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立催芎歸湯中包含當歸,主要原因有二:
- 活血化瘀、補血調經: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補血調經之效。立催芎歸湯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為主要功效,當歸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阻滯,並補益氣血,協調經絡,與方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加強藥效。
- 引藥入血,促進藥效: 當歸氣味芳香,能引藥入血,促進其他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和利用。立催芎歸湯中多為辛散之品,當歸的補血作用可緩解辛散之藥物的燥烈之性,並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立催芎歸湯中包含川芎,主要原因如下:
- 活血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能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可改善因氣滯血瘀引起的頭痛、頭昏、肢體麻木等症狀。立催芎歸湯主要針對頭風、頭痛、眩暈等症,川芎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 引導藥力上行: 川芎性升,有向上升提的作用,可引導其他藥物上行至頭部,提高藥效。立催芎歸湯中其他藥物如白芷、藁本等,也具有疏風解表的作用,川芎可幫助這些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立催芎歸湯中加入益母草,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活血化瘀,促進子宮收縮: 益母草具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並有助於子宮收縮,利於產後惡露排出,幫助恢復體力。
2. 調經止痛,改善產後瘀滯: 益母草亦有調經止痛之效,可改善產後瘀血阻滯所致的腹痛、腰痛等症狀,幫助身體恢復正常功能。
因此,立催芎歸湯中加入益母草,可以有效促進產後恢復,改善產後不適。
立催芎歸湯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通便:芒硝性寒,味鹹,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立催芎歸湯主要治療熱結便祕,芒硝能清熱瀉火,潤腸通便,有助於緩解便祕症狀。
2. 引導藥力:芒硝入大腸經,能引導其他藥物下行,增強藥效。立催芎歸湯中其他藥物如川芎、當歸等,具有活血化瘀、滋陰養血的作用,芒硝的加入能促進藥物下行,更好地發揮藥效。
總之,芒硝的加入使立催芎歸湯具有瀉熱通便、引導藥力的功效,有助於更有效地治療熱結便祕。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立催芎歸湯】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臨盆難産」及「子死腹中」,為古代催産急方。其作用機理聚焦於兩大方向:
- 催生下胎:針對産程停滯、氣血壅滯所致難産,透過活血行氣推動胎兒娩出。
- 祛瘀通滯:若胎死腹中,則藉破血逐瘀之力促使死胎排出,避免瘀血內留成患。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當歸(一兩)
- 主入血分,為婦科血證要藥,具活血、補血雙向調節之效。此方重用至一兩,取其「活血力強於補血」的特性,針對産時氣血瘀滯,疏通產道。
川芎(五錢)
- 「血中氣藥」,善行血破滯兼能上行頭目、下通衝任。與當歸配伍(芎歸結構)構成「佛手散」核心,傳統用於胎産諸疾,取其走竄之性破除胞宮瘀阻。
益母草(六錢)
- 專攻瘀血結聚,清代《本草求真》謂其「消水行血,去瘀生新」。此方用其加強子宮收縮力,現代藥理證實其有效成分(益母草鹼)可直接興奮子宮平滑肌。
朴硝(三錢)
- 性寒降瀉,屬「有形之瘀用無形之鹹軟」的邏輯。《醫學入門》提及「硝能散血逐積」,在此方中可能作用有二:
- 軟化產道,潤降開塞。
- 寒性制約當歸、川芎溫燥,避免血熱妄行。
- 性寒降瀉,屬「有形之瘀用無形之鹹軟」的邏輯。《醫學入門》提及「硝能散血逐積」,在此方中可能作用有二:
三、方劑配伍思維
此方為「急攻實證」之劑,設計層次分明:
- 活血為體:當歸、川芎、益母草形成三階活血網,由行血(當歸)→破滯(川芎)→專攻子宮(益母草)層層推進。
- 通降為用:朴硝協同下行,類似「增液承氣湯」中硝黃配生地原理,透過瀉下輔助血行。
四、治療原理推論
古人觀察到難産多因「血瘀氣逆」,故立「血行則胎下」之法。全方以「動」為核心,透過:
- 擴張子宮血管,改善宮縮無力(當歸、川芎)。
- 直接刺激子宮節律性收縮(益母草)。
- 降低產道阻力(朴硝潤利)。
附註:此方藥專力猛,體現中醫「有故無殞」思想,然具體應用需究明證候本質,非所有難産皆適用。
傳統服藥法
當歸1兩, 川芎5錢, 益母草6錢, 朴硝3錢。
水2碗,煎1碗,候溫一氣飲下。少頃即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如果有出血傾向者,應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立催芎歸湯, 出處:《仙拈集》卷三。 組成:當歸1兩,川芎5錢,益母草6錢,朴消3錢。 主治:臨盆難産,或子死腹中。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