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毒通脈湯

解毒通脈湯

JIE DU TONG MA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劉奉五婦科經驗》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0.3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8%
肺經 18%
心經 17%
胃經 11%
脾經 8%
小腸經 6%
大腸經 6%
膽經 4%
三焦經 4%
腎經 2%
心包經 2%
肝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脾經
小腸經
大腸經
膽經
三焦經
腎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解毒通脈湯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活血化瘀: 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肺、大腸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其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有助於清除毒素,通暢脈絡。

二、消腫止痛: 桃仁亦能消散腫塊,減輕疼痛。對於因毒素淤積而引起的腫脹疼痛,桃仁能起到緩解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可達到解毒通脈的效果。

總而言之,桃仁在解毒通脈湯中起著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重要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可有效清除毒素,改善血液循環,達到解毒通脈的效果。

解毒通脈湯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 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因熱毒壅滯脈絡所致的疾病,如瘡瘍腫毒、內熱便祕等,大黃可清熱解毒,瀉火通便,使熱毒從大便排出,達到解毒通脈的效果。
  2. 活血化瘀: 大黃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有助於通暢脈絡,緩解因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麻木等症狀。

因此,解毒通脈湯中加入大黃,可發揮其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治療因熱毒壅滯脈絡所致的各種疾病。

「解毒通脈湯」方劑中加入水蛭,主要是利用其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藥性。水蛭性涼,味鹹,入肝經,具有破血逐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水蛭的破血作用能有效清除體內淤血,改善血液循環,對於因瘀血阻滯而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同時,水蛭也能活血通脈,改善血管流通,對於中風、心腦血管疾病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因此,在「解毒通脈湯」中加入水蛭,可以更有效地達到解毒通脈的目的。

「解毒通脈湯」方劑中加入「虻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毒消腫,通經活絡: 虻蟲性溫,味辛,具有解毒消腫、通經活絡的功效。對於由毒邪阻滯經絡引起的症狀,如瘡瘍腫毒、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虻蟲能起到化瘀消腫、活血通絡的作用,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
  2. 引導藥力,直達病所: 虻蟲具有引導藥力直達病所的作用,可以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在「解毒通脈湯」中,虻蟲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能協同作用,更有效地達到解毒通脈的目的。

總之,虻蟲在「解毒通脈湯」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能解毒消腫、通經活絡,並引導藥力,增強藥效,是該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解毒通脈湯中包含石膏,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生津止渴的功效,用以治療熱毒熾盛、血脈瘀阻所致的各種症狀。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止渴之效。對於熱毒入血,導致血脈瘀阻,出現發熱、口渴、咽喉腫痛、舌苔黃膩等症狀,石膏可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改善血脈流通,緩解病症。

解毒通脈湯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解毒: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效。對於熱毒蘊結、血脈瘀阻所致的各種病症,如發熱、腫痛、瘡瘍等,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2. 活血通脈:牡丹皮能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血液流通,對於血瘀阻滯所致的疼痛、麻木、肢體不遂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解毒通脈湯中加入牡丹皮,可以發揮其清熱解毒、活血通脈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解毒通脈湯中加入連翹,主要基於其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的功效。

連翹性味苦寒,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效。其能 清除體內熱毒, 疏通經絡, 促進血液循環, 緩解炎症反應, 消散腫塊, 對於由熱毒引起的 脈絡不通, 腫痛, 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因此,解毒通脈湯中加入連翹,可以有效地 清熱解毒, 通利血脈, 緩解疼痛, 達到治療目的。

解毒通脈湯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梔子味苦寒,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功效。對於因熱毒熾盛、血脈瘀阻所致的各種症狀,梔子能有效清除體內熱毒,緩解炎症反應,促進血液循環,達到解毒通脈的目的。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梔子除了清熱解毒外,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流瘀滯,減輕疼痛腫脹。對於因血脈瘀阻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梔子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解毒通脈湯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黃芩味苦寒,入肺、心、膽、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的功效。其苦寒之性可清熱瀉火,解毒消腫,適用於熱毒壅盛、血瘀阻滯所致的各種疾病。

在解毒通脈湯中,黃芩與其他藥物配合,可起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通脈止痛的功效,用於治療熱毒血瘀、經絡阻滯所致的各種疾病。

