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通玄千金丹方中加入青黛,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清熱解毒: 青黛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方中加入青黛,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緩解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症狀,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等。
二、活血化瘀: 青黛亦具活血化瘀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有較好療效。
「通玄千金丹」方劑中含有「熊膽」,其主要原因為:
- 清熱解毒,鎮驚止痛:熊膽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鎮驚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病神昏、驚癇、疼痛等症狀。古人認為熊膽能通經絡、散瘀血,故將其列入方劑中。
- 歷史淵源:通玄千金丹源自古代醫書,當時醫學尚不發達,人們對藥物的認識有限,多以經驗為依據。熊膽在古代被視為珍貴藥材,且被賦予神奇的功效,因此被列入方劑中。
「通玄千金丹」方劑中包含「水蛇皮」,其用意主要在於以下兩點:
- 祛風濕止痛: 水蛇皮性味甘平,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蛇皮中的蛋白質及多種氨基酸,可以有效舒緩關節疼痛,改善風濕性疾病的症狀。
- 活血化瘀: 水蛇皮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緩解疼痛和腫脹。
因此,水蛇皮在「通玄千金丹」中,能起到祛風濕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風濕性疾病、關節疼痛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
通玄千金丹中含有輕粉,其原因主要有二:
- 驅除濕熱: 輕粉性寒,善於清熱解毒,並能燥濕止癢。此方中,輕粉與其他藥物如黃連、黃柏等配合,可有效清熱燥濕,驅除體內濕熱,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疾病。
- 消腫止痛: 輕粉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治療濕熱所致的腫痛。在通玄千金丹中,輕粉與其他藥物如白芷、蒼朮等配合,可發揮消腫止痛的功效,緩解因溼熱引起的各種疼痛症狀。
通玄千金丹方中包含蘆薈,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瀉下通便的功效。
蘆薈性寒,味苦,入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瀉下通便、消炎止痛等作用。其寒涼之性可清熱瀉火,解毒消腫,對於因熱毒鬱結所致的便祕、痔瘡、疔瘡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此外,蘆薈還能促進腸道蠕動,潤腸通便,對於因腸燥便祕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也有幫助。因此,通玄千金丹中加入蘆薈,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潤腸通便的功效,有助於整體方劑的療效發揮。
通玄千金丹中包含蟬蛻,主要原因在於其具有以下功效:
- 疏風止痙:蟬蛻性味甘寒,入肝經,能疏散風熱,止痙攣。對於風熱引起的抽搐、痙攣、肢體麻木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 透疹止癢:蟬蛻還具有清熱解毒,透疹止癢的功效。對於麻疹、風疹等疾病引起的疹子,可以促進其透發,減輕瘙癢症狀。
因此,通玄千金丹中加入蟬蛻,可以增強其疏風止痙、透疹止癢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通玄千金丹」方劑中加入「瓜蒂」,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瓜蒂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之功效。對於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口舌生瘡等症,可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 疏肝理氣,降逆止嘔:瓜蒂還具有疏肝理氣、降逆止嘔的作用。對於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胃脘不適、噁心嘔吐等症,可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將瓜蒂加入「通玄千金丹」方劑中,可以更好地發揮其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疏肝理氣、降逆止嘔等功效,增強方劑的治療效果。
