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煮散
NUO MI ZH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三十五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67)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糯米在中藥方劑中被廣泛應用,特別是在糯米煮散這一組閤中,具有獨特的藥用價值。首先,糯米性甘、平,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能有效增強消化功能,適合脾胃虛弱的人羣。此外,糯米富含澱粉和蛋白質,能提供持久的能量,對於體質虛弱的人士尤為重要。其細膩的質地也使得煮散容易被人體吸收,增強療效。再者,糯米在傳統中醫中常用作藥物的載體,能夠幫助其他藥材更好地發揮作用,提升方劑的整體效果。尤其在調理脾胃、緩解腹瀉等症狀上,糯米煮散更是常被推薦。由於其性平無刺激,可以廣泛應用於各種體質的人羣,因此,將糯米納入方劑中,不僅提升了方劑的營養價值,也增強了其治療效果,是一種理想的中藥配方選擇。
糯米煮散是傳統中醫中一種具有重要療效的方劑,其組成中的常山具有特殊的藥用價值。常山,亦稱常山草,主要成分為生物鹼,對多種病症有顯著效果。首先,常山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具有解毒、驅蟲及消炎的功能,對於一些由於毒邪侵襲而引起的病症有良好的調理作用。其次,常山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身體免疫力,因此常在處理血瘀型的病症時被廣泛應用。此外,常山對於消化系統的療效亦不容小覷,能幫助改善脾胃虛弱的問題,促進消化吸收。當其與糯米結合時,糯米的甘味能夠中和常山的辛辣,使方劑的整體效果更加和諧,便於患者的吸收與消化,從而增強療效。因此,常山的加入,不僅增強了糯米煮散的功效,還提升了方劑的適應性與針對性,使其在臨牀上成為了重要的治療選擇之一。
糯米煮散方中加入烏梅,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收斂固澀:烏梅味酸性收斂,能固澀止瀉,對於糯米煮散方中因脾胃虛弱導致的腹瀉,具有收斂止瀉的效果。
- 生津止渴:烏梅味酸入肺,能生津止渴,對於糯米煮散方中因脾胃虛弱導致的口渴,具有生津止渴的作用。
烏梅與糯米搭配,能起到收斂固澀、生津止渴的作用,使方劑效果更佳。
糯米煮散方中加入淡竹葉,主要基於其清熱利尿、除煩止渴的功效,與方劑整體清熱利濕、消腫止痛的功效相輔相成。
淡竹葉性寒,味甘淡,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暑、利尿消腫之效。糯米煮散方多用於暑熱傷津、口渴煩躁、小便不利等症狀,而淡竹葉則可清熱解暑,利尿消腫,緩解患者的口渴煩躁、小便不利等症狀,進一步增強方劑的療效。
此外,淡竹葉性寒,可緩解糯米的溫燥之性,使方劑的寒涼之性更為平和,避免寒涼過度,損傷脾胃。
糯米煮散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糯米性溫,甘草性甘,味甘且性平,能調和藥性,避免藥性過於寒涼或燥熱,使藥效更為溫和,更容易被身體吸收。
- 增強補益作用: 甘草有補氣益脾、緩和藥性、解毒的作用,配合糯米的補脾健胃功效,能加強補益效果,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總之,甘草在糯米煮散方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夠調和藥性,增強補益作用,使藥效更為全面。
「糯米煮散」方劑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石膏性寒,味甘,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生津的功效。糯米性溫,煮散後易於消化吸收,但同時也容易產生熱氣。加入石膏可有效平衡糯米的溫性,防止其引發上火、口渴等症狀。
- 收斂止瀉: 石膏具有收斂止瀉的功效,可以幫助緩解因脾胃虛寒、濕熱等因素引起的腹瀉。糯米煮散後,其營養成分易於消化吸收,但同時也容易造成脾胃虛弱,容易引起腹瀉。加入石膏可以起到收斂固澀的作用,防止腹瀉的發生。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糯米煮散」主治功效分析
《聖濟總錄》記載的「糯米煮散」方,其組成包含糯米、常山、紅梅、淡竹葉、甘草及石膏等六味藥材,主要用於治療間日瘧。綜觀其藥物組成與文獻描述,可歸納其治療原理如下:
藥物組成與功效分析
- 糯米: 作為方劑的基底,糯米具備補中益氣、溫胃止瀉之功。在瘧疾發作期間,患者常因體力消耗而虛弱,糯米能提供能量,並緩和腸胃不適,為整體治療奠定基礎。
- 常山: 常山是本方的主藥,其主要功效為截瘧解毒、祛痰止咳。瘧疾的核心病機乃邪氣入侵,導致氣血運行失調,而常山能截斷瘧疾發作的進程,並清除體內毒邪,達到治本之效。同時,常山亦能處理瘧疾發作時可能出現的痰咳症狀。
- 紅梅: 紅梅具安蛔止痛、生津止渴之效。雖然瘧疾與蟲積不直接相關,但紅梅的加入可能有助於緩解因瘧疾引起的腹痛不適,並能生津,改善發熱所致的口渴。
- 淡竹葉: 淡竹葉性味甘淡,功能清熱利尿、涼血止血。瘧疾發作往往伴隨高熱,淡竹葉能清解體內熱邪,並透過利尿促進代謝廢物排出。其涼血之性亦有助於改善瘧疾可能引起的出血症狀。
- 甘草: 甘草在方中扮演調和諸藥、緩急止痛的角色。它能協調各藥材的藥性,減少藥物之間的相互衝突,並能緩解瘧疾發作時的疼痛不適。
- 石膏: 石膏主要作用為清熱解毒、潤肺止咳。瘧疾高熱可耗傷津液,石膏能清熱,兼具潤肺作用,有助於緩解發熱引起的口乾咽痛,以及痰咳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聖濟總錄》的記載,本方採煎服外塗方式治療。將藥材粗搗篩後,以水浸泡一宿,隔日煎煮服用。此法能使藥物有效成分充分釋出。
- 截瘧為主: 本方以常山為君藥,直指瘧疾發作的核心病機,截斷瘧邪,是治療的關鍵。
- 清熱解毒: 瘧疾發作常伴有發熱,故佐以淡竹葉、石膏清熱解毒,以緩解熱證。
- 扶正固本: 糯米補中益氣,有助於提升患者體力,並溫養脾胃,為祛邪提供能量。
- 緩解症狀: 紅梅能緩解腹痛,甘草能緩解疼痛,淡竹葉、石膏則可改善因熱邪引起的相關症狀,使患者不適感減輕。
- 外塗之法: 文中提及將餘藥汁塗抹於五心及胸前頭面,藥渣置於枕邊,此法可能利用藥物的揮發性成分,透過皮膚吸收,以輔助內服藥效,並產生清涼感,緩解發熱不適。
綜上所述,「糯米煮散」方劑的治療原理在於截瘧祛邪,清熱解毒,並佐以扶正固本,緩解症狀,內服外敷並用,共同達到治療間日瘧之目的。此方展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透過多味藥材的協同作用,全面解決瘧疾的病理變化,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傳統服藥法
糯米40粒,常山(銼)半兩,烏梅肉(炒)半兩,竹葉(銼)半兩,甘草(炙)半兩,石膏1兩半(碎)。
上為散。
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煎至7分,去滓,未發前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間日瘧。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糯米煮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五。 組成:糯米40粒,常山(銼)半兩,烏梅肉(炒)半兩,竹葉(銼)半兩,甘草(炙)半兩,石膏1兩半(碎)。 主治:間日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