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聖青金丹

至聖青金丹

ZHI SHENG QING JIN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博濟》卷四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寒 (0.8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7%
心經 21%
胃經 14%
脾經 9%
肺經 8%
腎經 8%
大腸經 6%
膽經 2%
小腸經 2%
肝經
心經
胃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大腸經
膽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至聖青金丹方劑中包含青黛,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青黛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方劑中可能因應患者出現的熱毒症狀,如發熱、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而加入青黛以清熱解毒,消炎止痛。
  2. 活血化瘀:青黛亦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加速瘀血消散。方劑中可能因患者同時出現瘀血阻滯的症狀,如腫痛、瘀斑等,而加入青黛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總而言之,至聖青金丹方劑中加入青黛,主要是針對患者的熱毒和瘀血癥狀,以達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

「至聖青金丹」方劑中含有雄黃,主要原因如下:

一、 解毒辟邪: 雄黃性溫,味辛,具有解毒、殺蟲、辟邪之功效。古人認為,雄黃能驅除瘴氣、瘟疫,並可辟邪鎮煞,故將其加入方劑中,以達到防病、避邪之目的。

二、 驅除蟲毒: 雄黃具有殺蟲作用,能驅除體內外寄生蟲,治療蟲積腹痛、濕疹等病症。在一些外用藥物中,雄黃也被用於治療皮膚病、疥瘡等。

至聖青金丹中加入冰片,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1. 清熱解毒: 冰片性寒,味辛,入心、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對於因熱毒引起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等症狀,冰片能有效緩解。
  2. 開竅醒神: 冰片具有開竅醒神、豁痰止痛的作用。對於神志昏迷、痰迷心竅、頭昏腦脹、頭痛等症狀,冰片能起到醒神開竅、止痛化痰的作用。

總而言之,冰片在至聖青金丹方中,發揮著清熱解毒、開竅醒神的功效,與其他藥材配合,協同作用,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至聖青金丹方劑中含有熊膽,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原因:

  1. 清熱解毒,鎮驚止痛: 熊膽性苦寒,入心、肝、膽經,具有清熱解毒、鎮驚止痛的功效。古人認為其能清瀉心火,鎮驚安神,並能消腫止痛,用於治療熱病神昏、驚癇抽搐、咽喉腫痛、瘡瘍腫毒等症。
  2. 相生相剋,藥性調和: 至聖青金丹為複方,各味藥材間存在著相生相剋的關係,熊膽的加入可以平衡其他藥物的寒熱燥濕,使其藥性更加和緩,達到更好的療效。

「至聖青金丹」方劑中包含「胡黃連」,這與其清熱解毒、瀉火定驚的功效息息相關。

胡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解毒定驚之效。其能清心火,除煩躁,並可涼血止血,對於熱毒熾盛、心煩不寐、神志恍惚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至聖青金丹作為治療熱毒熾盛、神志不清、驚厥抽搐等症的方劑,以胡黃連作為藥物之一,正是利用其清熱解毒、瀉火定驚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至聖青金丹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開竅醒神: 麝香氣味芳香濃烈,具有開竅醒神之效,可通達心竅,改善神志不清、昏迷不醒等症狀。
  2. 活血化瘀: 麝香性溫,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可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

至聖青金丹常用於治療神志昏迷、跌打損傷等症,而麝香正是其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有助於提升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劑「至聖青金丹」的組成中,包含蟾酥,是因為蟾酥具有強效的解毒和止痛作用。蟾酥能夠清除體內的毒素,並且減少疼痛感。其主要作用是解毒止痛,幫助方劑改善相關症狀。蟾酥的使用能夠提升方劑的效果。

中藥方劑「至聖青金丹」的組成中,包含水銀,是因為水銀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水銀能夠清除體內的熱毒,改善由於熱毒引起的病症。其主要作用是清熱解毒,幫助方劑改善相關症狀。水銀的使用能夠增強方劑的效果。

至聖青金丹方劑中使用白附子的原因主要有二:

  1. 袪風止痙: 白附子性溫,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痙之效。其可散寒解毒,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痙攣、抽搐、口眼歪斜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此方可能以白附子為君藥,針對病症中風寒濕邪入侵、經絡阻滯所致的痙攣發作,起到祛風止痙的作用。
  2. 消痰散結: 白附子亦可化痰散結,對於痰濕凝聚所致的咳嗽、氣喘、胸悶等症狀,亦有一定療效。方劑中可能加入白附子,配合其他藥材,共同起到消痰散結、利氣止咳的作用。

「至聖青金丹」方劑中包含蘆薈,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蘆薈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其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對於因熱毒蘊結所致的各種疾病,如瘡瘍腫毒、濕熱下痢、目赤腫痛等,均有輔助治療作用。
  2. 潤腸通便: 蘆薈富含蒽醌類物質,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對於便祕、腸燥等症狀,蘆薈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泄,起到緩解便祕的作用。

因此,在「至聖青金丹」方劑中加入蘆薈,可以發揮其清熱解毒、潤腸通便的功效,提升整體療效。

「至聖青金丹」方劑中使用硃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鎮心安神:硃砂性寒,味甘,歸心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之效。古人認為心主神明,心神不寧可導致失眠、心悸、驚恐等症狀,硃砂可安定心神,改善睡眠品質。

