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附丸

雀附丸

QUE F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6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3.71)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腎經 16%
肺經 13%
肝經 13%
胃經 11%
心經 8%
大腸經 5%
心包經 2%
膽經 2%
三焦經 2%
脾經
腎經
肺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大腸經
心包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雀附丸中加入麻雀肉,主要原因有二:

一、補腎壯陽: 麻雀肉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填髓的功效。傳統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與男性生殖功能密切相關。因此,麻雀肉可用於治療腎虛陽痿、腰膝酸軟、遺精早泄等症狀。

二、溫補脾胃: 麻雀肉亦能溫補脾胃,增進食慾。脾胃為後天之本,主管消化吸收,若脾胃虛弱,則會影響營養的吸收和代謝,導致身體虛弱。雀附丸中加入麻雀肉,可溫補脾胃,增強消化功能,改善食慾不振等症狀。

雀附丸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腎陽虛所引起的各種症狀,其組成中含有補骨脂。補骨脂,學名為補骨脂子,是一種具有重要藥用價值的中藥,主要用於強壯筋骨、補腎助陽。它富含多種有效成分,能夠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增強腎功能,有助於改善由腎陽虛導致的虛寒症狀,如腰痛、畏寒、乏力等。

在雀附丸中添加補骨脂,是基於它對於腎陽虛的補益作用。該藥材以其溫補特性,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強人體的陽氣,並有助於改善陽虛所引起的疲乏無力。同時,補骨脂也有助於滋養陰液,平衡體內的陰陽,從而達到整體調理的效果。因此,雀附丸的組方中選用補骨脂,不僅適合治療腎陽虛,還能增強整體的治療效果,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

雀附丸中加入木香,主要是利用其行氣止痛、燥濕健脾的功效。

  1. 行氣止痛: 木香性溫,味辛苦,入脾、胃、肝經,能理氣解鬱,行氣止痛,可緩解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
  2. 燥濕健脾: 木香能燥濕健脾,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濕氣困脾導致的消化不良、腹脹等症狀。

雀附丸主要用於治療因脾胃虛弱、氣滯血瘀導致的腹痛、腹瀉等症。木香的加入,不僅可以緩解疼痛,還能促進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達到整體療效。

雀附丸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胃止嘔: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之效。雀附丸主治脾胃虛寒,嘔吐泄瀉等症,吳茱萸可溫暖脾胃,降逆止嘔,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溫中和胃、止嘔止瀉的效果。
  2. 疏肝理氣:吳茱萸還具有疏肝理氣的作用,能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脹滿等症。雀附丸中,吳茱萸與其他疏肝理氣藥物相配伍,可協同作用,達到疏肝理氣、和胃止嘔的效果。

雀附丸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效果。雀附丸主要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胸悶、腹痛、嘔吐等症狀,乾薑可溫暖脾胃,促進氣血運行,緩解寒邪對臟腑的影響。
  2. 助藥力:乾薑性溫燥,能提升其他藥材的藥效。雀附丸中含有附子、川烏等寒性藥物,乾薑可協同這些藥物,達到溫中散寒、止痛的效果,並減少寒性藥物對脾胃的刺激。

雀附丸中加入橘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消積: 橘皮味辛、苦,性溫,歸脾、胃經,具有理氣解鬱、化痰消積之效。雀附丸中含有附子、肉桂等溫熱藥性較強的藥物,容易造成燥熱,橘皮的加入可以起到緩和藥性,防止燥熱傷陰,並促進藥力流通,增強消積效果。
  2. 調和藥性: 雀附丸以溫補腎陽爲主,而橘皮性溫,能起到調和藥性,避免溫熱藥性太過,導致上火。同時,橘皮還能幫助減輕附子、肉桂等藥物的毒副作用,提高藥效的安全性。

雀附丸中加入木瓜,主要是基於其消食健脾活血化瘀的功效。

木瓜味甘性平,入脾胃經,具有消食積健脾胃舒筋活絡之效。對於雀附丸中所治療的肝腎不足,氣血虧虛,筋骨不健等症狀,木瓜能起到調理脾胃,促進營養吸收,改善氣血循環的作用,並輔助舒筋活絡,緩解疼痛