通玄千金丹中包含麝香,乃因其具有開竅醒神、活血化瘀、止痛止痙之效。麝香氣味芳香濃烈,能迅速透過鼻腔及血管,直達腦部,醒神開竅,並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加速瘀血消散,故常用於治療神志不清、昏迷、跌打損傷、風濕痺痛等症。此外,麝香還具有鎮靜止痙之效,可緩解抽搐、痙攣等症狀。
通玄千金丹是一種著名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蟾酥,這是因為蟾酥具有獨特的藥用價值。蟾酥是從蟾蜍身上提取的生物活性物質,含有多種生物堿和酵素,能夠有效提升免疫力,並對多種疾病有顯著療效。首先,蟾酥有助於解毒,能促進體內的代謝,清除體內的毒素,從而提升整體健康狀態。其次,蟾酥還具有鎮痛和抗炎的特性,對於疼痛和炎症相關的症狀可起到緩解作用。此外,蟾酥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改善新陳代謝,對於古老的疾病及慢性病具有輔助治療的效果。因此,將蟾酥納入通玄千金丹的配方中,不僅能強化其療效,還能增加方劑的多元性,使其在治療過程中更具靈活性和效果。這也是為什麼在傳統中醫中,蟾酥被廣泛應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玄千金丹方中使用豬膽,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利膽退黃: 豬膽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利膽退黃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黃疸、目赤腫痛等症。豬膽中所含的膽汁酸和膽固醇,能促進膽汁分泌,有助於緩解膽囊炎、膽石症等疾病。
- 通利三焦: 豬膽入肝、膽經,具有通利三焦的功效。三焦是中醫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指人體上、中、下三焦之間的氣機流通,與消化、泌尿、循環等系統密切相關。豬膽可以幫助疏通三焦,改善氣機運行,提高機體免疫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通玄千金丹的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要針對小兒「驚風」與「疳證」兩大類疾患,涵蓋以下具體病症:
驚風:
- 中醫認為小兒驚風多因風、痰、熱擾動肝風所致,臨床表現為抽搐、神昏、雙眼上吊等。方中採用開竅、鎮驚、息風之品,如麝香、青黛、熊膽等,符合傳統治療急驚風的原則。
- 方後記載「先取半丸滴鼻」的用法,屬中醫「搐鼻法」,通過鼻腔黏膜快速吸收藥物,以通竅醒神,緩解急症。
疳積與疳痢:
- 疳證為小兒脾胃虛弱、積滯化熱或蟲積所致的慢性營養不良,可見形瘦、腹大、泄瀉等。方中蘆薈、膩粉(輕粉)、苦楝子等具殺蟲消疳之效,而蟾酥、豬膽等清熱解毒,對應疳熱內蘊之病機。
- 若疳證伴隨痢疾(疳痢),則以清熱化濕、導滯止痢為治,如瓜蒂、蛇皮灰的運用。
兼症處理:
- 伴隨寒熱往來(傳染性疾病?寄生蟲感染?):以薄荷疏解表裏。
- 蛔蟲腹痛(蟲匝):苦楝子煎湯驅蟲止痛。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清熱息風,鎮驚開竅
- 熊膽、青黛:清肝瀉火,熊膽傳統用於驚癇抽搐,青黛涼血解毒,共治熱極生風。
- 麝香、蟾酥:開竅醒神,麝香走竄通絡,蟾酥解毒鎮痛,用於急症神昏。
- 蟬殼、蛇皮灰:息風止痙,蟬殼散風熱,蛇皮灰(或蛇蛻)傳統用於驚風目翳。
2. 殺蟲消疳,攻積導滯
- 蘆薈、膩粉(輕粉):瀉下通便、殺蟲消積,針對疳證腸道寄生蟲或積滯。
- 瓜蒂、田父頭(可能為「天名精」或「地膽頭」):催吐或攻積,瓜蒂湧吐痰食,田父頭(待考)可能具祛濕毒之效。
- 苦楝子:驅蛔蟲,緩解蟲積腹痛。
3. 局部刺激與黏膜吸收
- 搐鼻法:通過鼻腔黏膜給予藥物(如麝香、蟾酥),刺激神經反射以緩解驚厥,符合古代「急則治標」思路。
- 豬膽汁:清熱潤燥,作為賦形劑(與蒸餅製丸)可能增強藥物溶解性。
4. 配伍特點
- 集「清熱、息風、殺蟲、通竅」於一體,針對小兒「易虛易實」體質,以攻邪為主,適合實熱或蟲積重症。
- 丸劑「如黃米大」便於小兒吞服,劑量控制靈活(半丸鼻用,半丸口服)。
可能的治療原理推測
此方劑的設計反映古代對小兒驚風與疳證的「積熱生風」「蟲積致虛」核心病機理解:
- 抗痙攣作用:熊膽、蟾酥、蟬殼可能抑制中樞神經興奮,減少抽搐。
- 殺蟲與抗寄生蟲:輕粉(含汞)、蘆薈、苦楝子對寄生蟲有毒性,但需注意安全性。
- 黏膜給藥速效:鼻腔給藥可能刺激三叉神經,調節自主神經功能以緩解驚厥。
此方體現了「標本兼治」的思路,唯部分藥物(如輕粉、蟾酥)毒性較強,現代臨床需謹慎評估風險與效益。
傳統服藥法
青黛2錢(細研),熊膽1錢(湯化破),蛇皮灰1錢,膩粉1錢,蘆薈1錢,蟬殼3個(去足),瓜蒂二10個,田父頭1個(炙),麝香半錢,蟾酥2個,豶豬膽1個。
上為末,納熊膽、膩粉、麝香、蟾酥於乳鉢內別研,與前藥相和,以豬膽浸蒸餅為丸,如黃米大。
每服1丸,如驚風,先取半丸,溫水化破,滴入鼻中,余半丸,以薄荷溫水研入口中;如疳氣狀貌多端者,粥飲送下,甚者不過3-5服;若變成寒熱,薄荷溫水送下;蛔(蟲匝)心,苦楝子煎湯送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臨用時應注意用量。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通玄千金丹, 出處:《醫方類聚》卷二六六引《保童秘要》。 組成:青黛2錢(細研),熊膽1錢(湯化破),蛇皮灰1錢,膩粉1錢,蘆薈1錢,蟬殼3個(去足),瓜蒂20個,田父頭1個(炙),麝香半錢,蟾酥2個,豮豬膽1個。 主治:小兒驚風,疳積,疳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