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會稽賴分常山湯,以「常山」為君藥,乃因其寒性峻烈,善於解熱截瘧。常山性寒,能清熱解毒,且能收斂止血,適用於寒濕瘧疾,症見發熱惡寒、寒戰、腹痛、嘔吐等。
其配伍其他藥物,如白朮、蒼朮等,可健脾燥濕,增強脾胃運化,扶正祛邪,提高抗病能力。整體而言,會稽賴分常山湯旨在清熱解毒、截瘧止痛,以治寒濕瘧疾。
會稽賴分常山湯中加入石膏,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解毒:常山性寒,善於清熱解毒,但其毒性較強,需以石膏之甘寒性質中和其毒性,避免過於寒涼傷胃。石膏亦能清熱瀉火,配合常山更有效地清熱解毒,達到治療目的。
二、 解表止渴:石膏具有清熱生津,解表止渴之效。常山雖能清熱解毒,但亦可造成口渴,石膏的加入可以緩解此副作用,同時起到解表止汗的作用,使治療更全面。
會稽賴分常山湯中加入淡竹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利尿: 淡竹葉性寒,味甘淡,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清熱利尿之功效。常山性寒,味苦,入心、肝、脾經,善於清熱解毒,但易傷脾胃。淡竹葉可緩解常山寒性對脾胃的損傷,並輔助其清熱解毒之效。
- 解毒降火: 會稽賴分常山湯主治熱毒攻心,神昏譫語,煩躁不安等症。淡竹葉能清心火,降肝火,並有助於解毒,配合常山清熱解毒,達到治病之目的。
因此,淡竹葉的加入,既可緩解常山的寒性,又可增強其清熱解毒之效,起到輔佐作用,使藥效更加平衡協調。
會稽賴分常山湯中加入糯米,主要有兩方面的用意:
一、 緩和藥性: 常山性寒,容易傷脾胃,糯米性溫和,能夠起到緩解常山寒涼之性的作用,避免藥物過於寒涼而損傷脾胃。
二、 增強藥效: 糯米具有健脾益氣、固澀止汗的功效,能夠增強藥物的療效,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總之,糯米在會稽賴分常山湯中扮演着緩和藥性、增強藥效的重要角色,有助於藥物的安全有效應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會稽賴分常山湯之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首載於唐代《外臺秘要》,主治「瘧疾」,尤其針對瘧疾發作時寒熱交作、頭痛煩渴等症狀。古代醫家認為瘧疾因「瘧邪」伏於半表半裏,與正氣相爭而致,常山湯通過截瘧、清熱、化濕以平息發作。
組成與邏輯推理
常山(3兩)
- 為君藥,性苦辛微寒,具截瘧之效,直接針對瘧邪。其催吐特性可祛痰逐飲,古人認為瘧疾與痰濕伏邪有關,故以常山攻逐邪氣。
- 現代研究顯示,常山含常山鹼,可抑制瘧原蟲,驗證其截瘧功效。
石膏(8兩,碎綿裹)
- 為臣藥,性大寒,清泄陽明氣分實熱。瘧疾發作時高熱煩渴,石膏能清熱除煩,抑制火邪上炎。
- 與常山配伍,一者祛邪,一者清熱,共解瘧疾之熱勢。
甘竹葉(一把)
- 為佐藥,性甘淡寒,清心利尿,導熱下行。瘧疾熱盛易擾心神,竹葉可除煩並利濕,助石膏清熱。
糯米(100粒)
- 為使藥,甘平護胃,緩和常山之烈性與石膏之寒涼,避免傷正。古方常用穀物輔佐峻藥,取其「緩急和中」之意。
治療原理
- 截瘧清熱並行:常山直擊瘧邪,石膏、竹葉清泄熱毒,糯米調和藥性,形成攻邪不傷正之局。
- 夜露曝藥:古人認為露水與星月精華能「祛穢解毒」,此煎藥法或借天時之氣增強藥效,亦可能暗合現代藥理中成分氧化與水解之效。
- 外敷藥滓:將藥滓(含石膏)敷於心上,推測是利用石膏清熱特性,從體表滲透以助退熱,屬內外同治之思維。
配伍特點
此方體現「標本兼治」原則:常山治標截瘧,石膏治本清熱,佐以竹葉、糯米調理氣機,反映古代對瘧疾「邪熱夾濕」病機的認識,並結合內服外敷、時間藥法(擇時服藥)等多元手段。
傳統服藥法
常山3兩,石膏8兩(碎,綿裹),甘竹葉一把(切),糯米100粒。上切。
以水8升,明旦欲服,今晚漬於銅器中,露置星月下高淨處,向明取藥,於病人房門前,於銅器里緩火煎取3升,分3服:日欲出1服,臨發又1服,若即定,不須後服。取藥滓石膏裹置心上,余4分,
忌生蔥、生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的功效,適用於瘧疾患者。但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會稽賴分常山湯, 出處:《外台》卷五引《崔氏方》。 組成:常山3兩,石膏8兩(碎,綿裹),甘竹葉一把(切),糯米100粒。 主治:瘧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