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傷通氣散

七傷通氣散

QI SHANG TONG Q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回春》卷三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熱 (1.2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9%
胃經 16%
脾經 14%
大腸經 12%
肺經 11%
心經 8%
心包經 4%
小腸經 4%
三焦經 4%
腎經 3%
肝經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肺經
心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七傷通氣散中包含豬牙皁,主要是基於其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豬牙皁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

七傷通氣散為治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的常用方劑,而豬牙皁能夠有效 疏通經絡、活血化瘀,配合其他藥物,達到 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的效果。因此,豬牙皁的加入是七傷通氣散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七傷通氣散中加入大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通便: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七傷通氣散主治跌打損傷,瘀血阻滯,導致氣血不通,疼痛難忍,而大黃可瀉熱通便,促進瘀血排出,緩解疼痛。
  2. 活血化瘀:大黃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加速傷口癒合,有助於消除跌打損傷引起的瘀血腫痛。

總之,大黃在七傷通氣散中起到瀉熱通便、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治療跌打損傷,改善氣血流通,促進傷口癒合。

七傷通氣散中含有硇砂,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1. 溫肺化痰,通利氣道:硇砂性寒,入肺經,具有溫肺化痰、通利氣道的功效。七傷通氣散主治肺氣不通、咳嗽喘促等症,硇砂的加入可以溫化痰飲,通利氣道,緩解咳嗽喘促的症狀。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七傷通氣散中還含有其他藥物,如紫蘇葉、杏仁等,它們具有不同的功效。硇砂與這些藥物配合使用,可以相互協同,增強療效,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七傷通氣散中包含巴豆,乃因其具有強力瀉下、消積止痛之效。

巴豆性味辛熱,入脾、胃、大腸經,具有攻積瀉滯、消腫止痛之效。其藥性峻烈,可快速驅除腸道積滯,通暢氣機,故常用於治療寒凝氣滯、脘腹脹痛、積滯便祕等症。

然而,巴豆毒性較強,需謹慎使用,宜遵醫囑,不可自行服用。

七傷通氣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七傷通氣散治療跌打損傷,瘀血阻滯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疼痛難忍。當歸能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同時行氣止痛,緩解疼痛症狀。
  2. 補血養血,改善氣血虛弱:跌打損傷常伴隨氣血虧損,導致身體虛弱。當歸具有補血養血的功效,能滋補氣血,改善氣血虛弱,提升機體抵抗力,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七傷通氣散中加入當歸,可以起到活血化瘀、行氣止痛、補血養血的多重功效,促進傷勢恢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七傷通氣散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範疇廣泛,涵蓋氣滯、痰阻、積結之症,其核心在於「通泄」與「攻逐」。

  1. 十膈五噎:指氣機壅滯、痰瘀阻塞所致之噎膈(如食道梗阻感、吞咽困難),方中瀉下逐痰之藥力可開通鬱結。
  2. 腹內久積氣塊:針對氣血瘀滯日久形成的積塊(如腫塊、脹滿),以破積消癥之品攻伐。
  3. 傷力嘔吐膨脹:勞傷氣機逆亂,伴隨嘔吐、脹滿,此方可降逆氣、瀉實滯。
  4. 小兒驚風痰響:痰濁上壅引動肝風,方中峻藥取「吐痰開竅」之效,屬急則治標之法。
  5. 中風不語:風痰閉阻清竅,通散痰涎以助醒神。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峻烈攻逐為基調

    • 牙皂(煅):辛鹹溫,煅後減其毒而存其性,擅長滌痰通竅,開閉塞。
    • 大黃(麵包燒熟):煨製緩和瀉下之性,偏逐瘀通便,與牙皂共瀉痰瘀。
    • 硇砂:鹹苦辛熱,破瘀消積,軟堅散結,尤擅化頑痰、消癥塊。
    • 巴豆(去油):辛熱大毒,去油減其峻瀉,存其攻逐之力,與硇砂協效破積滯。
    • 當歸:少量佐入,養血和血,緩和諸藥峻烈之性,防攻伐傷正。
  2. 「吐下並行」之機理

    • 此方服後「不吐則瀉,不瀉則吐」,屬中醫「在上者湧之,在下者引而竭之」的治則。透過劇烈吐瀉,迫邪外出(痰、積、滯氣),速效但耗氣,需中病即止。
    • 酒引藥力上行助吐,白水則偏下導瀉,顯示服法調控趨向,體現「因勢利導」思想。
  3. 適應證特點推論

    • 適用於實證、閉證(痰、瘀、氣、食積壅盛),絕非虛證或緩病慢調。
    • 「急症治標」導向:如驚風痰壅、中風閉證需即時通竅,久積氣塊屬頑固實結。

總結
七傷通氣散以「通」為名,實為痰瘀氣滯交阻之重症設計。組方集中藥性峻烈之品,利用其「吐瀉交攻」的特性,速破有形之邪,屬中醫「霸道」治法。然其藥猛毒盛,須精準辨證於「大實有羸狀」之際,非經驗者不可輕用。

傳統服藥法


牙皂2兩(火煅),大黃2兩(麵包燒熟),硇砂2錢,巴豆6錢(去油2錢),當歸2錢半。
上為末。
每服1分或2分,引用好酒1口調服;不飲酒者,滾白水亦可。引不許多,引多動1-2行。此藥服之,不吐則瀉,不瀉則吐。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瀉下通便的功效,服用後可出現腹瀉、腹痛等副作用,應注意觀察。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腦中風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嘔吐多痰噁心反胃半身或下肢麻木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七傷通氣散, 出處:《回春》卷三。 組成:牙皂2兩(火煅),大黃2兩(面包燒熟),硇砂2錢,巴豆6錢(去油2錢),當歸2錢半。 主治:十膈五噎,腹內久積氣塊,傷力嘔吐膨脹;兼治小兒驚風痰響,上竄天釣,吐痰即癒;又治中風不語。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