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聖丸

如聖丸

RU SHE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2.29)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7%
肝經 19%
脾經 17%
心經 17%
肺經 17%
胃經
肝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聖丸中包含血竭,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 血竭性味苦、甘、溫,入心、肝經。其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生肌的功效。聖丸多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血竭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加速傷口癒合。
  2. 補益氣血: 血竭還具備補益氣血、強壯筋骨的功效。對於氣血不足、筋骨痠軟等症狀,血竭也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聖丸中加入血竭,可以更好地達到整體的療效。

聖丸方中使用桔梗,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宣肺利咽:桔梗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排膿的功效。聖丸方中常伴隨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等症狀,桔梗有助於宣通肺氣,利咽止痛,化痰排膿,改善呼吸道症狀。
  2. 通氣利水:桔梗亦可通氣利水,有助於消除水腫,改善呼吸系統的循環。聖丸方中可能包含其他導致水腫的藥材,桔梗的加入可協同其他藥材,達到利水消腫的效果,進一步改善患者的整體症狀。

聖丸方劑中包含蒼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 蒼朮性溫燥,善於燥濕化痰,可祛除痰濕之邪,對於痰濕阻肺、咳嗽氣喘等症狀有顯著效果。聖丸主治風寒濕邪引起的腰腿疼痛、關節腫脹等病症,而痰濕常伴隨風寒濕邪,故加入蒼朮以燥濕化痰,助其祛風寒濕之效。
  2. 健脾利濕: 蒼朮兼具健脾利濕之功,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利水滲濕,對於因脾虛濕困所致的腹脹、便溏等症狀亦有改善作用。聖丸中常配伍其他健脾利濕藥材,與蒼朮協同作用,達到健脾利濕、驅除濕邪的目的。

聖丸方中包含甘草,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聖丸方中多用峻烈之品,甘草可緩和藥性,使其不至於傷正氣。

二、補脾益氣: 甘草能補脾益氣,增強機體抵抗力。聖丸方多用於治療虛損之症,甘草可補益脾胃,使藥物更好地被吸收利用,達到治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如聖丸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載為「脾勞黃疸」,屬中醫「五勞」之一,指脾虛久勞、氣血虧損,兼濕熱鬱蒸所致的黃疸。古謂「疸病」多與濕熱蘊結、氣血失調相關,症見身目發黃、困倦納差、二便不利等。此方以攻補兼施、表裡同治為法,既能祛風濕、瀉熱毒,又可調氣血、扶脾元,適用於病程纏綿、虛實夾雜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祛風透邪,開泄表裡

    • 風藥組合:防風、荊芥、羌活、獨活、麻黃、細辛協同,解表祛風濕,開腠理以散外邪。
    • 透熱達表:僵蠶、蟬蛻、連翹輕清上行,善解熱毒鬱結;大風子肉(或殼)專攻風毒疥癩。此類藥助邪從表透發,緩解皮膚瘡裂之症。
  2. 清熱燥濕,通腑泄毒

    • 瀉火解毒:黃連、黃柏、山梔、石膏直折三焦火熱;芒硝、大黃瀉下通腑,導濕熱從二便出。
    • 分消濕熱:滑石利水通淋,苦參清下焦濕熱,合大黃、芒硝共成「二便分消」之勢,契合黃疸「濕熱瘀阻」病機。
  3. 調和氣血,扶正祛邪

    • 活血養血:當歸、川芎、芍藥、人參補益氣血,防風藥辛燥傷陰;鬱金、枳殼行氣解鬱,助血行而消疸。
    • 健脾祛濕:白朮、人參健脾益氣,配伍滑石、石膏(秋冬減量防寒傷),既除濕又不損脾陽。
  4. 特殊配伍之巧思

    • 蟲類搜剔:全蠍、僵蠶通絡搜風,針對久病入絡之頑疾;皂角刺透膿潰瘍,大風子殺蟲療瘡,顯示此方亦治「瘡裂」等外症。
    • 季節調劑:春夏重用滑石、石膏清熱,秋冬減半以防過寒,體現「因時制宜」之靈活。