此外,木瓜還具有潤肺止咳的功效,對於雀附丸所治療的咳嗽痰多等症狀,也有所助益。

雀附丸中包含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附子為大熱之藥,具有溫陽散寒之效,對於陽氣不足、寒邪入侵所致的畏寒肢冷、脾胃虛寒等症狀,可起到溫陽驅寒的作用。雀附丸中以附子為主藥,配合其他溫陽藥物,可有效改善因陽氣不足所致的寒凝血瘀、經絡不通等病症。
  2. 回陽救逆:附子可回陽救逆,對於因陽氣衰微、心陽不振所致的昏迷、脈微欲絕等危重症狀,可起到急救作用。雀附丸中以附子搭配其他回陽藥物,可迅速回補心陽,改善氣血運行,起到救治危重病症的效果。

雀附丸是一個傳統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艾葉,這是由於艾葉在中醫藥中具有重要的治療價值。艾葉性溫、味苦,具有散寒止痛、調和經絡的功效。它能夠幫助驅散體內的寒邪,對於寒凝血滯引起的痛症尤其有效。此外,艾葉對於女性的月經不調、腹痛等症狀也有輔助療效,能夠達到溫經的作用。

在雀附丸的方劑中,艾葉的加入不僅增強了整體的療效,還能夠調和其他藥材之間的關係,使方劑的作用更加均衡和協調。這樣的配伍考慮到藥性互補,能夠達到增強整體療效的目的。總的來說,艾葉的運用使雀附丸在舒緩疼痛、調理經絡等方面具備了優勢,是其組成的重要一環。運用艾葉的智慧,展現了中醫藥對於自然資源的尊重與擅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雀附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雀附丸」主治「臟腑久積虛冷,腹脅多氣,脾胃乏弱,少思飲食,羸瘦無力」,意指臟腑長期處於虛寒狀態,氣機運行不暢(尤其腹脅部),脾胃功能低下,導致食欲不振、形體消瘦、氣血不足、體力虛弱。此證主要是陽氣不足,寒濕內生,氣滯不運,屬於典型的「虛寒證」。

二、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1. 主藥:溫補腎陽、散寒助火

    • 雀兒肉(30枚):性溫味甘,補腎壯陽、益精氣,針對「羸瘦無力」的虛損狀態。(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雀肉「壯陽益氣,暖腰膝」)
    • 附子(4兩,炮):大辛大熱,溫腎助陽、散寒止痛,為回陽救逆的要藥,針對「臟腑久積虛冷」的根本問題。
    • 川椒(1兩半,炒):溫中散寒、止痛殺蟲,助附子祛寒,兼調氣機。
  2. 輔藥:溫中健脾、行氣化濕

    • 乾薑(1兩半,炮):溫中散寒,健運脾胃,與附子協同增強溫陽效果。
    • 胡椒(1兩半)、茴香子(1兩半):辛溫行氣,溫中散寒,改善「腹脅多氣」的氣滯問題。
    • 青橘皮(1兩):理氣健脾,化解脾胃氣滯,助消化。
  3. 佐藥:祛濕通絡、標本兼顧

    • 萆薢(2兩):利濕祛濁,防止寒濕內阻,兼顧「脾胃乏弱」可能伴隨的濕滯。
    • 白蕪荑(1兩半):化濕殺蟲,古代用於腸胃濕滯或蟲積引起的食欲不振。
  4. 使藥:固護藥效、引藥下行

    • 艾葉(4兩):與附子、雀兒熬膏,溫經散寒,增強全方溫補之力;艾葉兼能止血,防止辛熱傷絡。
    • 釅醋:用於熬膏,酸收軟堅,佐制附子燥性,並引藥入肝經(腹脅屬肝膽區)。

配伍特點

  • 辛熱溫陽為主:附子、乾薑、川椒等大熱之品,直驅臟腑沉寒。
  • 行氣化濕為輔:針對寒濕氣滯的病機,避免單純溫補導致氣機壅滯。
  • 補而不滯:雀兒肉補益精血,佐以青皮、茴香等行氣藥,使補中有通。
  • 劑型設計:以艾葉、醋熬膏,緩和附子毒性,增強藥效持久性。

