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壬字化毒丸中包含虎骨,主要原因如下:
- 祛風止痛: 虎骨性溫,具有祛風濕、止疼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因風寒濕邪入侵所致的關節疼痛、筋骨麻木等症狀。
- 活血化瘀: 虎骨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改善因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和腫脹。
然而,由於虎骨屬於瀕危動物製品,現今已禁止使用。
壬字化毒丸中使用龜板,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滋陰潛陽: 龜板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滋陰潛陽的功效。對於熱毒壅盛、陰虛火旺、陽氣浮越等症狀,龜板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 固本培元,增強免疫: 龜板富含蛋白質、膠原蛋白、多種氨基酸等營養成分,有助於增強機體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對於長期服用化學藥物導致的體質虛弱,或疾病恢復期需要補益者,龜板可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總而言之,龜板在壬字化毒丸中起到清熱解毒、滋陰潛陽、固本培元的功效,有助於改善患者體質,促進疾病康復。
「壬字化毒丸」方劑中包含穿山甲,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穿山甲性味辛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絡之效。其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對於因氣血瘀滯導致的腫痛、痹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 解毒散結,化堅消積:穿山甲還具有較強的解毒功效,能解毒散結,化堅消積,用於治療瘡瘍腫毒、乳癰、瘰癧等症狀。
因此,「壬字化毒丸」中加入穿山甲,是為了增強其化毒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壬字化毒丸是一款傳統的中藥方劑,其中的硃砂成分具有特殊的藥理作用。硃砂,又稱辰砂,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具有清熱解毒、鎮靜安神的功效。在中醫理論中,毒素的累積常常會引發一系列的健康問題,壬字化毒丸的設計旨在調和機體的陰陽、排出體內的毒素。
硃砂的使用不僅增強了方劑的療效,還有助於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從而達到解毒、抗炎的目的。此外,硃砂還被認為能夠平衡心神,對於緩解由毒素引起的焦慮或煩躁有良好的效果。儘管硃砂在現代應用中需謹慎使用,因其潛在的毒性,但在合適的劑量下,使用此成分的方劑仍能發揮其獨特的治療功效。因此,硃砂的參與,使得壬字化毒丸能夠在解毒和調理方面達到顯著的效果,這也是其成分設計的重要考量之一。
壬字化毒丸中使用血餘炭,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 血餘炭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其能有效清除體內熱毒,尤其對於熱毒蘊結、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熱毒症狀,如瘡瘍腫毒、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具有較佳的療效。
- 止血生肌: 血餘炭有收斂止血、生肌斂瘡的作用,能有效控制因熱毒所致的出血,並促進傷口癒合。因此,對於熱毒傷血、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如鼻衄、吐血、便血等,也有一定的療效。
壬字化毒丸中添加蟬蛻,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解毒、透疹止癢:蟬蛻性涼,具有清熱解毒、透疹止癢之效。對於由外感風熱引起的發疹、瘙癢等症狀,蟬蛻能疏散風熱,促進疹出,緩解瘙癢,達到清熱解毒、透疹止癢的目的。
- 疏風散熱、通竅止痛:蟬蛻亦能疏風散熱,通竅止痛,對於因風熱引起的鼻塞、頭痛、耳鳴等症狀,蟬蛻能疏散風熱,通利鼻竅,達到疏風散熱、通竅止痛的效果。
壬字化毒丸中加入蟬蛻,結合其他藥物,可發揮協同作用,更有效地達到清熱解毒、透疹止癢、疏風散熱、通竅止痛等功效。
「壬字化毒丸」中加入「沒藥」的主要原因有二:
一、消腫止痛: 沒藥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能有效緩解因毒素入侵而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有助於清除毒素、促進傷口癒合。
二、引藥入血: 沒藥味苦辛,性溫,能引導藥力深入血分,促進其他藥材的吸收和發揮藥效,增強化毒解毒的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壬字化毒丸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藥理作用: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乳香性溫,味辛,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壬字化毒丸主要用於治療癰疽、疔瘡等熱毒壅盛、氣血瘀滯的病症,乳香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腫痛,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 引藥入血,增強藥效:乳香質地輕靈,氣味芳香,具有引藥入血的作用。壬字化毒丸中包含多味藥材,乳香可以起到引藥入血,增強藥效的作用,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其治療作用。
