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紅丸

透紅丸

TOU HO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8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9.3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6%
肝經 13%
心經 13%
胃經 10%
肺經 10%
大腸經 10%
腎經 10%
膽經 7%
心包經 7%
脾經
肝經
心經
胃經
肺經
大腸經
腎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透紅丸中加入砂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 砂仁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開胃的功效。透紅丸主要用於治療血虛氣滯、經血不調引起的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砂仁可以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緩解因氣滯血瘀導致的經行腹痛。
  2. 助消化,促進藥物吸收: 砂仁可以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於消化吸收藥物,提高透紅丸的療效。

因此,砂仁在透紅丸中起到行氣止痛、促進藥物吸收的輔助作用,有助於改善血虛氣滯引起的症狀。

透紅丸中添加杏仁,主要考量其潤肺止咳、宣肺利氣之效。杏仁味苦性溫,入肺經,具有降氣平喘、化痰止咳的功效。其能潤肺燥,使肺氣通暢,有利於痰液排出,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宣肺解表、透發麻疹的功效。此外,杏仁還能改善呼吸道黏膜的炎症,緩解咳嗽、氣喘等症狀,從而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透紅丸方劑中加入巴豆,主要考量其峻下逐瘀之效。巴豆性味辛熱,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下攻積、破血消癥的功效。

對於某些瘀血阻滯、經閉不通等症,透紅丸需藉助巴豆的強大攻堅之力,破除血瘀,使經血通暢,達到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目的。

然而,巴豆毒性較強,需謹慎使用,方劑中一般會與其他藥物配伍,以減輕其毒性,並配合適當的煎煮方法,提高藥效,確保安全有效。

透紅丸方劑中包含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活血化瘀: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對於女性經期不順、痛經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疏散風寒: 川芎亦可疏散風寒,對於風寒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有治療作用。透紅丸多用於治療女性經期不順、痛經等症狀,而風寒往往是誘發這些症狀的因素之一。因此,川芎的加入可以起到疏散風寒,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透紅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證候廣泛,核心病機為「氣滯、寒積、血瘀」,具體包括:

  1. 脾疼翻胃,膈氣:因寒凝氣滯或飲食積滯,導致胃脘脹痛、嘔吐反胃、胸膈痞塞。
  2. 水瀉積痢:寒濕或積滯內停,引發泄瀉(水瀉)或痢疾(赤白痢)。
  3. 婦人血氣刺痛:氣血瘀阻,衝任不調,致經期或產後小腹刺痛。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分析

  • 巴豆(霜):辛熱大毒,瀉寒積、通閉塞,為攻逐冷積之峻藥,主治寒凝便秘、痰癖癥瘕。此方取其「通」性,破除氣滯、痰濕、瘀血等有形之邪。
  • 杏仁:苦辛溫,宣降肺氣,潤腸通便,助巴豆開泄痰濕積滯。
  • 縮砂仁:辛溫芳香,化濕醒脾、行氣止痛,緩解寒濕困脾之脘腹脹痛、嘔吐。
  • 川芎:辛溫活血,行氣開鬱,專治血瘀氣滯之刺痛(如婦人血氣痛)。
  • 胭脂:古方多用為佐藥,推測其色赤入血分,或具行瘀止痛之效(如《本草綱目》載其為「活血解毒」之用)。
  • 坯子:可能為「麵坯」或「坯糖」,作為賦形劑緩和藥性。

2. 組方邏輯

  • 攻積逐邪:以巴豆霜為君,破寒積、通腑滯;杏仁助其降氣,砂仁醒脾化濕,共除中焦壅滯。
  • 調氣活血:川芎行氣活血,胭脂化瘀,針對氣血鬱滯之痛證(如婦人血氣刺痛)。
  • 因證施引
    • 石菖蒲湯下:化濕開竅,治脾疼寒濕。
    • 醋湯下:醋散瘀血,加強止痛。
    • 丁香湯下:溫中止嘔,治翻胃膈氣。
    • 分治痢疾:赤痢用甘草(清熱緩急)、白痢用乾薑(溫中散寒),體現「寒熱分治」思路。

3. 治療原理

此方屬「溫下劑」,以巴豆為主導,通過瀉下攻積解決標實(寒濕、積滯、瘀血),輔以行氣活血藥物疏通氣機,標本兼顧。其劑型設計(小兒用黍米大丸)及引藥變化,體現古方「因人、因病制宜」的靈活性。

傳統服藥法


縮砂仁100粒,杏仁100粒(去皮尖),巴豆50粒(去皮膜,取霜),坯子,胭脂1錢(別研),川芎1兩(銼碎)。
上為細末,次入杏仁、巴豆、胭脂研勻,湯泡雪糕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小兒為丸 如黍米大。
大人每服2丸,小兒每服3丸;脾疼,石菖蒲湯送下;婦人血氣刺痛,醋湯送下;翻胃膈氣,丁香湯送下;水瀉,倒流水送下;赤痢,甘草湯送下;白痢,乾薑湯送下;赤白痢,甘草、乾薑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透紅丸有一定的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噯氣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嘔吐腹瀉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透紅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五。 組成:縮砂仁100粒,杏仁100粒(去皮尖),巴豆50粒(去皮膜,取霜),坯子、胭脂1錢(别研),川芎1兩(銼碎)。 主治:脾疼翻胃,膈氣,水瀉積痢;及婦人血氣刺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