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胎煎

安胎煎

AN TAI JI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仙拈集》卷三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熱 (1.67)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7%
肝經 27%
心包經 17%
脾經 9%
腎經 9%
膽經 8%
心經
肝經
心包經
脾經
腎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安胎煎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養血,安胎固胎: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懷孕期間,女性容易出現血虛、氣弱、胎氣不穩等情況,當歸能補益氣血,固攝胎氣,防止流產。
  2. 滋陰潤燥,改善胎兒生長環境: 懷孕期間,女性容易出現陰虛燥熱、胎兒發育不良等問題。當歸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可以改善孕婦體內環境,促進胎兒健康成長。

安胎煎中加入益母草,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益母草雖有活血化瘀、通經的作用,但其性味甘苦,微寒,入肝、脾經,具有 涼血止血 的功效,可治療孕婦因血熱引起的胎動不安、出血等症狀。

此外,益母草亦能 補血益氣,對於孕婦因氣血不足而導致的胎兒不穩也有緩解作用。因此,安胎煎中加入益母草,並非直接用其通經作用,而是取其 涼血止血、補血益氣 之效,以達到安胎的目的。

安胎煎中加入川芎,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止痛安胎:川芎味辛性溫,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孕婦懷孕期間,氣血運行不暢,容易導致胎動不安,甚至流產。川芎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減輕疼痛,起到安胎的作用。
  2. 疏通經絡,改善氣血:川芎能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使胎兒在母體內得到充足的營養供應,有利於胎兒的正常發育。

因此,安胎煎中加入川芎,可以起到活血化瘀、止痛安胎、疏通經絡、改善氣血的作用,有利於孕婦安胎保胎。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名為「安胎煎」,然其主治涵蓋三面向:

  1. 閃跌小産:指孕婦因外力挫傷或跌倒,導致胎氣不穩、下血欲墮之症。
  2. 死胎不下:針對胎死腹中,藉藥力推動排出。
  3. 産後諸症:包括惡露不行、血瘀腹痛等産後血滯病證。

表面看似矛盾(安胎與催生並存),實則反映中醫「通因通用」的辨證思維——胎動不安若因瘀血內阻(如閃跌後離經之血滯),需活血以安胎;死胎不下及産後諸症,則需行血祛瘀以推陳致新。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核心藥物配伍

  1. 當歸(5錢)

    • 主入血分,既補血養胎,又活血化瘀,雙向調節。
    • 《本草備要》載其「血滯能通,血虛能補」,為婦科血證要藥。
  2. 益母草(5錢)

    • 傳統用於産後瘀血,能「行血而不傷新血」(《本草求真》),兼利水消腫。
    • 與當歸相配,增強活血之力,針對瘀滯所致胎動或死胎。
  3. 川芎(3錢)

    • 「血中氣藥」,上行頭目、下行血海,推動氣血運行。
    • 與當歸協同(仿「芎歸湯」結構),疏通胞宮瘀阻。

加減與輔助用法

  • 炒砂仁(腹痛加1錢):醒脾和胃、行氣止痛,緩解氣滯型腹痛,兼防活血藥傷胃。
  • 陳酒、童便
    • 酒溫通血脈,助藥力速達病所;
    • 童便(古人用健康童尿)咸寒降火、化瘀止血,與酒一溫一寒,調和藥性。

【方劑功效推論】
此方以「活血養血」為基底,通過以下機理發揮作用:

  1. 安胎機制

    • 閃跌後胞宮氣血逆亂,瘀血阻絡,胎失所養。當歸補血潤燥,益母草、川芎活血通絡,瘀去則胎自安,符合「有故無殞」原則。
  2. 催生/下死胎機制

    • 死胎滯留或産後瘀阻,需「通」法治之。三藥合用增強子宮收縮力(現代藥理顯示益母草鹼、川芎嗪有此作用),促惡露或死胎排出。
  3. 産後調理

    • 「産後多瘀」,方中配伍兼顧化瘀與補血,適合瘀血未盡夾雜血虛之證。

【方義特點】
此方體現中醫「同病異治,異病同治」思想:

  • 病異治同:閃跌、死胎、産後症雖表現不同,若病機同屬「血瘀兼血虛」,則皆可用本方加減。
  • 動態平衡:活血與養血並行,避免單純化瘀傷正,或純補滋膩留瘀。

(註:本方劑量偏大,尤益母草、川芎活血力強,臨床需嚴辨瘀血指徵,此處僅就古籍記載解析。)

傳統服藥法


當歸5錢,益母草5錢,川芎3錢。
腹痛,加炒砂仁1錢。
安胎,催生。
水煎,入陳酒、童便各1小杯,和勻服,妊娠7-8個月,日服1劑。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安胎煎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安胎煎, 出處:《仙拈集》卷三。 組成:當歸5錢,益母草5錢,川芎3錢。 主治:安胎,催生。主治:閃跌小産,死胎不下及産後諸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