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芍藥木香湯中包含白芍,主要因其緩解疼痛、調和脾胃之功效。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歸肝、脾經。其藥性緩解疼痛,尤其擅長止痛,可舒緩腹部疼痛、脅肋疼痛等症狀。同時,白芍可養血柔肝,改善肝氣鬱結所致的疼痛,與木香相配,更能疏肝理氣,和胃止痛,對於因肝氣鬱結、脾胃不和所致的腹痛、脅肋疼痛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芍藥木香湯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木香性溫味苦,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方中芍藥、木香相配,一柔一剛,共同發揮行氣止痛作用,能緩解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 疏肝理氣:木香還能疏肝理氣,與芍藥合用,可以調節肝氣,舒肝解鬱,緩解情緒不佳、肝氣鬱結等症狀。
總而言之,木香的加入,不僅能加強行氣止痛的效果,更能疏肝理氣,使藥效更加全面。
芍藥木香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助芍藥木香行氣止痛:芍藥木香湯以芍藥、木香為主,善於行氣止痛,但若脾胃虛寒,氣機阻滯,則藥效難以發揮。乾薑性溫,能溫中散寒,助芍藥木香行氣止痛,使藥力更能深入病所。
- 配合木香,增強行氣止痛效果:木香善於行氣止痛,但單用木香,行氣之力偏於向下,而乾薑性溫,能助木香行氣上達,使氣機暢通,疼痛得以緩解。
芍藥木香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用於調理脾胃氣滯、腹痛腹脹之症。方中加入艾葉,取其溫經止痛、散寒除濕之效。艾葉性溫,味辛、苦,入肝、脾經,善長於溫通經絡,對於因寒凝氣滯所致的腹部疼痛,有著獨特療效。與芍藥同用,一者養血柔肝,一者溫經散寒,二者相輔相成,共奏調和營衛、溫中止痛之功。尤其適合於婦女月經不調、腹痛畏寒等症狀,通過艾葉的溫熱特性,達到暖宮止痛、調經散結的目的。此方組配,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寒熱並調的治療原則。
芍藥木香湯為治療脾胃虛寒、氣滯疼痛之方,其中吳茱萸味辛、性熱,歸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痛之效。方中吳茱萸與芍藥相配,芍藥能緩急止痛,柔肝理脾;吳茱萸則可溫中散寒,兩者合用,既增強了溫中止痛之力,又調和了肝脾,使寒邪得散,氣機得以順暢。此外,吳茱萸還能疏肝解鬱,對於因肝氣鬱結所致的脹滿疼痛亦有良好療效,故在芍藥木香湯中,吳茱萸為關鍵成分,共同達到了溫中行氣、緩急止痛的目的。
芍藥木香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緩解肝鬱氣滯: 黃連性寒,味苦,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燥濕的功效。芍藥木香湯主治肝鬱氣滯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痞滿等症狀,黃連可清肝火、瀉肝鬱,緩解氣滯,配合芍藥、木香等藥物,起到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作用。
- 抑制肝火上炎: 肝鬱氣滯日久,易導致肝火上炎,出現口苦咽乾、目赤腫痛等症狀。黃連能清降肝火,防止肝火上炎,進一步緩解肝鬱氣滯所致的相關症狀,使治療更為全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芍藥木香湯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虛寒人痢疾」,指因脾胃虛寒、陽氣不足所致之痢疾。症見下痢稀薄、帶有白沫或膿血、腹部冷痛綿綿、喜溫喜按、手足不溫、舌淡苔白、脈沉細等。此類患者體質本虛,寒邪內凝,氣血失調,故需溫中散寒、調和氣血以止痢。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白芍(酒炒):
- 酒炒加強其溫性,既能養血斂陰,又可緩急止痛,針對虛寒痢之腹痛綿綿、下痢膿血。
木香(濕紙包,煨):
- 煨木香減其燥性,專於行氣調中,解腸道氣滯,改善腹脹裡急後重。
炮薑:
- 溫中散寒、守而不走,直入脾胃,驅除寒邪,兼能止血,適用於虛寒痢之便下白沫或血。
蘄艾(去灰泥):
- 溫經止血、散寒止痛,助炮薑增強溫煦之力,兼調氣血,緩解下焦虛冷。
炙甘草:
- 甘緩和中,調和諸藥,與白芍相配(芍藥甘草湯意)更能緩解攣急疼痛。
吳萸(黃連拌炒,去黃連):
- 黃連拌炒後減其燥烈,保留溫肝降逆、暖脾止瀉之效,針對虛寒夾濕之嘔逆、下痢。
全方配伍邏輯
以「溫中散寒」為核心,佐以「行氣活血」:
- 溫補并行:炮薑、蘄艾、吳萸溫裡散寒,直祛病因;白芍、甘草緩急止痛,顧護陰血。
- 氣血同調:木香理氣解滯,改善濕阻氣機;艾葉兼能調血,防久痢傷絡。
- 標本兼顧:既治虛寒之本(溫陽),又治下痢之標(止瀉止痛),適用於素體陽虛、復感寒濕之痢疾患者。
此方體現「寒者熱之」「虛者補之」原則,通過溫運中焦、調和氣血,使寒散氣行、血和痢止。
傳統服藥法
白芍(酒炒)7錢,木香(濕紙包,煨)1錢,炮薑1錢,蘄艾(操去灰泥)1錢5分,炙草1錢,吳萸(黃連拌炒,去黃連)7分。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芍藥木香湯, 出處:《不知醫必要》卷三。 組成:白芍(酒炒)7錢,木香(濕紙包,煨)1錢,炮薑1錢,蕲艾(操去灰泥)1錢5分,炙草1錢,吳萸(黃連拌炒,去黃連)7分。 主治:虛寒人痢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