「解毒通脈湯」方劑中加入「延胡索」,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延胡索味苦辛,性溫,入肝、心包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其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環,疏通經絡,緩解因瘀血阻滯導致的疼痛,同時亦可幫助藥物更有效地到達病竈。
  2. 解毒消腫,通脈止痛: 延胡索具備一定的解毒消腫功效,能輔助其他藥材清除毒素,改善局部組織的炎症反應,並促進傷口癒合。此功效對於因毒素積聚導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因此,在「解毒通脈湯」中加入「延胡索」,可發揮其活血化瘀、解毒消腫、通經止痛等作用,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解毒通脈湯中加入赤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赤芍性寒,味苦,歸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功效。對於因熱毒瘀血阻滯脈絡而導致的各種症狀,赤芍能有效清熱解毒,涼血散瘀,促進血液循環,通利脈絡。
  2. 緩解疼痛,消腫止痛: 赤芍具有較強的止痛作用,能緩解因熱毒瘀血所致的疼痛,同時也能消腫止痛,改善局部組織的炎症反應,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赤芍在解毒通脈湯中起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等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解毒通脈湯主治「寒濕阻絡,惡露不下,毒邪逆串經脈,氣血壅滯,堵塞血脈,郁久化熱」所致的產後急性血栓性靜脈炎,臨床表現為「發熱肢腫,疼痛難忍」。

  1. 病機核心

    • 寒濕阻絡:產後體虛,寒濕之邪乘虛侵襲經脈,導致氣血運行不暢。
    • 惡露不下:產後瘀血未盡,惡露排出不暢,瘀滯胞宮,進一步阻滯氣血。
    • 毒邪逆串經脈:瘀久化熱,熱毒與瘀血互結,逆攻經脈,引發局部紅腫熱痛。
    • 氣血壅滯,堵塞血脈:瘀熱搏結,脈道不通,形成血栓(古代稱「脈痹」或「惡脈」)。
  2. 症狀特點

    • 發熱:熱毒熾盛,正邪交爭。
    • 肢腫:瘀血水停,經脈阻塞,津液外溢。
    • 疼痛難忍:「不通則痛」,瘀熱壅塞脈絡,氣血不通而劇痛。

此證屬「瘀熱毒結」之實證,治療需兼顧活血破瘀、清熱解毒、通絡止痛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活血破瘀,通脈逐邪

  • 桃仁、水蛭、虻蟲
    • 桃仁活血化瘀,潤腸通便,助瘀熱從下而解。
    • 水蛭、虻蟲為蟲類藥,性峻猛,善破血逐瘀,直入血絡,化解頑固血栓(《傷寒論》抵擋湯即用水蛭、虻蟲治瘀熱蓄血)。
  • 大黃
    • 瀉下攻積,涼血解毒,導瘀熱從大便出,兼具「釜底抽薪」之效。
  • 赤芍、丹皮
    • 涼血散瘀,清解血分鬱熱,防止瘀熱化火傷陰。

2. 清熱解毒,瀉火消腫

  • 銀藤(金銀花藤)、連翹
    • 清熱解毒,透散經脈熱毒,為治瘡瘍腫毒要藥。
  • 生石膏、梔子、黃芩
    • 石膏清氣分實熱,梔子瀉三焦火毒,黃芩清上焦熱,三者協同化解氣血壅熱。

3. 行氣止痛,調和氣血

  • 延胡索
    • 活血行氣止痛,針對「疼痛難忍」,尤其善治血瘀氣滯之痛。

配伍特點

  • 攻瘀與清熱並重
    水蛭、虻蟲破血,桃仁、大黃導瘀,銀藤、石膏清熱,構成「破瘀不助熱,清熱不留瘀」的配伍。
  • 蟲藥與植物藥協同
    蟲類藥攻逐深絡瘀血,植物藥清透熱毒,標本兼顧。
  • 氣血同治
    赤芍、丹皮涼血,延胡索行氣,符合「氣行則血行」之理。

現代潛在應用推衍

此方雖主治產後血栓性靜脈炎,但其「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機制,可能適用於其他瘀熱互結的血管炎症,如:

  • 深靜脈血栓(DVT)急性期(需辨證屬熱瘀型)。
  • 丹毒或蜂窩性組織炎合併局部血栓。
  • 某些自身免疫性血管炎(如結節性紅斑)。

惟須注意,蟲類藥峻猛,需嚴格辨證為實熱瘀結方可使用,虛證或出血傾向者非宜。

傳統服藥法


桃仁3錢,大黃2錢,水蛭2錢,虻蟲2錢,銀藤1兩,生石膏8錢,丹皮2錢,連翹5錢,梔子3錢,黃芩3錢,延胡索2錢,赤芍2錢。
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通脈止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因此,有出血傾向者慎用。
  • 本方有通經的作用,因此,月經期間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惡露不下

相同名稱方劑


解毒通脈湯, 出處:《劉奉五婦科經驗》。 組成:桃仁3錢,大黃2錢,水蛭2錢,虻蟲2錢,銀藤1兩,生石膏8錢,丹皮2錢,連翹5錢,梔子3錢,黃芩3錢,延胡索2錢,赤芍2錢。 主治: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通脈止痛。主治:寒濕阻絡,惡露不下,毒邪逆串經脈,氣血壅滯,堵塞血脈,鬱久化熱所致的産後急性血栓性靜脈炎。發熱肢腫,疼痛難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