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中益胃湯

DIAO ZHONG YI WE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學探驪集》卷三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肺經 17%
心經 15%
肝經 12%
腎經 11%
胃經 8%
三焦經 3%
大腸經 3%
脾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胃經
三焦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調中益胃湯中加入人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補氣健脾: 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補血、健脾養胃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引起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人參能起到補益脾胃、增進食慾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消化功能。
  2. 扶正祛邪: 調中益胃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虛乏力、食少納呆等症,而人參具有扶正固本的作用,能增強人體抵抗力,改善脾胃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改善脾胃虛弱的功效。

調中益胃湯中包含黨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中益氣:黨參性甘平,歸脾、肺經,具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胃之功效。其能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對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食慾不振、乏力倦怠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扶正固本:調中益胃湯以扶正固本為治則,以補脾益氣為主,黨參作為方劑中重要的補氣藥,能提升機體抵抗力,促進正氣生髮,進而改善脾胃功能,達到整體調理的效果。

調中益胃湯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燥濕:蒼朮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健脾、祛風止痛的功效。脾胃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若脾胃虛弱,容易導致濕邪困阻,出現食慾不振、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蒼朮可以燥濕健脾,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功能。
  2. 化濕止嘔:蒼朮除了健脾燥濕之外,還有化濕止嘔的作用。胃中濕氣過重,容易引起噁心、嘔吐等症狀。蒼朮能化解濕氣,消除胃中濕邪,從而止嘔。

因此,調中益胃湯中加入蒼朮,能有效改善脾胃虛弱、濕邪困阻所致的食慾不振、腹脹、噁心、嘔吐等症狀。

調中益胃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血:熟地黃性溫,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填精益髓的功效。調中益胃湯多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胃痛、食少、腹脹等症,而熟地黃能補益脾胃之氣,促進脾胃運化,從而改善消化功能,達到益胃止痛的效果。
  2. 調和脾胃:熟地黃能夠滋陰潤燥,緩解脾胃燥熱,促進脾胃氣血運行,有利於脾胃功能的正常運作。同時,熟地黃還能補益腎陰,腎陰充足則脾胃之氣得以濡養,從而達到調和脾胃的作用。

因此,熟地黃在調中益胃湯中發揮著滋陰補血、調和脾胃的重要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調中益胃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緩解胃痛,調和脾胃:白芍性微寒,味酸苦,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緩解胃脘疼痛之效。對於因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導致的胃痛,白芍能滋養脾胃,緩解疼痛,幫助恢復脾胃功能。
  2. 收斂止瀉,固護腸胃:白芍能收斂止瀉,有助於減少腹瀉,保護腸胃不受進一步損傷。在調中益胃湯中,白芍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改善胃腸功能,恢復脾胃運化。

調中益胃湯中加入草果,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草果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寒邪阻滯所致的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狀,草果能溫中散寒,促進脾胃功能,達到止痛的效果。
  2. 消食化積,開胃健脾:草果具有消食化積的功效,能促進消化,幫助食物的消化吸收。對於飲食不節、脾胃積滯所致的食積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草果能消食化積,開胃健脾,促進食慾。

因此,調中益胃湯中加入草果,可以起到溫中散寒、理氣止痛,消食化積,開胃健脾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寒、消化不良等症狀。

調中益胃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健脾: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的功效。調中益胃湯以健脾胃為主,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氣虛則脾胃功能減弱,因此加入黃耆補益脾胃之氣,增強其運化功能,促進消化吸收。
  2. 扶正祛邪:脾胃虛弱容易導致正氣不足,易受外邪侵襲。黃耆具有固表之功,能增強人體抵抗力,防止外邪侵襲,從而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進一步促進脾胃功能恢復。

調中益胃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其理氣燥濕之性,有助於緩解脾胃氣滯、濕阻所致的消化不良、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
  2. 降逆止嘔:陳皮能降逆止嘔,對於因脾胃氣逆、濕濁上泛所引起的嘔吐、噁心等症狀,具有緩解作用。

總而言之,陳皮在調中益胃湯中扮演著理氣健脾、降逆止嘔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

調中益胃湯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健脾和胃: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其利水滲濕作用能幫助脾胃運化水濕,改善脾胃虛弱導致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
  2. 化痰止咳: 茯苓還能利水滲濕,使痰液易於排出,起到化痰止咳的作用。對於脾胃虛弱、痰濕壅阻導致的咳嗽、胸悶等症狀,茯苓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總之,茯苓在調中益胃湯中,主要發揮健脾和胃、化痰止咳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能有效改善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症狀。

調中益胃湯中包含甘草,主要是因為甘草具有以下兩個作用:

  1. 調和諸藥: 甘草性味甘平,具有調和脾胃、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在調中益胃湯中,甘草可以調和其他藥材的藥性,使藥效更加協調,避免藥物之間的相互拮抗。
  2. 益氣健脾: 甘草入脾、肺經,具有補中益氣、緩解脾胃虛弱的作用。調中益胃湯主要針對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症狀,甘草的益氣健脾作用可以幫助脾胃功能恢復,促進食慾,增強體質。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調中益胃湯」的組成:

  • 人參: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
  • 黨參:補中益氣、健脾胃、生津止渴、補血、安神。
  • 蒼朮:燥濕健脾、芳香化濕、散風寒、健脾胃、補腎、溫裡溫中、清肝明目、利水滲濕。
  • 熟地黃:補血、滋陰、益精、補腎、滋補養生。
  • 白芍: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
  • 草果:芳香化濕、溫裡溫中、消食化積、治瘧、降氣、燥濕、解酒毒。
  • 黃耆: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
  • 陳皮: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中藥方劑「調中益胃湯」的主治功效:

  • 中惡:如果有人進入枯井、山洞或冷室,突然暈倒,口眼緊閉,不省人事。

中藥方劑「調中益胃湯」的總結:

中藥方劑「調中益胃湯」的組成包括人參、黨參、蒼朮、熟地黃、白芍、草果、黃耆、陳皮、茯苓、甘草等十味藥材,具有補氣、益血、健脾、益腎等功效,主治中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溫補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暈眩梅尼爾氏病

相同名稱方劑


調中益胃湯, 出處:《醫學探驪集》卷三。 組成:人參2錢(如無人參,以明黨參代之),蒼朮4錢(炒),熟地4錢,白芍3錢(酒炒),草果2錢,黃耆3錢(蜜炙),陳皮3錢,茯苓3錢,甘草1錢。 主治:中惡。凡人或入枯井,或入山洞,或入冷室,忽然暈倒,口目緊閉,不省人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