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黃白散是一種具有清熱燥濕、祛邪解毒功效的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之一為黃柏。黃柏性寒,味苦,具備清熱解毒、燥濕止帶的特性,適合用於治療因濕熱引起的各類病症。在黃白散中,黃柏的作用可主要表現在對濕熱病因的針對性治療,如陰道炎、濕疹等,由於其能有效清除機體內的濕熱邪氣,促進病情的改善。
此外,黃柏也能增強方劑的整體效果,與其他成分協同作用,提升療效。其入心、腎、膀胱三經,對於清心火、降腎火、利膀胱均有顯著的效果,因此在綜合調配中,黃柏的選用使得黃白散能更加全面地應對由濕熱造成的各類病症,令患者的身體迅速恢復健康。在臨牀應用中,黃柏的價值凸顯,是黃白散不可或缺的關鍵成分之一。
黃白散中包含輕粉,主要是因為輕粉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
輕粉性寒,入肺經,能清熱解毒,對於因濕熱蘊結引起的瘡瘍腫毒、濕疹、皮膚瘙癢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黃白散的組成中,輕粉與其他藥物配伍,可以起到協同作用,發揮更佳的治療效果。例如,輕粉與黃柏、白芷等藥物配伍,可以加強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白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所載「臁瘡濕毒及遍身熱瘡」,臁瘡多因濕熱下注、氣血瘀滯所致,症見下肢潰瘍、滲液瘙癢;「遍身熱瘡」則屬熱毒蘊膚,發為紅腫瘙痛之瘡瘍。故黃白散之定位,當以清熱解毒、燥濕斂瘡為主,契合濕熱毒邪為患之病理。
組成與藥理邏輯推導
芒消(芒硝):
- 性寒味鹹苦,歸胃、大腸經,傳統用於瀉熱通便、清火消腫。《神農本草經》載其「除寒熱邪氣,逐六腑積聚」;外用可清解熱毒、軟堅散結。本方以芒消為君,取其清熱瀉火之力,內服導濕熱下行,外治或可消瘡腫。
- 炮製法中「熬令沸,澄清」,可能意在去其沉濁,留取精純清熱之性。
硫黃:
- 性溫味酸,有毒,歸腎、大腸經,傳統外用解毒殺蟲、燥濕止癢。《本草綱目》謂其「主虛寒久痢滑泄」;外用治疥癬濕瘡。本方取其燥濕殺蟲之效,佐助芒消清熱,寒溫並用,共祛濕毒。
- 與芒消合炒,「攪令焰出絕」後研末,此過程或使硫黃毒性稍減,並藉硝石之寒性制其溫燥,轉為緩和斂瘡之用。
配伍原理與治療機轉
- 寒溫相制,攻毒斂瘡:芒消寒清熱毒,硫黃溫燥濕邪,二者相伍,一清一燥,共解濕熱交蒸之毒。雖寒溫性異,然硫黃得芒消制約,減其辛烈,反增燥濕收斂之效。
- 外用內服之辨:古方未明言用法,然硫黃自古多外用療瘡,內服需慎;本方劑量輕(半錢匕),且以新汲水調服,或取其輕清上行外達,引藥力至肌表。若為外用,可直接以粉末敷瘡,收濕斂瘡。
綜論
黃白散以清熱(芒消)與燥濕(硫黃)為核心,針對濕熱毒瘡而設。其組方簡練,寒溫並行,既符合「熱者寒之」之治則,亦兼顧「濕以燥之」的需要,體現古人對濕熱錯雜病機的調治智慧。
傳統服藥法
芒消(研)1兩半,硫黃(研)1兩。
先將芒消於銚子內熬令沸,澄清,下硫黃末於銚子內,攪令焰出絕,傾在新碗內,放冷,為細末。
每服半錢匕,新汲水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黃白散, 出處:《回春》卷五。 組成:黃柏、孩兒茶、枯白礬各等分。 主治:口瘡及口中疳瘡。
黃白散, 出處:《回春》卷八。 組成:榆樹根白皮(爲細末)1兩,黃丹2錢。 主治:湯火傷。
黃白散,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五。 組成:黃柏1兩,輕粉3錢。 主治:臁瘡濕毒及遍身熱瘡。
黃白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七。 組成:大黃半分,白朮半分。 主治:小兒脾虛熱,大小便出黃沫如蟹吐沫者,良久即青。
黃白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三。 組成:芒消(研)1兩半,硫黃(研)1兩。 主治:狗咽。喉中忽覺結塞不通,如喉痹狀。
黃白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 組成:黃柏皮、黃連(去須)、白礬(煅過)、白蛇皮(燒灰)各等分。 主治:去風乾水。主治:風毒流行,近穀道四畔時復生泡,癢而生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