二、化瘀止痛:硃砂亦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之效。古代醫家認為硃砂可通經絡,疏通氣血,有助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病症。

然而,硃砂含汞,長期服用或劑量過大,可能導致汞中毒,需謹慎使用。現代醫學多采用其他替代藥物,避免使用硃砂。

「至聖青金丹」方劑中含有「輕粉」的原因主要有二:

一、解毒消腫:輕粉性寒,善於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該方劑可能用於治療熱毒壅盛、瘡瘍腫毒等病症,而輕粉的解毒消腫作用可以有效緩解病症。

二、瀉熱通便:輕粉亦有瀉熱通便之效,可用於治療熱結便祕、腸胃積熱等症。方劑中可能加入輕粉以促進排泄,降低體內熱毒。

然而,輕粉有毒性,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不可自行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名為「至聖青金丹」,出自宋代《蘇沈良方》《聖濟總錄》等古籍,主治小兒多種風疾與疳證,其描述之症狀可歸納為三類:

  1. 驚風痰熱:如天瘹(急驚風)、眼睛上翻、手足搐搦,屬風痰閉竅或肝風內動。
  2. 疳積蟲證:五疳(五臟疳)、肚脹青筋、羸瘦咬甲、疳蛔咬心等,為脾胃虛弱、蟲積內生之象。
  3. 雜症兼夾:赤白瘡、疳蝕口鼻、雀目等,反映濕熱蘊毒或氣血虧虛之變證。

此方被視為兒科「疳風通治方」,尤其針對病機複雜、虛實夾雜者,結合「開竅息風、殺蟲消疳、解毒鎮驚」之功。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中十二味藥,可分四組協同作用:

  1. 息風開竅

    • 麝香、龍腦:辛香走竄,通關開竅,針對驚風神昏。
    • 鉛霜(醋酸鉛)、水銀:重鎮降逆,古用以平息肝風(但需注意毒性)。
  2. 殺蟲消疳

    • 雄黃、胡黃連、蘆薈:雄黃殺蟲解毒,胡黃連清疳熱,蘆薈瀉肝殺蟲,共治疳積蟲證。
    • 蟾酥:麻醉性止痛,古方用於疳疾腹痛及開竅醒神。
  3. 清熱鎮驚

    • 青黛、朱砂:清肝瀉火、鎮心安神,緩解搐搦煩躁。
    • 熊膽:苦寒清熱,助解驚熱積毒。
  4. 導滯攻毒

    • 膩粉(輕粉)、白附子:逐痰滯、祛風痰,白附子偏祛風,膩粉攻積(含汞毒性)。
    • 豬膽汁:為丸賦形,兼清熱潤燥。

治療原理推演

  • 以「開竅重鎮」急治其標(驚風搐搦),「殺蟲清熱」緩治其本(疳積蟲熱)。
  • 諸礦物藥(朱砂、雄黃、水銀等)合用,反映宋代以降「以毒攻毒」的兒科思路,尤其針對頑固疳證與風痰壅盛。
  • 丸劑「滴鼻取嚏」結合內服,體現「外開內清」的急救策略,符合中醫「嚏法醒神」的傳統。

三、配伍特點
此方體現「攻邪為主」的峻烈風格,適用於實證明顯者(如痰壅、蟲積),而虛弱患兒需慎權衡。其組方邏輯與《小兒藥證直訣》「涼驚丸」或《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至寶丹」有相似思路,皆重「芳香開竅與金石鎮驚」的結合,反映古代兒科對急重證的處理智慧。

傳統服藥法


青黛(上細好者,研)2分,雄黃2分(研),龍腦少許(研),熊膽1分(用溫水入化藥),胡黃連2分,麝香5分(研),蟾酥1皂子大,水銀1皂子大,鉛霜白附子2枚,蘆薈1分(研),朱砂1錢(研),膩粉1分。
上為細末後,再都入乳鉢內,細研令勻,用獖豬膽1枚,取汁熬過,浸蒸餅少許為丸,如黃米大、曝乾,於瓷器內收密封,或要旋取。
每服2丸,各依湯使如後:小兒患驚風天瘹,戴上眼睛,手足搐搦,狀候多端,但取藥1丸,用溫水化破,滴入鼻中,令嚏噴3-5遍後,眼睛自然放下,搐搦亦定,更用2丸,薄荷湯化下;久患五疳,
青金丹(《蘇沈良方》卷十)、至聖丹(《局方》卷十)、至聖青金丸(《聖濟總錄》卷一六九)。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較強的毒性,使用時應慎重。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夜盲身體消瘦

相同名稱方劑


至聖青金丹, 出處:《博濟》卷四。 組成:青黛(上細好者,研)2分,雄黃2分(研),龍腦少許(研),熊膽1分(用溫水入化藥),胡黃連2分,麝香5分(研),蟾酥1皂子大,水銀1皂子大,鉛霜白附子2枚,蘆薈1分(研),朱砂1錢(研),膩粉1分。 主治:小兒15種風疾,五般疳氣,變蒸寒熱,便痢棗花糞,腳細肚脹,肚上青筋,頭發稀疏,多吃泥土,撏眉毛,咬指甲,四肢羸瘦,疳蛔咬心,瀉痢頻並,饒驚多嗽,疳蝕口鼻,赤白瘡,疳眼雀目等。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