壬字化毒丸中包含白癬皮,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的功效。白癬皮性寒,味苦,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作用。
方劑中加入白癬皮,旨在針對熱毒熾盛的病症,如瘡瘍腫毒、濕疹瘙癢等,藉由其清熱解毒之力,消腫止痛、止癢生肌,達到治療目的。
壬字化毒丸中包含雄黃,乃因其具有解毒辟邪之功效。
雄黃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解毒殺蟲、燥濕止癢之效。古人認為雄黃可辟邪驅瘴,故常用於解毒、消腫、殺蟲止癢等症。
例如,古代常以雄黃製成雄黃酒,用以驅除蛇蟲、防治瘟疫。壬字化毒丸中以雄黃配伍其他藥材,可增強其解毒之效,有助於治療毒邪所致的疾病。
壬字化毒丸中加入牛黃,主要基於其兩大功效:
一、清熱解毒:牛黃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鎮驚開竅之效。其能瀉心火、解熱毒,並能清利濕熱,對於熱毒內蘊所致的各種疾病,如高熱、神昏、抽搐等,均有較好的療效。
二、開竅醒神:牛黃具有開竅醒神之效,能治療熱毒矇蔽心竅所致的神昏、驚厥等症。其與其他藥物配合,可起到協同作用,增強化解毒素的效果,並使患者迅速恢復神志。
壬字化毒丸中包含川貝母,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化痰: 川貝母性寒,味甘微苦,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之效。壬字化毒丸主治熱毒壅肺,肺熱咳嗽,痰多粘稠等症,川貝母可有效清除肺熱,化解痰液,改善呼吸道症狀。
- 潤肺止咳: 川貝母性質潤滑,可滋潤肺燥,緩解咳嗽。對於肺熱引起的燥咳,川貝母能有效緩解肺部的乾燥,減輕咳嗽症狀。
因此,川貝母在壬字化毒丸中發揮清熱化痰、潤肺止咳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熱毒壅肺、肺熱咳嗽等症。
壬字化毒丸中加入沉香,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芳香開竅,引藥入脾胃: 沉香氣味芳香,能開通氣機,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藥物更好地進入脾胃,發揮藥效。
2. 溫腎助陽,扶正祛邪: 沉香性溫,入腎經,能溫腎助陽,提高人體免疫力,增強抵抗力,從而更好地抵抗外邪,達到化毒的效果。
沉香與方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化毒、解毒的功效。
壬字化毒丸中加入琥珀,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化瘀止痛:琥珀性味甘平,歸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化瘀止痛之效。其可清泄心火,解毒散瘀,並可止痛,尤其適用於熱毒壅盛、瘀血阻滯所致的各種疼痛。
- 安神定志,開竅醒神:琥珀亦具有安神定志、開竅醒神之效。其可鎮心安神,消除煩躁不安,並可開竅醒神,提高患者的意識水平,有助於緩解因熱毒入心、心神不安所致的失眠、驚悸等症狀。
總之,琥珀在壬字化毒丸中發揮著清熱解毒、化瘀止痛、安神定志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熱毒壅盛、瘀血阻滯、心神不安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壬字化毒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黴瘡見腎經內外前後形症者」,即黴瘡(如梅毒等性病或皮膚惡瘡)侵及腎經,表現為內外、前後陰等部位潰爛、毒瘡久不癒合,或伴隨筋骨疼痛、虛弱發熱等腎經受損之症。腎主藏精,黴毒深伏腎經時,易耗傷精血,攻竄筋骨,故需以解毒透邪、補益肝腎、活血生肌為治。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解毒攻毒、透邪外達
- 生生乳、雄黃、白鮮皮:直接攻毒殺蟲,清熱燥濕,針對黴瘡濕熱腐穢之邪。
- 蟬蛻、川山甲:透散邪毒,蟬蛻輕清宣透,川山甲穿透經絡,導邪外出。
- 牛黃、朱砂:清熱解毒,鎮心安神,防毒熱擾心。
補益肝腎、強健筋骨
- 虎脛骨、龜板:補肝腎、填精髓,強健筋骨,治黴毒侵蝕筋骨之虛損。
- 血餘炭(月月紅):止血消瘀,兼補陰血,取「髮為血之餘」之意,輔助修復耗傷。
活血散結、生肌斂瘡
- 乳香、沒藥、土貝母:活血止痛、散結消腫,促進瘡毒消散與組織修復。
- 琥珀、沈香:活血通淋(防毒聚下焦),沈香理氣止痛,助藥力深入。
扶正托毒、調和藥性
- 人參湯或枸杞湯送服:補氣健脾或滋腎養肝,助正氣抗邪,防攻伐傷正。
- 神曲製丸:顧護脾胃,緩和藥性之峻猛。
三、配伍特色
本方以「攻補兼施」為核心,既用生生乳、雄黃等峻藥解毒,又配伍虎骨、龜板固本;同時結合透竄(川山甲)、活血(乳沒)、鎮攝(朱砂琥珀)等法,形成多層次治療:
- 透表(蟬蛻)→ 清裡(牛黃)→ 通絡(川山甲)→ 補虛(虎骨、龜板)。
如此使邪毒從內外分消,兼顧修復受損氣血,適合黴瘡深入腎經之複雜病機。
四、可能的現代應用啟示
從組成推斷,此方可能對慢性感染性疾病(如梅毒後期)、頑固性皮膚潰瘍或免疫失衡所致炎症有調治空間,然須依具體體質辨證加減。其結合「抗毒、抗炎、修復」的思路,體現中醫「祛邪不傷正」的治療智慧。
傳統服藥法
虎脛骨(酥炙)1錢6分,龜版(酥炙)1錢6分,川山甲(炙脆)1錢6分,朱砂1錢6分,月月紅(即血余,用童子頭髮月剃者,煅)1錢5分,蟬蛻末2錢,沒藥1錢5分,乳香1錢5分,白鮮皮1錢5分,雄黃1錢5分,生生乳1錢,牛黃5分,土貝母2錢,沈香7分(取沈水、色黑、味甜香者),琥珀7分。
上藥各為末,用神曲末5錢打稠糊,入藥搗勻,丸如梧桐子大,另研朱砂為衣。
每早空心服15丸,每晚空腹服10丸,人參湯送下;枸杞湯亦可。病去藥減。如余邪未盡,藥不可撤。
切忌煩勞、惱怒、焦躁;茶、酒止可用十分之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同名稱方劑
壬字化毒丸,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十三。 組成:虎脛骨(酥炙)1錢6分,龜版(酥炙)1錢6分,川山甲(炙脆)1錢6分,朱砂1錢6分,月月紅(即血餘,用童子頭發月剃者,煅)1錢5分,蟬蛻末2錢,沒藥1錢5分,乳香1錢5分,白鮮皮1錢5分,雄黃1錢5分,生生乳1錢,牛黃5分,土貝母2錢,沉香7分(取沉水、色黑、味甜香者),琥珀7分。 主治:黴瘡,見腎經內外前後形症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