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神掌膏中含有巴豆,主要基於其強烈的消腫止痛功效。巴豆味辛、性熱,具有拔毒生肌、消腫止痛的作用。其強大的穿透力可直達病竈,消散瘀血,並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達到止痛消腫的效果。
此外,巴豆還具有一定的腐蝕性,可軟化角質,促進組織再生,對於一些頑固的皮膚病,如癤腫、癰疽等,起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神掌膏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輕粉,主要是因為輕粉具有特定的藥理特性,能夠增強膏方的療效。輕粉,其實是鉛的氧化物,具有很強的收斂作用,能有效止痛和消腫,尤其適用於治療外傷、蜈蚣咬傷等情況。它能促進傷口癒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此外,輕粉也有一定的抗炎作用,能緩解因為發炎引起的疼痛和腫脹。
然而,使用輕粉時需謹慎,因其毒性較大,必須根據醫師的指導使用。在現代中醫中,通常會選擇適當的劑量來降低其潛在的副作用,確保療效的同時,減少風險。總之,輕粉在神掌膏中的作用主要是提升其止痛、消腫的效果,並且在外用膏藥中相對安全,適當使用能有助於病症的改善。
神掌膏中加入龍眼肉,主要是利用其補益心脾、養血安神的功效。
龍眼肉性溫味甘,入心、脾經,具有補益心脾、養血安神、潤燥止咳的作用。神掌膏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等症,而龍眼肉的補益功效能幫助患者恢復體力,同時其養血安神的作用能緩解因疼痛造成的失眠、心神不寧等症狀,有利於傷患的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神掌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十種水氣」指古代對水腫病症的泛稱,涵蓋因風邪、濕毒、臟腑功能失調等導致的水腫泛溢(如頭面、四肢、腹部腫脹等)。本方外貼臍中(神闕穴),通過藥物刺激與經絡傳導,達到利水消腫之效。古籍記載用藥後「水從小便下」「四更腫消」,顯示其具強效逐水之功,適用於水濕壅盛之實證。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1)藥物配伍與性味歸經
- 巴豆(半兩)
性熱味辛,有大毒,歸胃、大腸經。傳統用於峻下冷積、逐水消腫,其辛熱之性能破陰凝水濕,外用可刺激皮膚穿透藥力。 - 膩粉(半兩)
卽輕粉(氯化亞汞),性寒味辛,有毒,歸大腸、小腸經。能利水通便、殺蟲攻毒,與巴豆寒熱相配,既制約巴豆過熱之性,又協同增強逐水效果。 - 硫黃(龍眼大1塊)
性溫味酸,有毒,歸腎、大腸經。外用可助陽散寒、殺蟲解毒,其溫通之性助巴豆推動水濕下行,並固護腎陽避免逐水過甚傷正。
(2)配伍邏輯與作用機理
- 峻逐水濕:巴豆與輕粉為「攻逐水飲」經典組合,一熱一寒,一暴一緩,共奏瀉下利尿之效。硫黃溫腎陽,助氣化水液,避免寒藥傷陽。
- 外治透藥:臍為「神闕穴」,屬任脈,通五臟六腑。藥物製成膏餅貼敷,經皮吸收直達病所,刺激穴位以調動三焦氣化,迫水濕從二便排出。
- 時辰藥法:「初更用藥,中夜見效」順應子時(陰陽轉化之際)人體氣血運行,借藥力助陽氣升發,驅陰邪(水濕)外泄。
(3)後續調理
腫消後服「調氣藥補元散」(未見全方,推測含人參、白朮等補氣健脾藥),意在固護脾胃、恢復正氣,符合「攻邪後必養正」的中醫治療原則。
三、總結
此方以毒藥猛劑為核心,通過外用避開口服毒性,利用臍療的經絡傳導與藥物透皮吸收,集中攻逐水濕,屬「急則治標」之法。其組方體現「寒熱並用」「毒藥攻邪」的傳統思路,針對水氣壅滯的實證水腫,療效迅捷但須嚴格把控劑量與使用時機。
傳統服藥法
巴豆半兩,膩粉半兩,硫黃龍眼大1塊子。
上研勻,滴水成膏。
用時作餅子,以綿裹數量,貼臍中,以帶子勒之。初更用藥,至中夜覺身似火熱,水從小便下,候四更腫消,去藥,然後服調氣藥補元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神掌膏有毒,使用時應注意用量,不可過量。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神掌膏, 出處:《雞峰》卷十九。 組成:巴豆半兩,膩粉半兩,硫黃龍眼大1塊子。 主治:十種水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