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瀉心湯

加減瀉心湯

JIA JIAN XIE XI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偏寒 (0.58)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6%
肝經 16%
心經 12%
大腸經 12%
脾經 12%
肺經 12%
膽經 9%
腎經 3%
三焦經 3%
胃經
肝經
心經
大腸經
脾經
肺經
膽經
腎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加減瀉心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功效。加減瀉心湯主治心火亢盛,心煩失眠,口舌生瘡,或心悸不安,舌紅苔黃等症狀,而黃連的清熱瀉火作用可有效抑制心火過旺,緩解相關症狀。

2. 抑制心悸: 心悸是加減瀉心湯的主要症狀之一,黃連可以清心安神,抑制心火上炎,從而起到安神定志、緩解心悸的作用。

綜上,黃連在加減瀉心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清熱瀉火、抑制心悸的功效,有助於治療心火亢盛所致的相關症狀。

加減瀉心湯中包含黃芩,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瀉火: 黃芩味苦寒,善於清熱瀉火,可治療心火亢盛引起的煩躁不安、口舌生瘡、心痛等症狀。加減瀉心湯用於治療心火熾盛、熱擾心神所致的失眠多夢、心煩不安、口舌生瘡、心痛等症,黃芩在此發揮清熱瀉火的作用,降心火以安神定志。
  2. 解毒消腫: 黃芩具有解毒消腫的作用,可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加減瀉心湯中含有黃芩,也輔助解毒消腫,緩解心火熾盛引發的局部炎症反應。

加減瀉心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助陽氣: 瀉心湯本身寒涼,用於治療濕熱內蘊、心煩口渴、胸悶腹脹等症狀。而乾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之功效,可緩解瀉心湯的寒涼之性,避免損傷陽氣,更利於治療。
  2. 配合其他藥物: 乾薑與其他藥物配合,可發揮協同作用。例如,與黃連、黃芩等藥物配合,可增強清熱瀉火的效果,同時又能避免寒涼過度,更安全有效地治療疾病。

因此,乾薑在加減瀉心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能溫中散寒,又能協同其他藥物,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加減瀉心湯中加入金銀花,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清熱解毒: 金銀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涼散風熱的功效。瀉心湯本身用於治療濕熱蘊結心包,熱毒熾盛的病症,加入金銀花可以加強清熱解毒的效果,使藥效更全面。
  2. 宣散心包: 金銀花善於疏散表邪,而瀉心湯主要用於治療心包熱證,導致心神不寧,精神恍惚等症狀。金銀花加入方中可以幫助宣散心包熱邪,使心神安寧,改善症狀。

總之,金銀花在加減瀉心湯中發揮著清熱解毒、宣散心包的功效,有助於更有效地治療濕熱蘊結心包的病症。

加減瀉心湯中包含白芍,主要出於以下原因:

  1. 緩解心痛,養血柔肝: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其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功效,可緩解因肝氣鬱結、血虛心痛等引起的胸痛、心悸等症狀。
  2.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方中其他藥物如黃芩、梔子等性寒,易傷脾胃。白芍可緩和藥性,保護脾胃,避免寒涼之氣損傷正氣,同時也能促進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加減瀉心湯中加入木香,主要原因如下:

  1.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木香性溫,味苦辛,入脾、胃、肝經,能行氣解鬱,疏肝理氣。瀉心湯本身主治心火亢盛、胃氣上逆所致的胸悶心煩、嘔吐呃逆,而木香可助其疏解肝鬱氣滯,使心火下降,胃氣下行,達到止痛止嘔的效果。
  2. 燥濕健脾:木香兼具燥濕健脾之效,可改善脾胃濕熱,增強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瀉心湯中常加入滑石、厚朴等燥濕化痰之品,與木香搭配,更能有效化解濕熱,利於脾胃運化,使心火得以降伏。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減瀉心湯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加減瀉心湯主治「噤口痢」,其典型症狀包括:

  • 消化道症狀:乾嘔、腹痛、裏急後重、積下不爽(排便不暢且帶膿血)。
  • 脈象特徵:左脈細數(陰虛有熱)、右手脈弦(氣滯或肝木克脾)。
    此證属濕熱蘊結腸道,兼有脾胃氣機升降失常,導致上吐(噤口不食),下痢(滯下膿血)。

方劑組成與治療邏輯

1. 核心藥對:辛開苦降,調和寒熱

  • 川連、黃芩(苦寒):清泄腸道濕熱,為治痢要藥。黃芩偏清上焦及大腸濕熱,黃連降胃火、解熱毒,二者合用以止痢。
  • 乾薑(辛熱):溫中焦、止嘔逆,制約連、芩之寒,防苦寒傷胃。此為「瀉心湯」結構(寒熱並用),針對「上熱下寒」或「胃寒腸熱」之病機。

2. 輔助配伍:調氣血、化積滯

  • 銀花:清熱解毒,助連、芩解濕熱毒邪,適用於痢疾膿血。
  • 查炭(山楂炭):消食化滯、活血止血,炭製後增強收澀之性,適合痢疾夾瘀滯者。
  • 白芍:緩急止痛,柔肝和血,與木香協調,改善「裏急後重」。
  • 木香汁:行氣止痛,醒脾調中,解決氣滯腹痛,復脾胃升降之機。

3. 治療原理綜述

  • 清熱燥濕:連、芩、銀花直折濕熱,治痢之本。
  • 調理氣機:乾薑升脾陽,木香理氣滯,白芍柔肝,共調「肝脾不和」之脈弦。
  • 止血活血:山楂炭止血兼消積,防濕熱傷絡。
  • 護胃止嘔:乾薑合黃連,辛開苦降,針對「噤口」之嘔逆不食。

此方從「寒熱、氣血、虛實」多層次入手,體現中醫治痢「通因通用」與「調和肝脾」的思維。

傳統服藥法


川連、黃芩、乾薑、銀花、查炭、白芍、木香汁。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如果患者有大便溏泄的症狀,不宜服用本方。
  • 本方含有黃連、黃芩等中藥,有一定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本方。

相關疾病


腹痛胰臟炎嘔吐牙齒緊閉口張不開乾嘔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瀉心湯, 出處:《溫病條辨》卷三。 組成:川連、黃芩、乾薑、銀花、查炭、白芍、木香汁。 主治:噤口痢。左脈細數,右手脈弦,乾嘔,腹痛,裏急後重,積下不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