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肉散

梅肉散

MEI RO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名家方選》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36

熱/寒比例

(0.3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肺經 13%
胃經 13%
大腸經 12%
腎經 12%
三焦經 8%
心經 8%
小腸經 6%
脾經 5%
肝經
肺經
胃經
大腸經
腎經
三焦經
心經
小腸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梅肉散中加入梔子,主要有兩大原因:

  1. 清熱瀉火: 梔子味苦寒,性涼,善於清熱瀉火,尤其對心火、肺火、肝火都有很好的療效。梅肉散主治熱病煩渴、口乾舌燥、小便赤澀等症狀,梔子加入其中,能有效清熱降火,緩解患者的症狀。
  2. 涼血解毒: 梔子具有涼血解毒的功效,能解熱毒、消腫止痛。梅肉散中加入梔子,可以增強藥方涼血解毒的功效,對於熱毒引起的瘡瘍腫毒等疾病,具有很好的療效。

梅肉散方中含有巴豆,此乃因巴豆性烈,具有峻下通便之功效。方中加入巴豆,旨在驅除腸道積滯,治療積滯便祕等症。巴豆性味辛熱,具有毒性,故需謹慎使用,並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此外,梅肉散中亦含有梅肉、黃連等清熱解毒之藥物,可緩解巴豆的毒性,並起到協同作用。因此,方中加入巴豆並非單純為其通便之效,而是藉其峻下之性,配合其他藥物,以達到治療目的。

梅肉散方中含有輕粉,主要因其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

輕粉為水銀所製,其性寒涼,善於清熱解毒,尤其適用於熱毒熾盛所致的瘡瘍腫毒濕熱下注所致的黃疸等症。而梅肉散主治濕熱蘊蒸所致的暑濕泄瀉,輕粉在此方中能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的作用,與其他藥物相配合,起到協同增效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梅肉散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梅肉散記載主治「諸惡瘡」,此指毒性深重、久治不癒或潰爛流膿的瘡瘍。古代醫家認為「惡瘡」多因熱毒、濕濁、瘀血壅滯所致,需以清熱解毒、拔毒排膿、殺蟲斂瘡之法治療。

二、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1. 梅肉(霜)

    • 傳統解讀:梅肉即烏梅加工品,經霜製後酸性收斂力增強,能蝕惡肉、去腐生新,外用治瘡瘍潰爛。
    • 推論功效:主導方劑「去腐」作用,輔助清除瘡口壞死組織。
  2. 山梔(霜)

    • 傳統解讀:山梔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霜製後減其苦寒之性,更專注於瘡瘍熱毒。
    • 推論功效:清解瘡毒熱邪,抑制局部紅腫熱痛。
  3. 巴豆

    • 傳統解讀:巴豆辛熱劇毒,具強烈腐蝕與逐水消腫之效,外用可「破積排膿」。
    • 推論功效:攻逐瘡毒、促進膿液排出,與梅肉協同增強去腐之力。
  4. 輕粉(用量原缺)

    • 傳統解讀:輕粉(氯化亞汞)為古代外科要藥,殺蟲止癢、攻毒斂瘡,對頑瘡濕癬具強效。
    • 推論功效:抑制瘡面寄生蟲菌,加速瘡口乾燥收斂。

三、治療原理

此方以「去腐拔毒」為核心邏輯:

  • 梅肉+巴豆:腐蝕壞死組織,開泄瘡毒出路。
  • 山梔:清熱解毒,防止熱毒內熾。
  • 輕粉:殺蟲抑菌,杜絕瘡毒蔓延。

全方體現「以毒攻毒」思維,通過局部腐蝕與清熱並行,迫使惡瘡膿毒外泄,再以殺蟲斂瘡收功。推測古代外用為主(細末敷瘡),若內服(方寸匕)恐限於體壯邪實者,但輕粉毒性需謹慎。

四、可能適用症狀

結合組成推測,梅肉散或適用於:

  • 深部膿瘍久不潰破者(巴豆促膿排出)。
  • 瘡面腐肉黏膩、周邊紅腫(山梔清熱,輕粉燥濕)。
  • 頑固性皮膚潰瘍或寄生蟲性瘡瘍(輕粉殺蟲)。

此方為古代峻劑,體現「去腐生新」之外科思路,然配伍毒烈,需辨證嚴謹。

傳統服藥法


梅肉7分半(霜),山梔7分半(霜),巴豆2分半,輕粉。
上為細末。
每服方寸匕。
方中輕粉用量原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梅肉散, 出處:《名家方選》。 組成:梅肉7分半(霜),山梔7分半(霜),巴豆2分半,輕粉。 主治:諸惡瘡。

梅肉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四引張渙方。 組成:烏梅肉(炒乾)1兩,綿黃耆1兩,乾葛1兩,川黃連半兩,栝樓根半兩,乾薑(炮)半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無辜疳痢,渴不止,眼生障翳,身體浮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