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四聖旋丁散中加入巴豆,主要考量其峻下逐瘀之效。
巴豆味辛、性熱,入脾、胃經,具有瀉下攻積、消腫止痛之功效。其峻下之力強,能迅速清除腸道積滯,並可引導瘀血外排。
四聖旋丁散主要治療積滯腹痛、腸胃脹滿、便祕等症,巴豆的峻下作用能迅速緩解症狀,並清除病竈,達到治療效果。但因其毒性較強,需謹慎使用,並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服用。
四聖旋丁散中使用白僵蠶,主要基於其解痙止搐及祛風止痛的功效。
白僵蠶為蠶蛾感染白僵菌後的乾燥蟲體,性寒,味辛,入肝經。其具有疏風解痙、止痛、化痰等功效。
方中白僵蠶與其他藥物配合,可有效治療小兒驚風、抽搐等症,並可緩解頭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四聖旋丁散中包含輕粉,主要原因有二:
- 驅蟲止癢:輕粉性寒,味苦,具有解毒殺蟲之效,可有效驅除體內寄生蟲,尤其針對疥癬等皮膚病引起的瘙癢症狀,具有明顯療效。
- 消腫止痛:輕粉對於因蟲毒引起的紅腫、疼痛,也有較好的消腫止痛效果。配合其他藥材,如雄黃、白礬等,能更有效地消滅蟲體,並緩解皮膚炎症。
然而,輕粉毒性較大,使用需謹慎,不可自行服用,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四聖旋丁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硇砂(又名硼砂)。硇砂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能夠有效地用於熱毒症狀,尤其是當身體有炎症或腫脹時,能夠幫助減輕症狀。因四聖旋丁散主要用於治療一些由於熱毒引起的疾病,如腫瘤、膿腫等,其成分的選擇必須能夠針對這些病理變化。
此外,硇砂在中醫中也被視為一種輔助藥材,可以提高其他藥材的療效,增強整體方劑的作用。在四聖旋丁散的組閤中,硇砂不僅提供了清熱解毒的效果,還可以促進氣血的流通,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效用,從而達到更佳的療效。因此,在這一方劑中使用硇砂,符合中醫對於復方設計的經驗與原則。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四聖旋丁散」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古文記載,「四聖旋丁散」主治「疔瘡生於四肢,其勢微者」,亦即生長於四肢的輕微疔瘡。
治療原理分析:
「四聖旋丁散」由巴豆仁、白殭蠶、輕粉、硇砂四味藥組成。其治療疔瘡的原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外用拔毒消腫:
方中以醋調藥外塗患處,利用醋的酸性,配合藥物直接作用於瘡瘍,達到消腫拔毒的目的。
攻毒外出:
- **巴豆仁:**具有強烈的瀉下作用,能破癥瘕、消痰水,在此用於引導邪毒外出。
- **硇砂:**具有攻堅排石的作用,其辛熱走竄之性,有助於攻散堅結,推動毒邪外排。
- **輕粉:**具有燥濕化痰、消腫止痛的作用,可以幫助消除疔瘡周圍的腫脹和疼痛。
- **白殭蠶:**具有解毒殺蟲、祛風止痛的作用,可以抑制瘡毒,緩解疼痛。
綜合作用:
四味藥物合用,以攻毒外出為主,兼顧祛風止痛、燥濕化痰,從而達到「旋出」疔根的目的。
總結:
「四聖旋丁散」主要針對病情較輕的四肢疔瘡,其治療原理在於利用藥物的攻毒外出、祛風止痛、燥濕化痰等作用,達到拔毒消腫,促使疔瘡「旋出」的目的。方中藥物多具有較強的攻伐之力,因此應根據病情辨證施治,方能取得良效。
傳統服藥法
巴豆仁5分,白僵蠶2錢5分,輕粉2錢5分,硇砂2錢5分。
上為細末。
先以好醋調藥塗上,以紙封之。次服內托里之藥,其疔自旋出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遵醫囑。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四聖旋丁散, 出處:《外科精義》卷下引《名醫秘傳經驗方》。 組成:巴豆仁5分,白僵蠶2錢5分,輕粉2錢5分,硇砂2錢5分。 主治:疔瘡生於四肢,其勢微者,惡血留結內外,榮衛不通,兩肩生疔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