三、治療原理推論

  1. 溫補腎陽:雀兒肉、附子、川椒直接補益下焦陽氣,解決「虛冷」根本。
  2. 暖脾醒胃:乾薑、胡椒、茴香溫中焦,恢復脾胃運化功能,改善「少思飲食」。
  3. 行氣化濕:萆薢、蕪荑祛濕,青皮理氣,緩解「腹脅多氣」的脹滿不適。
  4. 氣血雙調:雀兒肉補精,艾葉溫經,間接促進氣血生成,改善「羸瘦無力」。

此方適用於「脾腎陽虛兼氣滯濕阻」之證,通過溫陽、行氣、化濕的協同作用,全面調理虛寒體質。

傳統服藥法


雀兒30枚(取肉),附子4兩(炮裂,去皮臍,搗羅為末),萆薢2兩(銼),胡椒1兩半,白蕪荑1兩半,乾薑1兩半(炮裂,銼),茴香子1兩半,青橘皮1兩(酒浸,去白瓤,焙),艾葉4兩(搗羅為末,與附子、雀兒同於鍋中,先鋪艾葉末1重,次鋪雀兒1重,次鋪附子1重,以釅醋1鬥,慢火熬成膏),川椒1兩半(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
上為末,以雀兒膏和,更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每日空心以溫酒送下30丸;鹽湯送下亦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雀附丸是一味中藥方劑,具有溫補脾腎、散寒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發熱、口乾、便秘等症狀,應及時就醫。

相關疾病


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身體消瘦

相同名稱方劑


雀附丸, 出處:《聖惠》卷九十八。 組成:雀兒30枚(去嘴腳毛羽胃腸胸骨,用好酒1升煮爛,熟研),補骨脂1兩(微炒),木香1兩,吳茱萸1兩(湯浸7遍,焙乾微炒),乾薑1兩(炮裂,銼),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木瓜1兩(搗羅爲末),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熟艾末2兩(以米醋2升,煎如膏)。 主治:臟腑久積虛冷,腹脅多氣,脾胃乏弱,少思飲食,羸瘦無力。

雀附丸, 出處:《聖惠》卷九十八。 組成:雀兒30枚(取肉),附子4兩(炮裂,去皮臍,搗羅爲末),萆薢2兩(銼),胡椒1兩半,白蕪荑1兩半,乾薑1兩半(炮裂,銼),茴香子1兩半,青橘皮1兩(酒浸,去白瓤,焙),艾葉4兩(搗羅爲末,與附子、雀兒同于鍋中,先鋪艾葉末1重,次鋪雀兒1重,次鋪附子1重,以酽醋1鬭,慢火熬成膏),川椒1兩半(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 主治:脾胃久積虛冷,心腹氣痛,時自泄痢,水谷不消,少思飲食,顔色萎黃。

雀附丸, 出處:《聖惠》卷九十八。 組成: 雀附丸(《聖惠》卷九十八。)出處:《聖惠》卷九十八。組成:雀兒40隻(去毛嘴足腸胃,以酒5升煮令爛,去骨爛研,井酒都絞取汁),硇砂2兩(細研,以湯化澄濾于銀器中,煎成霜,將小大瓜1枚,去皮子細切,以酒1斤半煮令爛,同研用之),川椒紅2兩(微炒,搗羅爲末),菟絲子3兩(酒浸3日,曬乾别搗爲末,上藥并入雀兒煎中相和,攪令勻,以慢火熬如膏,入後藥),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肉蓯蓉1兩(酒浸1宿,刮去皺皮,炙乾),天麻1兩,鹿茸2兩(去毛,塗酥炙令微黃),補骨脂1兩(微炒),沉香1兩,木香1兩,茴香子1兩,石斛1兩(去根,銼)。主治:補虛冷,暖下元,壯腰腳,祛風氣,充肌膚,益顔色。 。 主治:補虛冷,暖下元,壯腰腳,祛風氣,充肌膚,益顔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