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石膏飲中包含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其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病高熱、神昏譫語、口渴咽乾、熱盛傷津等症。石膏飲中加入石膏,正是利用其清熱瀉火之力,以緩解病患因熱邪亢盛而引發的各種症狀。
- 止渴生津: 石膏除了清熱瀉火之外,還有止渴生津的作用。對於因熱邪灼傷津液而導致的口渴、咽乾、尿少等症,石膏飲中的石膏可以起到滋陰生津、緩解口渴的作用。
綜上所述,石膏飲中加入石膏,是基於其清熱瀉火、止渴生津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熱病、緩解症狀的目的。
石膏飲中加入淡竹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利濕: 淡竹葉味甘淡,性微寒,具有清熱利濕、除煩止渴的功效。石膏性寒,善於清熱解毒,兩者合用,可加強清熱利濕之效,用於治療熱病煩渴、小便不利等症。
- 解毒生津: 淡竹葉還具有解毒生津的功效。石膏飲中加入淡竹葉,可以緩解石膏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而傷胃,同時也能增強生津止渴的效果,更利於患者的恢復。
在中藥方劑「石膏杏仁湯」中,葛根的加入是因為其具有解肌退熱、升陽止瀉的功效。葛根性涼味甘,能夠解肌退熱、升陽止瀉,適用於治療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頭痛以及泄瀉等問題。與石膏、杏仁等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葛根能夠增強方劑的解熱止瀉作用,對改善熱性疾病和泄瀉症狀非常有益。
石膏飲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緩解石膏的寒涼之性: 石膏性寒,入肺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止渴的功效。甘草性甘,味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藥性、緩解寒涼之性的作用。加入甘草可以中和石膏的寒性,避免其對脾胃造成過度刺激,防止寒涼傷脾。
- 增強石膏的功效: 甘草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的作用,可以增強石膏的清熱解毒功效。同時,甘草還能補氣益脾,增強患者的抵抗力,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石膏飲中加入烏梅,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酸斂止瀉:烏梅味酸性寒,入肺、肝、脾經,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石膏飲主要用於治療熱病煩渴,但熱病常伴有津液耗損,導致大便稀溏。烏梅可收斂腸道,止瀉止渴,輔助石膏清熱瀉火,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二、滋陰生津:烏梅性寒,有生津止渴的作用,可緩解石膏清熱後的燥熱之弊,滋陰生津,使治療更為全面。
石膏飲中加入大米,是為了緩解石膏的寒涼之性。大米味甘性平,入脾胃經,有健脾益氣、和胃止嘔之效。
石膏性寒,入肺經,善清熱瀉火,適用於熱證。但其寒涼之性容易傷及脾胃,導致脾胃虛寒,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大米能中和石膏的寒性,保護脾胃,避免其寒涼之性過度損傷脾胃,確保藥物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石膏飲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一切痰瘧」,即因痰濕阻滯、熱邪內擾所致之瘧疾。古代醫家認為,瘧疾發作時寒熱交作,多與痰濕、熱邪膠結有關。石膏飲以清熱化痰、截瘧和胃為主要功效,尤其適用於痰熱偏盛之瘧證。其特點在於結合清熱、化痰、截瘧三法,並佐以調和脾胃之品,使邪去而正氣不傷。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石膏(碎)3兩
- 為君藥,性大寒,主清肺胃實熱,尤擅退高熱、除煩渴。在痰瘧中能解熱邪熾盛之證,抑制瘧發時之壯熱。
淡竹葉3兩
- 輔助石膏清熱除煩,兼能利尿,使熱邪從小便而出,疏通三焦氣機,緩解痰熱互結之勢。
常山2兩
- 截瘧要藥,直接針對瘧邪,古人謂其「專消痰積」,能化痰濁而止瘧發,為治標之關鍵。
甘草(生,銼)2兩
- 生用清熱解毒,緩和諸藥峻烈之性(如常山之毒性),保護脾胃。
烏梅2兩
- 酸斂生津,防石膏、常山過燥傷陰,並能安胃止嘔(瘧疾常見嘔逆),兼緩瘧疾之寒熱往來。
粳米半合
- 甘平和中,護胃氣,助藥力吸收,仿「白虎湯」用粳米之理,防寒涼傷胃。
加減與配伍思路
- 熱盛加大黃1兩:若痰熱兼見腑實(便秘、腹滿),以大黄通腑瀉熱,使邪從下出,增強清熱化痰之效。
全方治療原理
此方以「清熱化痰」為主,佐以「截瘧和胃」。石膏、竹葉直折熱勢;常山專攻痰瘧;烏梅、粳米調和脾胃,防截瘧藥傷正;甘草協調諸藥。針對痰熱膠結之瘧疾,既能清解無形之熱,又能化解有形之痰,標本兼顧,故稱「治一切痰瘧」。
煎服法之意義
「為粗末」利於有效成分釋出;「去滓溫服」取其藥性平和,避免過寒傷胃;「葉痰即愈」強調化痰見效之速,反映痰去則瘧止的治療邏輯。
總括而言,石膏飲之設計,體現古代對瘧疾「痰熱致病」的認識,並透過清熱、化痰、截瘧、護胃的配伍,達到綜合調治之效。
傳統服藥法
石膏(碎)3兩,淡竹葉3兩,常山2兩,甘草(生,銼)2兩,烏梅2兩,粳米半合。
如熱盛,加大黃1兩。
上為粗末。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溫服。葉痰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石膏飲性寒,體虛者慎用。
- 石膏飲不宜與溫熱性藥物同用。
- 石膏飲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石膏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五。 組成:石膏(碎)3兩,淡竹葉3兩,常山2兩,甘草(生,銼)2兩,烏梅2兩,粳米半合。 主治:一切痰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