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聖青金丹

如聖青金丹

RU SHENG QING JIN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33

熱/寒比例

極寒 (0.1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9%
胃經 20%
肺經 17%
心經 9%
大腸經 7%
脾經 7%
腎經 4%
膽經 2%
小腸經 2%
肝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大腸經
脾經
腎經
膽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聖青金丹中加入青黛,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 青黛性寒,味苦,入心、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聖青金丹多用於治療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疾病,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癰腫瘡毒等,青黛能有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達到治療目的。

2. 抑菌消炎: 青黛中含有靛玉紅等成分,具有較強的抑菌消炎作用,能抑制多種細菌的生長繁殖,對於感染性疾病有輔助治療作用。聖青金丹中加入青黛,可以增強方劑的抗感染效果,提高治療效率。

聖青金丹中添加瓜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瓜蒂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的功效。方中加入瓜蒂,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增強清熱解毒之力,針對熱毒壅盛、咽喉腫痛等症狀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2. 利水消腫: 瓜蒂亦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可以幫助身體排出積聚的毒素和水分,減輕炎症反應,促進組織修復。對於某些伴隨水腫的熱毒病症,加入瓜蒂能起到輔助作用。

總而言之,聖青金丹中添加瓜蒂,是基於其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藥性,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發揮更佳的治療效果。

聖青金丹中含有硃砂,主要因其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之效。

硃砂為硫化汞礦物,性寒,味甘,歸心經。其能入心經,鎮心安神,故可用於治療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此外,硃砂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用於治療熱毒熾盛、口舌生瘡等病症。

然而,硃砂亦有毒性,故需謹慎使用,並需遵醫囑,不可自行服用。

聖青金丹中含有輕粉,主要原因為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 輕粉性寒,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用於治療熱毒熾盛、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等症狀。在聖青金丹中,輕粉與其他藥物配合,可以增強清熱解毒的效果。
  2. 瀉火消腫: 輕粉亦能瀉火消腫,用於治療因熱毒引起的腫脹。聖青金丹中,輕粉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可以達到瀉火消腫,緩解腫痛的目的。

然而,輕粉毒性較大,使用需謹慎,不可自行服用,需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聖青金丹中包含蟬蛻,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疏風止痙: 蟬蛻性味甘、涼,入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止痙定驚之效。對於因風熱外襲、肝風內動所致的痙攣抽搐、肢體麻木等症狀,蟬蛻可起到清熱解毒、平肝熄風的作用。

2. 透疹止癢: 蟬蛻能促進皮膚新陳代謝,有助於疹子透發,並可止癢消腫。對於麻疹、風疹等疾病引起的皮膚瘙癢,蟬蛻可起到疏風散熱、清熱解毒的作用,促進疹子早日消退。

聖青金丹中包含雄黃,乃因其具備多重藥性,可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發揮更強的療效。

雄黃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解毒、殺蟲、燥濕、祛風等功效。其毒性較強,但配伍得當,可發揮其藥效而避其毒性。

聖青金丹中,雄黃與其他藥材如硃砂、雄黃等配合,可起到清熱解毒、化瘀止痛、散結消腫等作用。

此外,雄黃還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有效抑制病菌生長,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聖青金丹中包含雄黃,是基於其藥性和配伍的考量,旨在發揮其藥效,治療相關疾病。

聖青金丹中添加蘆薈,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毒: 蘆薈性寒,味苦,入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在聖青金丹中,蘆薈可以輔助其他藥物清除體內熱毒,改善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症狀,例如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

二、潤腸通便: 蘆薈有潤腸通便的功效,可以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排泄體內廢物。在聖青金丹中,蘆薈的加入可以緩解因熱毒引起的便祕,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清熱解毒、潤腸通便的綜合效果。

聖青金丹中加入胡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清熱解毒: 胡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瀉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針對金丹主治的熱毒症狀,例如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等。

二、 抑菌消炎: 胡黃連具有抗菌消炎作用,能抑制細菌生長,減輕炎症反應。此作用與金丹中其他藥材,如金銀花、連翹等,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目的。

聖青金丹中包含熊膽,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熊膽味苦性寒,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能有效治療熱毒壅盛、癰腫瘡瘍、跌打損傷等症狀。
  2. 開竅醒神: 熊膽亦有開竅醒神、鎮驚安神之效,能治療神志昏迷、驚厥癲癇、心煩失眠等病症。

因此,聖青金丹中加入熊膽,是基於其藥理作用,以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然而,現今已普遍提倡以動物保護為前提,使用熊膽替代品,例如人工合成熊膽粉等,以減少對野生動物的傷害。

聖青金丹中包含麝香,主要原因如下:

  1. 開竅醒神: 麝香性溫,味辛,入心、脾、腎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絡之效。聖青金丹常用於治療神志昏迷、中風不語等症,麝香可有效改善患者神志不清、昏迷不醒等症狀。
  2. 消腫止痛: 麝香亦有消腫止痛、活血化瘀之效。聖青金丹中常加入其他具有消腫止痛作用的藥材,如川芎、赤芍等,麝香可增強其療效,加速患者病痛的緩解。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如聖青金丹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小兒多種風證、驚癇及疳積相關疾病:

  1. 驚風證候:如「一切風癇搐搦」、「天吊胎驚」、「暗風癇病」。臨床表現為抽搐、目睛上視(搐搦上視)等神經系統異常,與肝風內動相關。
  2. 消化系統症狀:包括「寒熱腹痛」、「洩瀉無時」、「肚大腳細」(典型疳積體徵),反映脾胃功能失調或寄生蟲感染(「諸蟲五疳」)。
  3. 皮膚黏膜病變:如「熱疳口瘡」、「疳蝕口瘡鼻爛」、「疳眼雀目」,提示維生素缺乏或慢性感染。
  4. 寄生蟲病:明確指出「疳蟲蛔咬」,與古代常見的腸道寄生蟲感染相符。

其給藥途徑多元,包含內服(溫水、薄荷水、米飲)、外塗(乳汁研塗)、滴鼻取嚏,顯示急症緩症並治的特點。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清熱息風為主軸

  • 青黛熊膽胡黃連:苦寒清瀉肝膽實火,針對驚癇抽搐的熱極生風病機。
  • 蟬殼:甘寒質輕,既散風熱,又能止痙(《本草綱目》載其治「小兒驚癇夜啼」)。
  • 麝香:開竅醒神,增強止痙效果,符合「滴鼻取嚏」的急症處理思維。

2. 殺蟲消疳為輔

  • 雄黃輕粉:毒性成分(砷、汞)直接殺蟲,對治「疳蟲蛔咬」。
  • 蘆薈:瀉下通便,驅蟲排毒,兼清肝火(《藥性論》言其「殺小兒疳蛔」)。
  • 朱砂:鎮心安神,協調息風藥緩解抽搐,但亦有輕度殺蟲作用。

3. 局部與整體兼顧

  • 瓜蒂:催吐祛痰,此處可能用於「滴鼻取嚏」的刺激性療法,藉反射作用緩解急驚。
  • 豬膽汁:為丸輔料,苦寒清熱,助藥力深入肝膽經,同時潤導腸腑(針對腹脹泄瀉)。
  • 白羊子:方中未詳,可能指羊乳或羊肝,傳統用於「疳眼雀目」(維生素A缺乏症),體現「以臟補臟」思維。

治療原理推演

全方以「清肝息風」為核心,結合「殺蟲消積」、「開竅鎮驚」,多靶點調節:

  • 抗驚厥:熊膽、蟬殼、麝香可能調節神經遞質,抑制異常放電。
  • 驅蟲消炎:雄黃、輕粉對寄生蟲及細菌有抑製作用,改善消化道症狀。
  • 黏膜修復:外用豬膽汁、蘆薈可能促進口腔、鼻黏膜癒合。

此方體現古代兒科「風疳同治」的特色,將神經性症狀與營養不良視為互為因果的整體,符合「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及「疳積多虛熱」的理論框架。

傳統服藥法


青黛半兩,瓜蒂1分,朱砂1分(水飛),輕粉1分,蟬殼(去土)3個,雄黃1分(水飛),蘆薈1分,胡黃連1分,熊膽1分(化開),麝香少許。
上為細末,用豬豬膽汁為丸,如梧桐子大,瓷盒貯之。
諸般驚癇風疾,搐搦上視,溫水化1丸,滴鼻中取嚏,更用薄荷水化下1丸;久患泄瀉,腹脹肚大,腳細諸疳,米飲化下;疳蟲蛔咬,苦楝子湯送下;疳蝕口瘡鼻爛,乳汁研塗;疳眼雀目,白羊子
乳母常忌魚、大蒜、雞、鴨、豬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如聖青金丹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注意用量,不可過量。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相關疾病


腹痛胰臟炎癲癇口腔炎及相關病灶口瘡嘴破口角炎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如聖青金丹, 出處:《衛生總微》卷六。 組成:青黛半兩,瓜蒂1分,朱砂1分(水飛),輕粉1分,蟬殼(去土)3個,雄黃1分(水飛),蘆薈1分,胡黃連1分,熊膽1分(化開),麝香少許。 主治:小兒一切風癇搐搦,及寒熱腹痛,諸蟲五疳八利,肚大腳細,泄瀉無時,天吊胎驚,暗風癇病,熱疳口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