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八珍丹的組成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功效,能使其他藥材的藥性更加協調,發揮最佳療效。八珍丹中包含多種藥材,性味各不相同,甘草能起到中和作用,避免藥物互相剋制,使藥效穩定。
- 緩解毒性: 甘草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可以緩解其他藥材的毒性,避免對人體造成傷害。八珍丹中部分藥材可能帶有毒性或副作用,甘草可以起到解毒的作用,確保藥物的安全性。
八珍丹為補益類中藥方劑,其組成精選多種珍貴草藥,旨在調理氣血,滋養肝腎。其中,天麻作為重要成分之一,其入方有其深遠考量。天麻性平味甘,歸肝經,擅長熄風止痙、平肝潛陽,對於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等症有顯著療效。在八珍丹中,天麻與其他藥材相互協同,不僅能增強整體方劑的滋補效果,更可針對肝風內動、氣血兩虛所導致的各種病徵,發揮出卓越的治療作用。天麻之加入,使得八珍丹在補益同時,亦具備了平肝熄風之效,更全面地護衛人體健康。
八珍丹為一綜合調補心脾、安神定志之名方,其中硃砂成分至關重要。硃砂,又稱辰砂,色赤,性寒,歸心經,具重鎮安神、清心解毒之效。在八珍丹中,硃砂主要用於鎮靜心神,改善因心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失眠、健忘怔忡等症狀。此外,硃砂與方中其它補血養心之藥相輔相成,共奏滋陰養血、安神定志之功。然而,硃砂內服需慎,因其含有汞,長期大量使用可能引發中毒,故應遵醫囑,適量應用。
八珍丹為傳統中醫補益方劑之一,其組成精妙,旨在調和營血、滋補肝腎。方中含天南星,此藥性溫味苦辛,入脾肺經,具燥濕化痰、熄風止痙之效。天南星之所以納入八珍丹,主要基於兩點考量:一是其能化痰開竅,有助於改善因痰濕阻滯導致的神昏、癲狂等症狀;二是它能調節氣機,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使補益藥物更易吸收利用,從而提升整體療效。然而,天南星有毒性,應用時須注意炮製與劑量控制,以免產生不良反應。
八珍丹為一經典中藥方劑,其組成精妙,旨在滋補強身,調理氣血。方中含牛黃,此藥材性寒味苦,歸心肝經,擅長清熱解毒,豁痰開竅。牛黃在八珍丹中的應用,主要針對心腦血管疾病及熱病所致的神昏、癲狂、驚厥等症狀。其清熱解毒之功,能助心肝清熱,防止火毒上擾;豁痰開竅之效,則能改善因痰濁阻滯所導致的各種病症。牛黃與方中其他藥物相互配合,共同發揮補益與治療的雙重作用,使八珍丹成為一綜合調理身心健康之良方。
八珍丹是一種著名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調理脾胃,增強氣血,並有助於改善健康狀況。在其組成中包含輕粉,這是因為輕粉具有消導積滯、健脾和胃的功能。輕粉的主要成分是白礬,能夠改善腸胃蠕動,有助於消化和吸收,進一步提升整體的療效。此外,輕粉在八珍丹中的使用也能夠調和其他藥材的性味,增強方劑的協同作用,使得藥效更加均衡和強大。因此,輕粉的添加不僅僅是為了調和藥性,還是根據其消食健脾的特性,使得八珍丹能夠更有效地達到增益氣血、強健身體的目的。藉此,八珍丹能更全面地滿足臨牀需求,對患者的康復起到重要作用。
