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四和丁香散中加入肉荳蔻,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溫中降逆止嘔: 肉荳蔻性溫,味辛,歸脾、胃經,能溫中散寒,降逆止嘔。方中丁香、肉桂等藥性溫熱,與肉荳蔻合用,可增強溫中降逆止嘔之效,適用於寒邪客胃、脾胃虛寒所致的嘔吐、腹痛、腹瀉等症。
- 調和藥性: 四和丁香散中,丁香、肉桂等藥性偏溫燥,易傷胃陰。肉荳蔻性溫而不燥,能緩和藥性,避免燥傷胃陰,使藥物更加平和,有利於脾胃的恢復。
四和丁香散中含有丁香,主要原因有二:
一、溫中散寒,止嘔止瀉: 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之效。對於脾胃虛寒、寒邪客胃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丁香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達到止嘔止瀉的效果。
二、行氣止痛: 丁香還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可用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胸腹疼痛、牙痛等症狀。四和丁香散中丁香的加入,有助於緩解患者因胃寒引起的疼痛不適。
四和丁香散中加入大米,看似奇怪,卻是古方智慧的體現。
首先,大米性平味甘,具健脾和胃之效。此方多用於治療胃寒、脾虛引起的腹痛、嘔吐等症,而大米能溫和地緩解胃寒,幫助脾胃運化,提升藥效。
其次,大米可中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或燥烈,使藥物更溫和地作用於病竈,減少副作用。
因此,大米在四和丁香散中,不僅是輔料,更扮演着調節藥性、增強療效的重要角色。
四和丁香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調和藥性: 甘草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諸藥的作用。四和丁香散中其他藥材如丁香、肉桂、蓽茇等,性熱辛辣,容易燥烈傷陰。甘草的加入可以減緩藥性,使藥效更加平和,避免對人體造成傷害。
二、增強藥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材的功效,並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例如,甘草能增強丁香的溫中散寒、止痛作用,並能緩解肉桂的燥熱之性,使藥效更加協調,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
四和丁香散中加入沉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沉香性溫,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四和丁香散主要用於治療寒邪客胃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而沉香的溫中散寒作用,有助於驅散寒邪,緩解胃脘冷痛,並促進胃腸蠕動,改善消化功能。
- 降逆止嘔:沉香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以緩解嘔吐,尤其是寒性嘔吐。四和丁香散中也包含其他降逆止嘔的藥物,如丁香、生薑等,與沉香協同作用,可以更有效地緩解嘔吐症狀。
四和丁香散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的功效。方中因有丁香、肉桂等寒涼藥物,易損陽氣,故加入乾薑以溫中散寒,平衡藥性,避免寒涼之性傷及脾胃。
- 助藥力: 乾薑能促進氣血運行,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丁香辛溫,具有溫腎助陽、止痛、降逆的功效,但藥性偏於沉降,而乾薑能助其氣血上行,使其藥力更好地發揮。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四和丁香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主要針對「年高脾胃虛弱」所致的消化機能衰退。其主治症狀包括:
- 脾胃不和:氣機升降失調,運化無力,表現為食積不化、脘腹脹悶。
- 洞瀉頻繁:因脾陽不足,水穀不別,下趨大腸而成泄瀉,甚則完穀不化。
- 四肢無力、行步艱辛:此為脾失健運,氣血生化不足,肢體失養之象。
其功效強調「壯氣固腸,生津止瀉」,既能溫補脾腎之陽以治本,又能澀腸止瀉以治標,兼顧津液生成,防止溫燥傷陰。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味配伍分析
肉豆蔻(四製):
- 炒製分化:分四法炮製,兼具「溫中散寒(生用)、行氣醒脾(與丁香同炒)、澀腸止瀉(麵煨)、健脾和中(陳米炒)」之效,針對脾胃虛寒與滑脫並見之病機。
- 协同丁香:與丁香同炒取其芳香化濕、降逆止嘔之力,強化溫中止瀉作用。
甘草(生炙各半):
- 炙甘草補脾益氣,生甘草清熱緩急,調和諸藥之峻性,防溫燥過度。
沉香(生用):
- 直入脾腎,溫腎納氣、降逆調中,治「氣滯腹脹」兼引火歸元,助脾陽得振。
乾薑(炮製):
- 炮薑溫中守而不走,長於「溫脾陽、止虛寒泄瀉」,與肉豆蔻共為君藥。
組方邏輯
- 溫澀並舉:以炮薑、肉豆蔻溫中澀腸為主,佐沉香行氣防壅滯,形成「溫而不滯」之局。
- 標本兼治:
- 治本:溫補脾腎之陽(乾薑、沉香),壯氣以復運化。
- 治標:澀腸止瀉(肉豆蔻煨製)、生津防脫(甘草蜜炙),並可隨證加地榆、訶子增強收澀。
- 動靜結合:
- 動藥(丁香、沉香)行氣醒脾,靜藥(炙甘草、煨肉蔻)固守止瀉,契合「脾宜升則健」之理。
針對病機
此方所治「高年洞瀉」,乃因命門火衰、脾失溫煦,致「釜底無薪」、水穀不化。四和丁香散通過:
- 溫補中焦(乾薑、甘草)以復運化;
- 固攝下焦(沉香、煨肉蔻)以止滑脫;
- 調節氣機(丁香、生肉蔻)使補而不滯,共奏「脾腎雙調」之效。
總體而言,全方體現「溫陽固脫為主,行氣生津為輔」的立方思路,契合老年虛寒泄瀉之複雜病機。
傳統服藥法
肉豆蔻1兩(分作4份,1份入陳米炒過,去米不用;1份入丁香2錢,粳米1合,和炒裂,去米;1份面煨,去面;1份生用),甘草3兩(半蜜炙,半生用),沈香2錢(生用,不見火),乾薑2兩(炮)。
壯氣,固腸胃,生津液,止瀉。
上為細末。
每服2錢,食前米飲調下;或地榆、訶子煎湯調下亦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四和丁香散,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五。 組成:肉豆蔻1兩(分作4份,1份入陳米炒過,去米不用;1份入丁香2錢,粳米1合,和炒裂,去米;1份面煨,去面;1份生用),甘草3兩(半蜜炙,半生用),沉香2錢(生用,不見火),乾薑2兩(炮)。 主治:壯氣,固腸胃,生津液,止瀉。主治:年高脾胃不和,飲食不化,頻頻洞泄,四肢無力,行步艱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