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丹散

草丹散

CAO DAN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3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11.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9%
肺經 19%
脾經 19%
肝經 19%
大腸經 11%
腎經 11%
胃經
肺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草丹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了硇砂。硇砂,即硫燈石,是一種以其獨特性質在中醫中運用的藥材。它的主要功效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適用於各種熱毒引起的病症。

在草丹散中加入硇砂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其能夠增強方劑的解毒效果,對於治療因毒邪內侵所引起的病症特別有效。此外,硇砂在古籍中被認為有助於降火、祛風,以改善患者的全身狀態。這些特點使其在治療中草藥方劑中,尤其是與熱邪有關的場閤中,更為常見。

硇砂的安全性和效能經過多年的臨牀驗證,在適當的用量下,能有效地輔助其他藥材的治療效果,增強整體方劑的協同作用。因此,將硇砂納入草丹散中是基於其藥理特性與治療需求的充分考量。

草丹散中含有巴豆,主要因其具有強烈瀉下作用,可治療頑固便祕、積滯腹痛等症。巴豆味辛、性熱,入脾、胃、大腸經,能峻下逐滯,消積導滯,對於積滯在腸胃中的食積、宿食等,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然而,巴豆毒性較大,使用需謹慎。草丹散中,巴豆往往與其他藥材配伍使用,以減輕其毒性,並提升療效。例如,與甘草等藥物配伍,可緩解巴豆的刺激性,並增強其瀉下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草丹散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籍,主治「酒渣鼻并鼻上贅肉,面粉刺、雀斑」,乃針對面部皮膚疾患而設。其證機推測為熱毒鬱結、痰瘀凝滯,致鼻部或面膚赤腫、生疣贅,或色素沉著。古代醫家視此類病症為「風熱上攻」或「血分瘀熱」,故以蝕腐、散結、解毒為法,屬外治峻劑。

組成與藥理推論

  1. 黃虢丹(密陀僧)
    性辛鹼,微寒有毒,傳統用於殺蟲收斂、消腫除斑。其主含氧化鉛,能抑制皮脂分泌,對酒渣鼻之赤腫、雀斑之色素沉著,或具腐蝕剝脫之效。

  2. 硇砂
    鹹苦辛溫,蝕瘡去翳,《本草綱目》謂其「破結血,去鼻中息肉」。所含氯化銨可刺激局部組織壞死,對鼻上贅肉(如疣體、息肉)有腐蝕消疣之功。

  3. 巴豆(去油)
    辛熱大毒,為「斬關奪門」之品,外治能腐蝕惡肉。壓去油後減其烈性,但仍存局部刺激作用,可使贅肉膿潰而脫落。

  4. 餅藥(疑為酒麴或醋製澱粉類)
    作為賦形劑,緩和諸藥毒性,或助滲透。若含酒酵,則兼行血散瘀之效。

  5. 石灰
    辛溫有毒,《本經》載其「主疽瘡疥瘙」,煅後之氧化鈣具強鹼性,能腐蝕角質、殺菌止癢,與前藥協力攻逐惡肉。

治療原理臆測

全方以「腐蝕消痰」為主軸:

  • 酒渣鼻:藉丹、硇、巴豆之毒,破血分熱毒,使局部充血改善。
  • 粉刺雀斑:石灰與密陀僧剝脫老舊角質,淡化沉著。
  • 鼻息肉/贅肉:諸藥合熬成膏,點敷後引膿血外出,使壞死組織脫落。

此方體現「以毒攻毒」思維,然藥性猛烈,今人當審慎辨證。其效或許來自劇烈刺激後的局部修復,但使用時需精準控制劑量與作用時間(如「微腫即洗」),避免過度損傷。

傳統服藥法


黃虢丹2錢半, 硇砂半錢, 巴豆肉10個(紙壓去油)。 餅藥1盞半。
上同入罐子中,以慢火熬三四沸,取下,續研細石灰三錢和畢。
酒渣,鵝毛蘸掃紅處,每日1次;粉刺、雀斑,小竹杖挑藥點,才見微腫便洗去;鼻上贅肉,敷之,半月取出,膿血自成痂落。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痤瘡酒渣癬

相同名稱方劑


草丹散, 出處:《直指》卷二十一。 組成:黃虢丹2錢半,硇砂半錢,巴豆肉10個(紙壓去油)。餅藥1盞半。 主治:酒渣鼻並鼻上贅肉,麵粉刺、雀斑。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