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方聖散子

真方聖散子

ZHEN FANG SHENG SAN ZI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2.09)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3%
肺經 17%
脾經 17%
大腸經 13%
心經 10%
腎經 10%
肝經 6%
胃經
肺經
脾經
大腸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真方聖散子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罌粟殼,這一成分的使用有其獨特的醫療價值。罌粟殼主要來源於罌粟植物的果實,具有鎮靜、止痛的效果,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因內臟疼痛引起的不適。在中醫理論中,罌粟殼被視為一種有助於養陰、平緩氣機的藥材,常用於治療因情緒波動或壓力導致的內部不適。

此外,罌粟殼的使用也與其所含的生物鹼有關,這些成分可以影響神經系統,進而達到鎮靜作用。真方聖散子中罌粟殼的加入,能夠協同其他中藥成分,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使其在治療某些病症時更為有效。然而,需強調的是,罌粟殼的使用需謹慎,因為其可能帶來副作用。因此,在使用此方劑時應依循專業醫師的建議,以確保安全和功效。

真方聖散子中加入醋,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 增強藥效: 醋性酸,能促進藥物有效成分的溶解和吸收,並與藥材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新的有效成分,例如醋能增強川芎的活血化瘀效果,以及白芍的止痛作用。

二、 改變藥性: 醋能降低藥性,減輕藥物的刺激性,例如,醋能緩解附子、草烏等藥材的毒性,使藥物更安全有效。此外,醋還能改變藥物的性狀,例如,醋能使某些藥材更容易煎煮或研磨,方便服用。

真方聖散子中加入肉荳蔻,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1. 溫中散寒,止痛止瀉: 肉荳蔻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瀉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寒邪凝滯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肉荳蔻能夠起到溫中散寒、止痛止瀉的作用,緩解症狀。
  2. 行氣止嘔,安神定志: 肉荳蔻還具有行氣止嘔、安神定志的作用。對於脾胃氣滯、肝氣不舒所致的噁心嘔吐、心神不寧等症,肉荳蔻能夠起到行氣止嘔、安神定志的作用,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狀態。

因此,真方聖散子中加入肉荳蔻,是爲了更好地發揮溫中散寒、止痛止瀉、行氣止嘔、安神定志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真方聖散子中加入赤石脂,主要是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止瀉固澀:赤石脂性寒,味甘澀,入脾、腎經,具有收斂止瀉、固澀止汗的功效。對於因脾虛泄瀉、腎氣不固導致的腹瀉、尿頻等症狀,赤石脂能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
  2. 清熱解毒:赤石脂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治療因濕熱內蘊、毒素積聚導致的各種熱症,如口渴、舌苔黃膩、腹痛等。

因此,真方聖散子中加入赤石脂,既能止瀉固澀,又能清熱解毒,有助於治療各種因脾虛、腎虛、濕熱等原因引起的腹瀉等病症。

真方聖散子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真方聖散子可能包含一些性質偏寒或偏熱的藥材,加入甘草可以起到中和藥性,使藥物更平和地作用於人體,避免藥物過於峻猛或溫燥。

二、 保護脾胃: 甘草能益氣健脾,保護脾胃功能,使藥物更容易被消化吸收,並降低藥物對脾胃的刺激,減少副作用。

總而言之,甘草在真方聖散子中起著重要的調和藥性、保護脾胃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藥材。

真方聖散子中包含丁香,主要原因有二:

一、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丁香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真方聖散子主治寒邪客胃,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丁香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有助於緩解這些症狀。

二、 芳香開胃,增進食慾:丁香氣味芳香,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增進食慾。對於脾胃虛寒、食慾不振者,丁香能溫胃健脾,增進食慾,改善消化功能。

真方聖散子方中含有訶子,主要原因如下:

  1. 收斂止瀉:訶子味酸澀,性涼,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其含有的單寧酸能抑制腸道蠕動,減少水分分泌,有助於緩解腹瀉、腸鳴等症狀。
  2. 清熱解毒:訶子亦有清熱解毒之效。對於因濕熱或暑熱引起的腹瀉、痢疾等病症,可起到清熱解毒,止瀉止痢的功效。

總之,訶子在真方聖散子中發揮著收斂止瀉、清熱解毒的作用,有助於治療因濕熱、暑熱引起的腹瀉等疾病。

真方聖散子方中包含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方中若有脾胃虛寒、寒邪內阻之症,則可藉助乾薑溫陽散寒,緩解脾胃不適,改善消化功能。

