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潤肺湯中加入川芎,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
- 行氣活血,改善血液循環: 川芎具行氣活血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肺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肺部的修復和功能恢復。
- 疏散風寒,解除肺部寒邪: 川芎能疏散風寒,對於因風寒侵襲而引起的咳嗽、氣喘等肺部疾病,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總之,川芎在潤肺湯中,除了能改善肺部血液循環外,還能疏散風寒,有助於治療肺部疾病。
潤肺湯中加入阿膠,主要是針對肺陰不足、燥熱傷肺引起的咳嗽、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
阿膠性甘平,入肺、肝、腎經,具有滋陰潤肺、補血止血之功效。其富含膠原蛋白、氨基酸等營養成分,能滋養肺陰,緩解肺燥,促進津液生成,潤澤肺部,從而緩解咳嗽、口乾舌燥等症狀。此外,阿膠還能補血,增強機體抵抗力,更利於肺部的康復。
潤肺湯中加入砂仁,主要是為了其行氣止痛,溫中止嘔的功效,以增強潤肺止咳之效。
砂仁味辛、溫,入脾、胃經。其性溫和,能溫中散寒,促進脾胃消化吸收,減少痰液生成,有助於緩解因肺氣不足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狀。同時,砂仁亦能行氣止痛,疏通肺經,促進氣血運行,使肺氣暢通,達到潤肺止咳之目的。
此外,砂仁還有溫中止嘔的作用,能緩解因肺虛引起的胃氣上逆、嘔吐等症狀,使潤肺功效更顯著。
潤肺湯中加入烏梅,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一、斂肺止咳: 烏梅性酸收斂,入肺經,具有斂肺止咳之效。對於肺氣虛弱、咳嗽不止,或痰液稀薄、容易咳出者,烏梅能收斂肺氣,固護肺陰,緩解咳嗽症狀。
二、生津止渴: 烏梅味酸甘,能生津止渴,緩解口乾舌燥、咽喉乾燥等症狀。對於肺燥津傷、咳嗽痰少、口渴咽乾者,烏梅能滋潤肺燥,生津止渴,有助於改善症狀。
潤肺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肺散寒:生薑性溫,味辛,入肺經,可溫肺化痰,散寒止咳。對於因寒邪入侵肺經而導致的咳嗽、痰多、氣喘等症狀,生薑能起到溫肺散寒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肺部狀態。
- 調和藥性:潤肺湯中往往包含一些寒涼性質的藥材,如川貝母、沙參等,生薑的溫性可以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減輕對脾胃的刺激,提高藥效。
潤肺湯中加入紫蘇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 疏風散寒,宣肺止咳:紫蘇葉性溫,味辛,入肺經,能疏散風寒,宣通肺氣,對於風寒感冒引起的咳嗽、氣喘、胸悶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二、 解表發汗,行氣和中:紫蘇葉具有解表發汗的功效,可幫助驅散外邪,並能行氣和中,緩解胸悶氣滯,增強肺臟的氣化功能,進一步促進痰液排出,改善呼吸道症狀。
因此,在潤肺湯中加入紫蘇葉,能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潤肺止咳、宣肺散寒、解表發汗的功效,有助於改善呼吸系統疾病的症狀。
潤肺湯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宣肺止咳: 杏仁味苦性平,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降氣平喘的功效。對於肺熱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狀,杏仁能有效宣散肺熱,化痰止咳,改善呼吸道阻塞。
- 潤肺止渴: 杏仁還兼具潤肺止渴的作用。對於肺燥津傷、口乾咽燥等症狀,杏仁能滋潤肺燥,生津止渴,緩解乾燥不適。
