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石湯

二石湯

ER SH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六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偏寒 (0.5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6%
腎經 24%
胃經 14%
肺經 14%
心經 9%
脾經 9%
肝經
腎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石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疼痛,止血止痛: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收斂止血的功效。二石湯主治血熱妄行,血瘀阻滯導致的各種疼痛出血,白芍可緩解疼痛,並抑制出血。
  2. 滋陰養血,調和藥性:方中石膏性寒涼,滑石性寒滑,容易耗傷陰血。白芍能滋陰養血,與石膏、滑石相配,既能增強清熱利濕的作用,又能保護脾胃,防止寒涼藥物傷陰。

二石湯中包含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血:熟地黃性微溫,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填精益髓之功效。二石湯以石膏、知母清熱瀉火為主,容易耗傷陰血,而熟地黃則可滋補陰血,平衡藥性,避免過於寒涼傷正。
  2. 配伍相宜:二石湯中其他藥材如石膏、知母、黃柏等皆為寒涼之品,與熟地黃的溫性相配,寒熱相濟,更能協調藥性,發揮最佳療效。熟地黃的加入,既能補益陰血,又能緩解寒涼之性,使藥效更加溫和、平衡。

二石湯中包含石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生津: 石斛味甘性微寒,具有滋陰生津、清熱除煩的功效。二石湯以滋陰清熱為主,石斛可潤養肺陰,生津止渴,有助於緩解熱病所致的口渴、津液不足等症狀。
  2. 養胃健脾: 石斛還具養胃健脾之效,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導致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問題。二石湯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熱病傷津等症,石斛的加入可增強藥效,更好地調和脾胃功能。

二石湯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促進利水消腫: 川牛膝味苦性寒,入肝腎經,具有利水通淋、活血化瘀的功效。二石湯以石膏、知母清熱瀉火,但僅能清熱解表,而川牛膝能深入腎經,利水消腫,幫助藥效更深層的發揮,使水液代謝順暢,達到治療熱病煩渴、水腫等症的目的。

2. 引導藥力下行: 二石湯屬於寒涼藥物,若僅用清熱瀉火藥,容易傷及脾胃陽氣。川牛膝性寒,能引導藥力下行,避免藥物停滯上焦,保護脾胃,使藥效發揮更全面,達到治病而不傷正的效果。

二石湯中的「石膏」乃因其寒涼性而入方。石膏味甘性寒,具清熱瀉火、除煩止渴之效。其寒涼之性可解表熱,清內熱,並能降心火,鎮驚安神。

二石湯常用於治療溫病熱入營血、高熱煩躁、神昏譫語、口渴引飲、脈數有力等症。石膏在其中發揮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鎮驚安神之效,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奏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二石湯】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肝經痿症」,屬情志鬱怒傷肝所致。其證見大怒後肝氣橫逆,初則兩脅脹滿、胸脅疼痛,久則肝火耗傷陰血,筋脈失養,漸成痿證。症狀特點為:

  1. 氣滯階段:肝氣鬱結化火,見胸脅脹痛、口燥渴飲。
  2. 陰傷階段:肝火灼陰,筋脈失濡,致腿痠遍身痛,甚則肢節拘急,足軟難行。
  3. 痿弱階段:肝不主筋,故見筋麻、臥而不可動,呈現「痿廢不用」之象。

此證機轉為「肝鬱化火→陰血耗損→筋痿不用」,故治需瀉火、滋陰、柔筋並行。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 藥物配伍核心

  1. 瀉肝火、平肝氣

    • 石膏(3錢):性寒沉降,直折肝火,防其燔灼陰血。
    • 白芍(1兩):酸寒斂肝,緩急止痛,抑肝陽之亢逆。
    • 牛膝(5錢):引火下行,兼通經脈,助氣火降泄。
  2. 滋養肝腎之陰

    • 熟地(3兩):大補腎水,滋陰填精,以涵養肝木。
    • 金釵石斛(5錢):養胃陰、清虛熱,助熟地潤筋脈。
  3. 強筋起痿

    • 石斛+牛膝:石斛生津濡筋,牛膝補肝腎、強筋骨,二者協力緩解痿弱。

(二) 治療原理剖析

  1. 標本兼治

    • 治標(瀉火):石膏清熱,白芍柔肝,速解氣火壅滯之痛脹。
    • 治本(滋陰):熟地、石斛填補肝腎真陰,從根源潤養筋脈。
  2. 氣血並調

    • 肝性剛勁,需陰血以柔之。方中白芍調血,熟地補精,使「肝體得養則肝用自平」。
  3. 經絡兼顧

    • 牛膝引藥下行,專治下肢痿軟;石斛通達肢節,緩解手臂十指之痛,切中「肝主筋」之病位。

結語
二石湯以「瀩火—滋陰—強筋」為軸,針對肝鬱化火、陰虧筋痿之證,層次分明。其配伍體現「肝病治腎」思路,重用熟地涵木,佐以石膏之急清,剛柔相濟,契合肝之生理特性。

傳統服藥法


白芍1兩,熟地3兩,金釵5錢,石斛5錢,牛膝5錢,石膏3錢。
瀉肝火、平肝氣。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二石湯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聲音嘶啞容易生氣癲狂狂躁慢性肝炎胃腸脹氣口乾口渴四肢痿軟無力面色發紅

相同名稱方劑


二石湯, 出處:《辨證錄》卷四。 組成:人參5錢,石膏5錢,寒水石2錢,茯苓3錢,半夏2錢,丹皮5錢。 主治:瀉胃火。主治:火起發狂,腹滿不得卧,面赤心熱,妄見妄言,如見鬼狀。

二石湯, 出處:《辨證錄》卷六。 組成:白芍1兩,熟地3兩,金钗5錢,石斛5錢,牛膝5錢,石膏3錢。 主治:瀉肝火、平肝氣。主治:肝經痿症。大怒之後,兩脅脹滿,胸間兩旁時常作痛,遂至飲食不思,口渴索飲,久則兩腿痠痛,後則遍身亦痛,或痛在兩臂之間,或痛在十指之節,痛來時可卧不可行,足軟筋麻,不可行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