二、 助藥力:乾薑能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和發揮藥效。方中若有其他性質偏寒涼的藥材,則乾薑可起到輔助作用,協調藥性,使整體方劑更利於治療疾病。

總而言之,乾薑在真方聖散子方中起著溫中散寒、助藥力的作用,對於治療脾胃虛寒、寒邪內阻等症具有重要意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真方聖散子》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由「脾胃受濕,中脘停寒」所引發的一系列症狀,涵蓋消化系統機能失調與寒濕內停之證候,主要表現如下:

  1. 消化障礙:因脾胃虛寒,濕阻中焦,導致「吃物頻傷」(飲食易傷脾胃)、「心胸滿悶」「脅肋膨脹」,反映氣機壅滯。
  2. 腸腑不調:濕寒下注,則見「腸鳴虛痞」「小腹堅痛」「臍下強急」,甚則「大便不調」或「下痢膿血」,糞便異常(如魚腦、豆汁、鮮血、爛肉狀),屬寒濕傷腸、氣血失固之象。
  3. 全身虛損:久痢傷正,出現「嗜臥怠堕」「肢體沉困」「寒熱時作」,為脾陽不振、氣血虧虛之徵。

總歸病機為寒濕困脾,腸失固攝,治法當以溫中澀腸、固養脾胃為主。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分類與配伍思路

  1. 澀腸止瀉

    • 禦米殼(罌粟殼):酸澀性平,醋炒增強收斂之性,為君藥,專主固腸止痢。
    • 訶子皮:酸澀苦溫,澀腸止瀉兼下氣,與禦米殼協同固脫。
    • 赤石脂、烏魚骨(海螵蛸):質重沉降,赤石脂澀腸止血,烏魚骨兼制酸斂瘡,針對久痢膿血。
  2. 溫中散寒

    • 乾薑(炮)、肉豆蔻:乾薑溫脾陽、散中寒;肉豆蔻煨製暖脾澀腸,二藥共逐中焦寒濕。
    • 丁香:辛溫芳香,降逆暖胃,緩解「心腹痛」「脹滿」。
  3. 調和藥性

    • 炙甘草:甘緩和中,調和諸藥,緩急止痛。
    • 乳香(煎湯引藥):活血行氣,防澀藥壅滯,助藥力布散。

整體配伍特點

  • 標本兼治:以罌粟殼、訶子等急固其標(止瀉),乾薑、肉豆蔻溫補其本(散寒健脾)。
  • 澀中寓行:乳香少許佐制,防澀滯太過,契合「通因通用」之妙。

治療原理

此方針對寒濕痢疾虛寒久瀉,透過溫澀並用,達到:

  1. 溫陽化濕:乾薑、丁香散寒醒脾,恢復中焦運化。
  2. 固攝腸道:禦米殼、赤石脂等收斂止瀉,保護腸黏膜。
  3. 調和氣血:乳香活血,甘草緩急,改善腹痛裏急。

全方契合「寒者熱之」「滑者澀之」之則,適用於虛寒滑脫為核心之證候。

傳統服藥法


御米殼3兩(搗碎,醋炒黃色),肉豆蔻(面裹煨,去面)1兩,赤石脂1兩,烏魚骨(去皮)1兩,甘草(炙黃)1兩,楝丁香1兩,訶子皮1兩,乾薑(炮)1兩。
固養脾胃,溫中,止心腹痛。
上為細末。
每服2錢,食前以水1盞,入乳香少許煎5-7沸調下。

相關疾病


胰臟炎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下腹部痛上腹胃脘痛腹中有鳴叫聲

相同名稱方劑


真方聖散子, 出處:《禦藥院方》卷七。 組成:禦米殼3兩(搗碎,醋炒黃色),肉豆蔻(面裹煨,去面)1兩,赤石脂1兩,烏魚骨(去皮)1兩,甘草(炙黃)1兩,楝丁香1兩,訶子皮1兩,乾薑(炮)1兩。 主治:固養脾胃,溫中,止心腹痛。主治:男子婦人脾胃受濕,中脘停寒,吃物頻傷,心胸滿悶,脅肋膨脹,腸鳴虛痞,小腹堅痛,臍下強急,或大便不調,米谷遲化,裏急後重,下痢膿血,或下五色,或便如魚腦,或如豆汁,或有鮮血,或如爛肉相似,日夜無度,久而不癒,嗜卧怠墮,虛羸,肢體沉困,寒熱時作。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