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貼臍膏中加入木鱉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木鱉子性溫,味苦,歸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貼敷於臍部,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氣血運行,有助於緩解因瘀血阻滯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 溫腎壯陽,補益精血:木鱉子亦有溫腎壯陽、補益精血之效。臍部為腎經循行部位,貼敷木鱉子可溫補腎陽,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洩等症狀。
綜上,木鱉子加入貼臍膏,可發揮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以及溫腎壯陽、補益精血的功效,從而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貼臍膏中加入赤石脂,主要是利用其收斂止瀉的功效。赤石脂性寒,味甘澀,入脾、胃經,具有固澀止瀉、止血的功效,能有效收斂腸道,減少腹瀉。此外,赤石脂亦有清熱解毒之效,能幫助消炎止痛,對於因腸胃濕熱引起的腹瀉也具有一定的療效。因此,貼臍膏中加入赤石脂,可有效緩解腹瀉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貼臍膏中包含訶子,主要是因為其具有多種藥用價值。訶子又名為訶子果,含有豐富的生物活性成分,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和減輕疼痛。其獨特的成分如鞣酸和黃酮類化合物,能夠幫助改善局部組織的微循環,增加新陳代謝,從而促進傷口癒合和減少炎症。
在中醫理論中,訶子被視為具有潤肺止咳、化痰的良藥,可以用來緩解腹痛和消化不良的症狀。此外,其性寒,對於熱病或者熱性症狀有良好的調節作用,能夠平衡體內的陰陽。貼臍膏的外用方式,讓訶子的藥效能夠直接作用於肚臍周圍,透過皮膚吸收進入體內,特別適合於治療某些內臟病症和從外部調理身體。因此,訶子在貼臍膏中的應用,符合中醫的整體觀念和治療原則。
貼臍膏中加入粟糠,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吸濕性: 粟糠具有良好的吸濕性,能有效吸附體內的濕氣,有助於改善濕邪困阻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 活血化瘀: 粟糠富含維生素E等營養成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腹部脹痛、疼痛難忍等症狀,有一定療效。
總之,粟糠在貼臍膏中起著吸濕、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相關病症。
貼臍膏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貼於臍部,可溫暖脾胃,驅散寒氣,緩解因寒氣入侵導致的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
- 活血化瘀: 乾薑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臍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總之,乾薑在貼臍膏中起著溫中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對於寒性腹痛、腹瀉等症狀具有一定療效。
貼臍膏中添加麻油,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通經絡,活血化瘀: 麻油性溫,能溫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藥物成分更好地吸收。對於一些因寒凝血瘀導致的疾病,例如腰腿疼痛、痛經等,麻油能起到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提升療效。
- 潤滑皮膚,促進吸收: 麻油具有潤滑皮膚的作用,可以使藥物成分更好地滲透到皮膚,促進吸收,提高藥效。同時,麻油也能起到保護皮膚的作用,防止藥物刺激皮膚,造成過敏。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貼臍膏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痢久不止」,即長期腹瀉、痢疾遷延不癒之症。古代醫家認為,久痢多因濕熱毒邪未盡、脾胃虛弱,或氣滯血瘀所致,需以利水逐邪、調和脾胃為主要治療方向。
組成與方義分析
甘遂
- 性味:苦、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
- 功效:瀉水逐飲、消腫散結,為峻下逐水藥。
- 在此方作用:甘遂善於通利水濕,可通過外敷臍部(神闕穴)吸收藥效,刺激腸道,促使濕熱毒邪從下而解,從而緩解久痢不止之症。
生白麵調糊
- 生白麵(小麥粉)性味甘涼,能緩和藥性,並作為賦形劑,使甘遂藥力緩釋,避免過於峻猛。
- 其黏性可幫助藥末附著於皮膚,通過臍部(神闕穴)吸收藥效。
紙花外敷
- 古代以紙花(或稱「紙膏藥」)作為載體,便於貼敷,使藥物作用集中於局部。
甘草水內服
- 甘草性甘平,能緩和藥性、解毒,並調和脾胃。
- 與甘遂相反(十八反之一),但此方巧妙運用「外敷甘遂,內服甘草」,既避免兩者直接相激,又能利用甘草的緩和作用,減輕甘遂的毒性,同時輔助調理腸胃。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通過外敷甘遂於臍部,利用神闕穴吸收藥效的特性,直接作用於腸道:
- 甘遂的逐水作用可促進腸道濕熱邪氣排出,改善腸道功能。
- 生白麵緩和藥性,避免過度刺激。
- 內服甘草水,既能解毒緩急,又能調和胃氣,輔助止瀉。
整體而言,此方以「外治為主,內調為輔」,針對久痢濕滯的病機,通過逐邪而不傷正的方式達到止痢效果。
傳統服藥法
甘遂。
上為細末,以生白麵調為糊,攤紙花上,摻末在上。
塗臍中,及塗臍下硬處。別煎甘草水,溫涼隨意服之。以通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貼臍膏使用前,應先將患處清洗乾淨。
- 貼臍膏使用後,應避免用手觸摸患處。
- 貼臍膏使用後,如有不適,應立即停止使用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貼臍膏,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三六引《施圓端效方》。 組成:甘遂。 主治:大小便不通。
貼臍膏, 出處:《扶夀精方》。 組成:木鱉仁5個,母丁香5個,麝1分主治:水瀉不止。 。 主治:水瀉不止。
貼臍膏, 出處:《痘疹傳心錄》卷十七。 組成:木鱉子10個,赤石脂2兩,訶子肉1兩,粟殼2兩,乾薑3分,麻油1斤2兩。 主治:痢久不止。
貼臍膏, 出處:《膏藥方集》引《外科活人定本》。 組成:大川芎2錢,當歸2錢,白芍2錢,地黃2錢,人參2錢,牡丹皮2錢,白朮2錢,白苓2錢,黃耆2錢,厚桂2錢,澤瀉2錢,大附子4錢,知母4錢,黃柏3錢,乾薑4錢,北細辛4錢,胡蘆巴4錢,白芷4錢,遠志4錢,巴戟4錢,菟絲子4錢,蛇床子4錢,故紙4錢,蓯蓉4錢,鎖陽4錢,木鱉子4錢,蓖麻子4錢,龍骨4錢,石棗4錢,山藥4錢,杏仁4錢。 主治:男子遺精、白濁,女人赤白帶、崩漏。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