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佛手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調經: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效。方中佛手、香附等藥材善於疏肝理氣,但單用易耗血,加入當歸可補益氣血,防止氣虛血瘀,協同疏肝理氣,達到更好的療效。
- 和中緩急: 當歸還具備養血潤腸、和中緩急的功效。方中柴胡、枳殼等藥材雖能疏肝解鬱,但容易引起腸胃不適。加入當歸可緩解藥物對腸胃的刺激,保護脾胃,使藥效更溫和。
加味佛手散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川芎味辛、溫,歸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佛手散以疏肝理氣為主要功效,而川芎的加入可以增強理氣止痛的效果,尤其針對肝氣鬱結、胸脅脹痛等症狀,能起到更好的治療作用。
- 活血化瘀: 川芎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與佛手散中其他藥材如香附、枳殼等,共同作用於肝氣鬱結所致的瘀血阻滯,進一步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加味佛手散中加入益母草,主要考慮其以下兩點功效:
- 活血化瘀: 益母草具活血化瘀之效,能改善氣血循環,促進血液流通,對於佛手散治療的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痛經、經期不順等,能發揮輔助作用。
- 利水消腫: 益母草亦有利水消腫之效,能改善水腫,對於某些婦科疾病伴隨的水腫症狀,能起到緩解作用,進一步提升整體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加味佛手散加入益母草,旨在增強活血化瘀、利水消腫的功效,使其更能有效治療婦科疾病,提升治療效果。
加味佛手散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行氣止痛:乳香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與佛手、枳殼等藥材協同作用,可疏肝理氣,緩解胸脅脹痛、脘腹疼痛等症狀。
2. 活血化瘀:乳香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改善氣血運行不暢,緩解疼痛。對於瘀血阻滯導致的胸痛、腹痛等症狀,乳香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綜上所述,加味佛手散中加入乳香,是基於其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更好地發揮方劑疏肝理氣、止痛化瘀的作用。
加味佛手散中加入龜板,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降火: 龜板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降火除煩、軟堅散結的功效。佛手散本身偏於疏肝理氣,若患者肝火旺盛,易出現口苦咽乾、煩躁不安等症狀,龜板的加入可以起到滋陰降火、緩解肝火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
- 柔肝健脾: 龜板還具有一定的柔肝健脾作用,有助於改善肝脾失調所致的消化不良、腹脹等症狀。加味佛手散中的佛手、枳實等藥物具有理氣消積的功效,龜板的加入可以協同這些藥物,更有效地解決肝脾不和的問題。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味佛手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加味佛手散主要用於 「胞衣不下」(即產後胎盤滯留)。胞衣不下多因產後氣血虛弱、寒凝瘀滯,或氣滯血瘀,導致胎衣無法順利排出。此方以活血化瘀、溫經散寒為主,兼顧行氣補血,促使胞衣脫落及惡血排出。
二、組成分析及其治療原理
(1) 核心藥物與配伍思路
本方可視為 佛手散(川芎、當歸) 的加味方,原方以活血調經為主,加味後增強 溫通、化瘀、行氣 之效,針對產後寒凝血瘀、氣血不暢所致的胞衣不下。
活血化瘀,通絡下胞
- 川芎:辛溫行氣活血,為血中氣藥,推動氣血運行。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助產後氣血恢復與瘀血化解。
- 赤芍、紅花、益母草、蒲黃:協同加強活血祛瘀,其中益母草為產科要藥,專攻子宮收縮;蒲黃化瘀止血,防出血過多。
- 麝香:芳香走竄,開竅通絡,助藥力直達病所,破除胞衣粘滯。
溫經散寒,暖宮助氣化
- 乾薑、官桂:辛熱散寒,溫暖下焦,化解寒凝血瘀之病理基礎。
- 鹿角屑:補腎陽、溫通血脈,兼有化瘀之效。
行氣理血,調和脾胃
- 陳皮:理氣健脾,防止血藥滋膩礙胃,促氣行則血行。
- 白芷:辛溫散風,兼助活血化瘀,且能止痛。
涼血養陰,防溫燥傷血
- 生地:滋陰涼血,平衡溫藥之燥性,避免產後陰血耗傷。
引藥下行,助胞衣排解
- 童便:傳統用作活血化瘀之引經藥,以降火、導瘀血下行。
- 甘草:調和諸藥,緩和峻烈之性。
(2) 治療原理
本方通過 活血化瘀 + 溫經散寒 + 行氣補血 的綜合作用,解決「寒凝血瘀」導致的胞衣不下:
- 溫通:乾薑、官桂、鹿角屑溫暖胞宮,改善寒凝環境。
- 化瘀:川芎、紅花、益母草等破除瘀血,鬆解滯留胞衣。
- 行氣:陳皮、麝香促進氣機流動,氣行則血行胞下。
- 養血:當歸、生地兼顧產後血虛,避免攻伐過度。
三、總結
加味佛手散以 佛手散為基礎,增加溫通、化瘀之品,形成「溫而通之、化而逐之」的配伍特色,適用於 產後氣血虛弱兼寒凝血瘀型胞衣不下。其組方嚴謹,標本兼治,既攻瘀又補虛,展現中醫「通補並用」的治療智慧。
傳統服藥法
川芎、 當歸、 赤芍、 生地、 紅花、 白芷、 陳皮、 益母草、 乾薑、 官桂、 甘草、 麝香、 蒲黃、 童便、 鹿角屑。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對本方過敏者禁用。
-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如果有出血傾向者,應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佛手散, 出處:《辨證錄》卷十二。 組成:當歸2兩,川芎1兩,益母草5錢,乳香末1錢,敗龜版1具。 主治:胞衣不下。
加味佛手散, 出處:《夀世保元》卷七。 組成:當歸、川芎、荊芥各等分。 主治:産後暈倒,不省人事,眼黑耳鳴等;並治中風不省人事,口吐涎沫,手足瘛瘲。
加味佛手散, 出處:《濟陰綱目》卷十三。 組成:當歸1兩,川芎1兩,黃耆(蜜炙)1兩,柴胡1錢半,前胡1錢半。 主治:産後血虛,勞倦盜汗,多困少力,咳嗽有痰。
加味佛手散, 出處:《胎産輯萃》卷三。 組成: 加味佛手散(《胎産輯萃》卷三。)出處:《胎産輯萃》卷三。組成:川芎、當歸、益母草、陳皮、葵子、香附。主治:催生。 。 主治:催生。
加味佛手散, 出處:《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三。 組成:川芎、當歸、赤芍、生地、紅花、白芷、陳皮、益母草、乾薑、官桂、甘草、麝香、蒲黃、童便、鹿角屑。 主治:胎死腹中,孕婦神氣清爽,能食,腹不脹滿,上焦氣不喘急。
加味佛手散, 出處:《羊毛溫證論》。 組成:川芎2錢,全當歸5錢,生黃耆3錢,荊芥穗1錢,澤蘭葉3錢,五靈脂1錢,醋炒延胡索5分,酒炒楂炭2錢,桂枝木5分,蟬蛻殼10枚,白僵蠶1錢。 主治:羊毛溫邪,新生産後毒火伏鬱,神昏口渴,胸脹氣阻,頭痛身麻,燒熱譫語,忽寒忽熱,眩暈不寐,或腹中停瘀作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