綜論
此方融「防風通聖散」之表裡雙解、「黃連解毒湯」之瀉火、「四物湯」之養血於一體,更佐蟲藥攻毒,構成宏大複方。其治「脾勞黃疸」之理,在於外散風濕、內清瘀熱,兼以健脾行血,使氣血調暢而黃疸自退。尤適合濕熱夾風、日久正虛之複雜病證,丸劑緩圖,半年為期,漸消病根。

傳統服藥法


全蠍1兩半(酒洗),連翹1兩半,天麻1兩半,防風1兩半,荊芥1兩,川芎1兩,白芷1兩,當歸1兩(酒洗),黃柏1兩,羌活1兩,桔梗1兩,大黃1兩(煨),滑石1兩,石膏1兩(煅),白朮1兩,麻黃1兩,苦參1兩,僵蠶1兩(炒),蟬蛻1兩,芍藥1兩,山梔1兩,枳殼1兩,細辛1兩,皂角刺1兩,大風子肉1兩,獨活5錢,人參5錢,鬱金5錢,芒消5錢,黃連5錢。如瘡破裂,只用大風子殼煎湯洗,春夏滑石、石膏依方用,秋、冬2味減半,過春分、秋分服防風通聖散1帖,空心服,利3-4次,以粥補之。
上為細末,用紅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70丸,用六安條煎湯送下,每日3次,半年全愈。小便尿如靛水黑色,此病久深者,只用此藥2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如聖丸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因此孕婦、月經期間的女性以及有出血傾向的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疳翳黃疸氣喘貧血心絞痛陰道炎子宮肌瘤肺結核扁桃腺炎坐骨神經痛前列腺炎胰臟炎瘧疾腹股溝疝氣白帶胃及十二指腸炎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白喉百日咳

相同名稱方劑


如聖丸, 出處:《普濟方》卷六十。 組成:僵蠶、南星、馬屁勃各等分。 主治:九種咽喉。

如聖丸, 出處:《雞峰》卷十七。 組成:豬懸蹄3兩,穿山甲3兩,蝟皮3兩,紅樣兒3兩。 主治:年深痔疾,惡瘡腫癢。

如聖丸, 出處:《雞峰》卷十七。 組成:杏仁4兩(去皮尖并雙仁,砂盆研,濾候滓盡)。 主治:痔漏不問久新,有蟲無蟲。

如聖丸, 出處:《本草綱目》卷二十引《乾坤秘蘊》。 組成:草血竭1兩,羊膻草1兩,桔梗1兩,蒼朮1兩,甘草5錢。 主治:脾勞黃疸。

如聖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四七。 組成:地膽32個(去頭足),斑蝥50個(去頭翅足),鹽豉70個,輕粉半錢(爲衣)。 主治:男子五種疝氣;婦人産前經血不來,赤白帶下,經血不止;産後惡物不行,臍腹撮痛。

如聖丸, 出處:《雞峰》卷九。 組成:草烏頭3分,黃連3分,官桂1兩,乾薑1兩,桔梗1兩,茯苓1兩,川椒1兩,茱萸1兩,柴胡1兩,厚朴1兩,乾地黃1兩,菖蒲1兩,紫菀1兩,防風1兩,人參1兩,鱉甲1兩,大芎1兩,枳殼1兩,貝母1兩,甘草1兩,甘遂1兩,巴豆1兩半(取白霜)。 主治:腹內諸積聚,歲久癖塊不消,黃瘦宿水,朝暮咳嗽;及積年冷氣,臍下絞結衝心,膀胱兩脅徹背連腰痛無休息,繞臍似蟲咬不可忍;及十種水病,五般痔疾,九種心痛,反胃吐逆,飲食減少;宿食不消;婦人月水不通,五邪八瘕,沉重欲死,恐懼歌笑不定,心神狂亂,形體羸瘦;一切風,遍身頑痹,不知癢痛,或似蟲行,手足煩熱,夜卧不安;小兒驚疳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