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小黃連阿膠丸中添加肉荳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止嘔:肉荳蔻性溫,味辛,入脾胃經,有溫中止嘔、澀精止瀉的功效。方中加入肉荳蔻,旨在溫暖脾胃,緩解因脾胃虛寒所致的嘔吐,同時可固澀止瀉,配合黃連、阿膠等藥物,共同達到止血止瀉、固精止帶的效果。
- 調和藥性:肉荳蔻能起到調和方中藥性的作用。黃連、阿膠等藥物偏寒涼,而肉荳蔻性溫,加入後可以避免寒涼藥物損傷脾胃陽氣,使藥性更為平和,藥效更佳。
小黃連阿膠丸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健脾利濕,助藥力達脾胃: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小黃連阿膠丸為滋陰養血、清熱瀉火之劑,但需脾胃運化才能更好地吸收藥力。茯苓健脾利濕,有助於脾胃運化,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功效。
- 佐黃連清熱瀉火: 茯苓能利水滲濕,而黃連苦寒,能清熱瀉火,兩者合用,既能清熱瀉火,又能防止寒涼之性傷脾胃,協調藥性,提高療效。
小黃連阿膠丸中加入訶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收斂止瀉: 訶子味酸澀,性平,入脾、大腸經,具有收斂止瀉、固精止遺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弱、泄瀉不止的患者,訶子可以有效地收斂腸道,減少腹瀉次數。
- 保護脾胃: 訶子能促進消化液分泌,改善消化功能,有助於脾胃的恢復。阿膠滋陰補血,但性偏滋膩,容易影響脾胃運化。訶子的加入,可以起到健脾開胃的作用,防止阿膠過於滋膩而傷脾胃。
小黃連阿膠丸中包含黃連,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阿膠滋陰補血,但性偏膩,易致陰虛火旺。黃連可以清瀉虛火,平衡阿膠的滋膩之性,防止藥性偏燥。
- 調和藥性: 阿膠性甘,偏滋膩,容易滯氣。黃連苦寒,可以起到引導藥性下行,防止藥物滯留體內,使藥效更加平和。
因此,小黃連阿膠丸中加入黃連,不僅可以清熱瀉火,還可以調和藥性,使其更適合治療陰虛火旺、血虛津虧等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小黃連阿膠丸】的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功效解析
此方主治小兒因飲食失節(過量哺乳或冷熱混雜)導致的腸胃功能紊亂,具體表現為:
- 下痢特徵:
- 糞便夾雜赤白黏液(赤白痢),或如魚腦狀黏凍。
- 白多赤少:提示寒濕偏重,或有氣血凝滯。
- 後重腹痛:濕熱壅滯腸道,氣機不通。
- 伴隨症狀:
- 煩渴引飲、小便不利:濕熱內蘊,津液輸布失調,熱傷陰液。
- 便圊頻數、食減少力:脾胃受損,運化無力,氣陰兩傷。
此方通過清熱燥濕、澀腸止瀉、調和脾胃,緩解濕熱痢兼氣陰耗傷之證。
二、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黃連(用量最重,2兩)
- 苦寒清熱燥濕,直折腸道濕熱,針對下痢赤白、煩渴之熱象。
- 現代理解:黃連含小檗鹼,可抑制腸道病原菌,減少炎症滲出。
臣藥:阿膠(1兩,醋煎溶)
- 滋陰止血,防黃連苦寒傷陰,兼緩腹痛後重(醋製增強收澀之力)。
- 與黃連配伍,仿《傷寒論》黃連阿膠湯義,清熱中護陰液。
佐使藥:肉豆蔻、訶子、茯苓(各1兩)
- 肉豆蔻:溫中行氣、澀腸止瀉,制黃連之寒,兼改善腹脹食少。
- 訶子(炮製去核):收斂固腸,針對便頻滑脫,與黃連形成「清澀並用」之法。
- 茯苓:健脾滲濕,助運化水濕,解決小便不利與濕濁內停。
三、配伍特點
- 寒熱並調:黃連清熱,肉豆蔻溫中,避免單用苦寒傷脾胃。
- 攻補兼施:清濕熱(黃連)與補脾陰(阿膠)、健脾(茯苓)並行。
- 通澀結合:既清濕熱止痢(通因通用),又收澀防脫(訶子、肉豆蔻)。
四、適用病機推論
此方針對「濕熱未清而脾胃已傷」之證,尤其適合小兒體質稚嫩,易虛易實的特點。透過清利與固護並舉,達到止瀉不滯邪、清熱不傷正的效果。
傳統服藥法
肉豆蔻1兩,茯苓(去皮)1兩,訶子(炮,去核)1兩,黃連(去須,微炒)2兩。
上為細末,用阿膠1兩醋煎溶,搜為丸,如粟米大。
每服,1歲兒10丸至15、20丸,用溫飲送下,隨乳亦得,更量歲數加減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小黃連阿膠丸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止瀉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氣。本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出現腹瀉、腹痛、便溏等症狀,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小黃連阿膠丸, 出處:《局方》卷十。 組成:肉豆蔻1兩,茯苓(去皮)1兩,訶子(炮,去核)1兩,黃連(去須,微炒)2兩。 主治:小兒乳食無度,冷熱不調,下痢赤白,或如魚腦,白多赤少,後重腹痛,煩渴引飲,小便不利,便圊頻數,食減少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