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瀉痢膏中加入赤石脂,是基於其收斂止瀉的功效。
赤石脂性寒,味甘澀,入脾、胃經。其具有收斂止瀉、固澀止汗、涼血止血的功效。在治療瀉痢方面,赤石脂能收斂腸道,止瀉止痢,尤其適合治療脾胃虛寒、寒濕瀉痢,以及因脾胃不和、氣機失調引起的腹瀉。
此外,赤石脂還能清熱解毒,對於因熱毒引起的腹瀉也有輔助治療作用。因此,在瀉痢膏中加入赤石脂,可以起到收斂止瀉、清熱解毒的作用,有助於緩解腹瀉症狀。
瀉痢膏方劑中加入訶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項藥理作用:
- 收斂止瀉: 訶子性澀,味酸,具有收斂止瀉之功效。其富含單寧酸,能與腸道內的蛋白質結合,形成沉澱,有助於減少腸道蠕動,緩解腹瀉症狀。
- 清熱解毒: 訶子亦具清熱解毒功效,可用於治療因濕熱、暑熱引起的腹瀉。其所含的鞣質、黃酮類化合物等,能抑制腸道內有害菌的生長,減輕炎症反應,達到清熱解毒之效。
因此,在瀉痢膏方劑中加入訶子,可發揮收斂止瀉、清熱解毒的雙重作用,有效治療因不同原因引起的腹瀉。
瀉痢膏中包含罌粟殼,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止瀉、止痛的作用。罌粟殼含有嗎啡等生物鹼,能抑制腸道平滑肌的蠕動,減少腸液分泌,從而達到止瀉的效果。同時,其止痛作用能緩解因腹瀉引起的腹痛,緩解患者的不適。
然而,罌粟殼屬於管制藥品,其止瀉作用並非首選,且長期使用容易產生依賴性。因此,在使用瀉痢膏前,應諮詢專業的中醫師,瞭解其成分和適應症,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瀉痢膏中添加乾薑,主要是利用其溫中散寒、止瀉止痛的功效。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作用。對於因脾胃虛寒、寒邪客胃引起的瀉痢,乾薑能溫中散寒,驅寒止瀉。此外,乾薑還能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吸收,緩解腹痛。
因此,瀉痢膏中加入乾薑,可溫中散寒,止瀉止痛,有效緩解寒性瀉痢的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瀉痢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痢疾」,尤其適用於虛寒性下痢或久痢滑脫之證。其劑型為膏藥,外貼臍部(神闕穴),透過經絡吸收藥性,達到溫中固澀、止痢止痛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核心藥物組成分析
赤石脂(4兩)
- 性味:甘、酸、澀,溫。
- 功效:澀腸止瀉,止血生肌。
- 作用:針對久痢脫肛、大便滑脫不禁,固澀大腸。
訶子(4兩)
- 性味:苦、酸、澀,溫。
- 功效:斂肺澀腸,下氣止瀉。
- 作用:與赤石脂協同,增強收澀之力,兼能行氣防滯。
罌粟殼(4兩)
- 性味:酸、澀,平;有毒。
- 功效:斂肺止咳,澀腸止瀉。
- 作用:強力鎮痛止痢,緩解腹痛,但需謹慎用量。
乾薑(5兩)
- 性味:辛,熱。
- 功效:溫中散寒,回陽通脈。
- 作用:針對虛寒痢,溫煦脾胃,散除腸道寒濕。
冬月加肉蔻(5錢):
- 加強溫中止瀉、行氣消脹,適用於寒冷季節或脾胃陽虛甚者。
(2)膏藥基質與後入藥物
- 麻油+黃丹:製成膏藥基底,黏附皮膚,緩釋藥性。
- 龍骨(2兩):收斂固脫,鎮靜安神,助赤石脂固澀。
- 乳香、沒藥(各5錢):活血行氣、消腫定痛,緩解痢疾腹痛。
- 麝香(1錢):芳香穿透,引藥直達病所,開竅醒脾。
(3)治療原理
- 溫澀並行:
- 乾薑溫中散寒,肉蔻溫脾止瀉,針對寒邪內盛;赤石脂、訶子、罌粟殼澀腸固脫,標本兼治。
- 止痛輔助:
- 罌粟殼、乳香、沒藥緩解腹痛,麝香通絡止痛。
- 外治特色:
- 臍部(神闕穴)為「先天之結蒂」,透過貼敷吸收,避免口服澀藥可能之滯邪弊端,尤適久痢虛證。
三、推斷適用證型
- 虛寒久痢:下痢稀薄、帶白凍、腹冷痛、四肢不溫。
- 滑脫不禁:日夜無度、肛門脫垂、無明顯濕熱實邪。
此方以「固澀為主,溫中為輔」,配合外治法避開口服澀劑之弊,體現中醫「內病外治」的靈活思路。
傳統服藥法
赤石脂4兩,訶子4兩,罌粟殼4兩,乾薑5兩。冬月可加肉蔻5錢。
上為細末,用真麻油2斤4兩,熬去4兩,再熬滾,入上好飛黃丹1斤,熬黑色,滴水成珠,方入後四味藥:龍骨2兩,乳香5錢,沒藥5錢,麝香1錢,俱為細末,入內攪勻,退火,出火毒。
攤貼臍上。每1個重3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瀉痢膏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瀉痢膏, 出處:《回春》卷三。 組成:赤石脂4兩,訶子4兩,罂粟殼4兩,乾薑5兩。 主治:痢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