因此,潤肺湯中加入杏仁,可以綜合發揮其宣肺止咳和潤肺止渴的功效,達到治療肺熱咳嗽、痰多、口乾咽燥等症狀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潤肺湯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胎婦喘咳」,即妊娠期間因肺氣不宣或燥熱傷津所致的咳嗽、氣喘。古代醫家認為,孕婦氣血聚於養胎,易致肺氣不足或陰虛生燥,引發咳喘。本方以「潤肺」為名,推測其功效著重於宣降肺氣、潤燥止咳,同時兼顧妊娠體質,避免過用峻烈之品傷胎。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藥物配伍分析
宣肺平喘:
- 麻黃:辛溫宣肺,開泄腠理,止咳平喘。
- 杏仁:苦溫降氣,與麻黃相配,一宣一降,調暢肺氣。
潤肺止咳:
- 知母:甘寒潤肺,清虛熱,防麻黃過燥。
- 款冬花、桑白皮:肅肺止咳,款冬花偏溫潤,桑白皮甘寒瀉肺熱,共調寒熱。
調和中焦:
- 陳橘皮:理氣化痰,防肺氣壅滯影響脾胃。
- 甘草:緩急和中,調和諸藥。
溫肺散寒:
- 乾薑:炮製後性稍緩,溫肺化飲,與麻黃協力散寒,助陽氣布散以止咳。
(2)方義推論
- 針對病機:妊娠喘咳多因外感風寒或內傷肺燥,導致肺失宣降。方中麻黃、杏仁解表降氣,知母、桑白皮清潤肺燥,乾薑、陳皮溫化寒痰,兼具「散寒不傷陰,潤燥不礙脾」之特點。
- 標本兼治:
- 治標:直接止咳平喘(麻黃、杏仁、款冬花)。
- 治本:調節肺氣宣降(陳皮理氣)、潤肺津(知母)、溫肺陽(乾薑)。
- 妊娠用藥考量:
- 麻黃用量較輕(半兩),配伍甘草緩和其性;乾薑炮製後減其辛烈,避免動胎。
三、潛在應用延伸
雖原方主治胎婦咳喘,然其組方兼顧「宣、潤、溫、降」,推測亦可用於素體肺寒兼燥之非妊娠患者,症見咳喘痰白、咽乾微渴者。然須依具體證候加減,如燥甚可增麥冬,寒重加細辛等。
此方體現中醫「肺喜潤惡燥,亦需溫煦」之理,透過寒溫並用、宣降同調,達到潤肺止咳之效。
傳統服藥法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1兩,甘草(炙,銼)1兩,乾薑(炮)半兩,麻黃(去根節,湯煮,掠去沫,焙)半兩,知母(焙)半兩,款冬花半兩,桑根白皮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
上為粗末。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食後臨臥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潤肺湯, 出處:《産科發蒙》卷二。 組成:川芎(炒)1錢,阿膠1錢,縮砂1錢,烏梅5分,生薑5分,紫蘇5分,杏仁5分。 主治:胎婦喘咳。
潤肺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六。 組成:人參半兩,生薑(切,與半夏同炒)1兩,半夏(湯洗7遍,焙,切,同生薑炒)半兩,甘草(銼、炙)2兩,陳橘皮(去白,焙)2兩,竹葉2兩(切)。 主治:咳逆短氣。
潤肺湯, 出處:《脈症正宗》卷一。 組成: 潤肺湯(《脈症正宗》卷一。)出處:《脈症正宗》卷一。組成:天冬2錢,麥冬8分,阿膠1錢,苡仁1錢,當歸8分,白及1錢,百合8分,桔梗6分。主治:潤肺。 。 主治:潤肺。
潤肺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二○。 組成:人參(去蘆)半兩,杏仁(去皮尖)半兩,麻黃半兩,紫菀(洗去皮後炒)半兩,陳皮(浸,去瓤)3錢,桔梗(去蘆,炒)3錢,阿膠(銼,炒令沸燥)3錢,甘草3錢,貝母(去心,炒)。 主治:婦人咳嗽,咽痛,喉中鳴。
潤肺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四。 組成: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1兩,甘草(炙,銼)1兩,乾薑(炮)半兩,麻黃(去根節,湯煮,掠去沫,焙)半兩,知母(焙)半兩,款冬花半兩,桑根白皮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 主治:傷寒客邪在肺,咳嗽聲重,身體微熱。
潤肺湯, 出處:《赤水玄珠》卷七。 組成:知母2錢,紫菀5錢半(洗淨),山桅仁5分,甘草1錢半(炒),麻黃5分(滾湯泡,去白沫,曬乾),荊芥5分(去梗),馬兜鈴5分(去筋膜),前胡2錢,(去蘆),赤芍1錢,桑白皮2錢半(去紅皮,用蜜炒),半夏3錢(湯泡7次,曬),赤茯苓2錢(去皮),杏仁5錢半(去皮尖,研成泥用),黃芩2錢半(去腐土)。 主治:上盛下虛,脾肺濕熱,氣喘,咳嗽痰盛,心胸氣悶,不思飲食,或寒熱往來,或感冒風寒,喘嗽氣急,五勞七傷,吐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