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小黃連阿膠丸中添加肉荳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止嘔:肉荳蔻性溫,味辛,入脾胃經,有溫中止嘔、澀精止瀉的功效。方中加入肉荳蔻,旨在溫暖脾胃,緩解因脾胃虛寒所致的嘔吐,同時可固澀止瀉,配合黃連、阿膠等藥物,共同達到止血止瀉、固精止帶的效果。
- 調和藥性:肉荳蔻能起到調和方中藥性的作用。黃連、阿膠等藥物偏寒涼,而肉荳蔻性溫,加入後可以避免寒涼藥物損傷脾胃陽氣,使藥性更為平和,藥效更佳。
小黃連阿膠丸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健脾利濕,助藥力達脾胃: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小黃連阿膠丸為滋陰養血、清熱瀉火之劑,但需脾胃運化才能更好地吸收藥力。茯苓健脾利濕,有助於脾胃運化,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功效。
- 佐黃連清熱瀉火: 茯苓能利水滲濕,而黃連苦寒,能清熱瀉火,兩者合用,既能清熱瀉火,又能防止寒涼之性傷脾胃,協調藥性,提高療效。
小黃連阿膠丸中加入訶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收斂止瀉: 訶子味酸澀,性平,入脾、大腸經,具有收斂止瀉、固精止遺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弱、泄瀉不止的患者,訶子可以有效地收斂腸道,減少腹瀉次數。
- 保護脾胃: 訶子能促進消化液分泌,改善消化功能,有助於脾胃的恢復。阿膠滋陰補血,但性偏滋膩,容易影響脾胃運化。訶子的加入,可以起到健脾開胃的作用,防止阿膠過於滋膩而傷脾胃。
小黃連阿膠丸中包含黃連,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阿膠滋陰補血,但性偏膩,易致陰虛火旺。黃連可以清瀉虛火,平衡阿膠的滋膩之性,防止藥性偏燥。
- 調和藥性: 阿膠性甘,偏滋膩,容易滯氣。黃連苦寒,可以起到引導藥性下行,防止藥物滯留體內,使藥效更加平和。
因此,小黃連阿膠丸中加入黃連,不僅可以清熱瀉火,還可以調和藥性,使其更適合治療陰虛火旺、血虛津虧等症。
主治功效
小黃連阿膠丸主治功效分析
小黃連阿膠丸,根據《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記載,主治小兒因乳食無度、冷熱不調所致的腹瀉。其症狀表現為:赤白痢疾(大便夾雜血與黏液)、大便如魚腦樣(稀薄且帶有粘液)、白多赤少(黏液便佔主要比例,血性成分較少)、裏急後重(便意頻繁,排便不盡,伴隨肛門墜脹感)、腹痛、口渴飲水、小便不利、大便次數頻繁、食慾減退、體力下降。
方中藥物組成及作用機理分析如下:
黃連: 為方中君藥,其性味苦寒,具有清熱燥濕、解毒止瀉、涼血止血之功。針對小兒因飲食不節、冷熱交感所致的腸道濕熱,黃連能有效清瀉腸胃之邪,緩解腹痛、腹瀉等症狀。其涼血止血作用,則能改善血便的情況。
肉豆蔻: 為臣藥,性味溫辛,具有暖胃止瀉、行氣消食、散寒止痛之效。此藥用於緩解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瀉和腹痛,平衡黃連的寒性,避免過寒傷正。其行氣消食的作用,也有助於改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
茯苓: 為佐藥,性味甘淡平,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安神寧心之功。茯苓能健運脾胃,改善水濕停滯,從而緩解腹瀉及小便不利等症狀。同時,茯苓的安神作用,也能輔助改善因腹瀉、腹痛所致的煩躁不安。
訶子: 為佐藥,性味苦澀平,具有理氣止痛、降逆止嘔、化痰散結之效。訶子能理氣止痛,緩解腹痛和裏急後重,其收斂作用,也能輔助止瀉。
阿膠: 為藥引,具有滋陰潤燥、補血止血的作用。阿膠能緩和方中藥物的燥性,並起到補益作用,增強小兒體質,促進疾病的恢復。將藥材製成丸劑,便於小兒服用,並有利於藥效的緩慢釋放。
綜上所述,小黃連阿膠丸通過黃連清熱燥濕、解毒止瀉;肉豆蔻溫胃止瀉,行氣止痛;茯苓健脾利濕;訶子理氣止痛,降逆止嘔等多種功效的協同作用,從多個方面治療小兒因飲食不節、冷熱不調所致的腹瀉,並兼顧了脾胃虛寒和體質虛弱的情況,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方中藥物配伍精妙,寒溫並濟,寒熱平衡,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世醫得效方》中提及此方治療「諸疳作熱,頻瀉」,也佐證了其治療小兒腹瀉的療效。
傳統服藥法
肉豆蔻1兩,茯苓(去皮)1兩,訶子(炮,去核)1兩,黃連(去須,微炒)2兩。
上為細末,用阿膠1兩醋煎溶,搜為丸,如粟米大。
每服,1歲兒10丸至15、20丸,用溫飲送下,隨乳亦得,更量歲數加減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小黃連阿膠丸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止瀉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氣。本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出現腹瀉、腹痛、便溏等症狀,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小黃連阿膠丸, 出處:《局方》卷十。 組成:肉豆蔻1兩,茯苓(去皮)1兩,訶子(炮,去核)1兩,黃連(去須,微炒)2兩。 主治:小兒乳食無度,冷熱不調,下痢赤白,或如魚腦,白多赤少,後重腹痛,煩渴引飲,小便不利,便圊頻數,食減少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