑中含有輕粉,主要原因在於其 瀉下 作用。輕粉性寒,味苦,能 清熱解毒、瀉火通便。
對於某些疾病,如濕熱蘊結、熱毒熾盛、便祕等,使用桃枝丸以輕粉的瀉下作用來達到清熱解毒、通腑泄熱的目的。然而,輕粉為 劇毒藥物,使用需謹慎,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服用。
桃枝丸是一種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硇砂,這有其特定的理由與功能。
首先,硇砂(也稱為硝石)在中醫中主要用於清熱解毒及消腫止痛。桃枝丸主要用於活血化瘀,治療血滯所引起的各種症狀。添加硇砂,能夠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作用,從而提高療效。
其次,硇砂的性質偏寒,能夠調和方劑中的熱性藥材,從而達到陰陽平衡的效果。這對於治療由熱毒引起的症狀尤其重要,確保整體治療的安全性與有效性。
此外,硇砂對於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疼痛也有一定的輔助作用,幫助減少因血滯所引起的疼痛與不適,進一步強化桃枝丸的治療效果。因此,硇砂在桃枝丸中的應用,不僅具有理論依據,也符合臨牀需求。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桃枝丸」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
根據多篇古籍記載,「桃枝丸」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 積熱: 這是桃枝丸最核心的主治功效,見於多篇文獻,如《証治準繩‧幼科》、《幼幼新書》、《小兒藥證直訣》、《醫學綱目》等均有提及「疏取積熱」或「取積熱」。
- 結胸: 《証治準繩‧幼科》、《小兒藥證直訣》等指出桃枝丸可治療「結胸」。
- 潮熱有時,胸滿短氣: 《証治準繩‧幼科》、《醫學綱目》提到桃枝丸可治療「潮熱有時,胸滿短氣」。
- 急驚: 《証治準繩‧幼科》、《幼幼新書》、《醫學綱目》中提到,急驚發作後期,痰熱壅盛時,可用桃枝丸等藥物「利下痰熱」,以達到「心神安寧」的目的。
- 嘔吐: 《醫學綱目》指出桃枝丸可治「裡熱而吐」。
治療原理
桃枝丸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 攻下積熱: 方中巴豆、大黃均為瀉下藥,巴豆「破血、通便、消癰」,大黃「清熱解毒、利尿通淋、活血化瘀」,二者合用,可強力攻下體內積聚的熱邪,這是桃枝丸治療積熱、結胸、潮熱等症的主要機制。
- 清熱燥濕: 黃柏「清熱燥濕、收斂止痛、殺菌抗炎」,可進一步清除體內熱毒,並有助於緩解因濕熱引起的症狀。
- 祛痰化濁: 方中輕粉、硇砂雖用量較小,但可能起到一定的祛痰化濁作用。硇砂還有「開竅醒腦、鎮靜安神、解痙止痛」之效,可輔助治療急驚等症。
- 疏利通導: 桃枝丸整體藥性偏於寒涼、攻下,具有疏利通導的作用,可使體內積熱、痰濁等病理產物從大便排出,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總結:
桃枝丸是一個以攻下為主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體內積熱、結胸、潮熱有時、胸滿短氣等症,尤其是小兒積熱、急驚後期痰熱壅盛等情況。其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巴豆、大黃等藥物的強力瀉下作用,清除體內積熱,並輔以黃柏清熱燥濕,輕粉、硇砂祛痰化濁,從而達到疏利通導、清熱瀉火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巴豆霜1錢1字,川大黃1錢1字,黃柏(末)1錢1字,輕粉5分,硇砂5分。疏取積熱。
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粟米大。
未晬兒三2丸,1歲兒5-7丸,五七歲20-30丸,臨臥煎桃核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大毒,使用時應慎重,並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桃枝丸,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組成:巴豆霜1錢1字,川大黃1錢1字,黃柏(末)1錢1字,輕粉5分,硇砂5分。 主治:疏取積熱。主治:結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