八珍丹作為傳統中醫藥方,旨在調理人體陰陽平衡,強化臟腑功能。其中雄黃之應用,源於其獨特藥性。雄黃,味辛、性溫,歸心、肝經,具有解毒殺蟲、燥濕祛痰之效。在八珍丹中,雄黃用於對抗邪氣侵擾,尤其善於清除內藏之濕熱與毒素,對於皮膚瘡癰、濕疹、癬癢等症狀有顯著療效。此外,雄黃亦能增強其他藥材功效,共同發揮滋補強身、調和營血的作用。然而,雄黃含有砷元素,過量服用可能導致中毒,故在方劑中需嚴格控制用量,遵循醫師指導使用,以確保安全與療效兼顧。
八珍丹為補益精氣、調和臟腑之名方,其中銀箔的加入,主要取其重鎮安神、清熱解毒之效。根據傳統中醫理論,銀性寒涼,質地純淨,能入心、肝經,具有清心火、安神定驚、解毒消腫之功。在八珍丹中,銀箔與其他滋補藥物相配伍,既可增強方劑整體的平和性,避免滋補過度導致上火,又能針對心神不安、虛火上升等症狀發揮獨特療效。此外,銀箔質輕,易於吸收,適合用於調理精細的神經系統,對於改善睡眠品質、減輕精神壓力亦有助益。因此,銀箔在八珍丹中的應用,彰顯了中醫辨證施治、藥物相互制約的智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八珍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要用於小兒驚風相關證候,其描述如「壯熱」「精神昏愦」「嘔吐痰涎」「驚悸恍惚」「瘛疭」(抽搐)、「目睛上視」等,屬中醫「急驚風」範疇。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病機多因痰熱內擾、肝風內動,或挾心火亢盛所致。方中「大補虛損」之效,暗示其適用於驚風後期氣陰耗傷,或體虛痰盛者,屬「攻補兼施」之治。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化痰安神
- 川貝:清熱化痰,開鬱散結,針對「嘔吐痰涎」「精神昏愦」。
- 白茯苓:健脾滲溼,寧心安神,助化痰並緩解「驚悸恍惚」。
健脾固本
- 白扁豆(炒)、山藥(焙)、蓮肉(去皮心):協同健脾益氣,培土制水以絕痰源。炒製或焙用增強收澀之性,適用於吐瀉後虛損。
- 藕粉:甘涼滋陰,兼能健脾開胃,防燥熱傷陰。
養陰息風
- 白蜜:甘潤緩急,潛降肝風,與人乳同用滋養陰液,緩解「瘛疭」「目睛上視」等風動之象。
- 人乳(另入):古稱「血乳」,具滋陰潤燥、安神定志之效,尤宜小兒虛弱驚悸。
清熱透邪
- 白花(疑為白菊花或金銀花):清熱平肝,疏風透熱,針對「壯熱」「目睛上視」之肝熱上攻。
全方配伍邏輯:
以健脾化痰為基礎(茯苓、扁豆、山藥、蓮肉),結合清熱息風(川貝、白花)、滋陰潤燥(人乳、白蜜、藕粉),構成「標本同治」結構。既能祛痰熱、平肝風以治標,又通過健脾養陰防其復發,契合小兒「臟腑嬌嫩,易虛易實」之特質。此方劑量輕靈(沖服),亦符合小兒用藥「輕清透達」原則。
傳統服藥法
白花、藕粉、白茯苓、白扁豆(炒)、蓮肉(去皮心)、川貝、山藥(焙)、白蜜等分, 人乳(另入)。
大補虛損。
上為細末。
遇食,用1兩,衝滾水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及過敏體質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八珍丹, 出處:《衛生鴻寶》卷一。 組成:白花藕粉、白茯苓、白扁豆(炒)、蓮肉(去皮心)、川貝、山藥(焙)、白蜜等分,人乳(另入)。 主治:大補虛損。主治:男婦虛勞。
八珍丹, 出處:《局方》卷十。 組成:甘草(炒)5兩,天麻(去蘆)5兩,朱砂(研飛)5兩,天南星(牛膽制)5兩,牛黃(研)1分,膩粉(研)1兩1分,雄黃(飛)1兩1分,天漿子(微炒)350個,銀箔70片(爲衣)。 主治:小兒驚風壯熱,精神昏憒,嘔吐痰涎,驚悸恍惚,或發瘛瘲,目睛上視。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