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胃湯

NUAN WE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會約》卷四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熱 (1.31)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肝經 18%
胃經 17%
肺經 11%
大腸經 8%
心經 7%
腎經 6%
三焦經 4%
心包經 4%
膽經 2%
脾經
肝經
胃經
肺經
大腸經
心經
腎經
三焦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2-20

方劑組成解釋

暖胃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是因為白芍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1. 緩解胃痛,止瀉止痛: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能斂陰止痛、調經止血,對於胃寒引起的胃痛、腹痛、腹瀉等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2. 養血柔肝,和胃止嘔:白芍可養血柔肝,緩解肝氣鬱結,從而達到和胃止嘔的效果,對於胃寒引起的嘔吐、反胃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因此,白芍在暖胃湯中可以起到緩解胃痛、止瀉止痛、養血柔肝、和胃止嘔等作用,有助於溫暖胃部,改善胃寒症狀。

暖胃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原因有二:

  1. 溫中散寒: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其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之功效,能有效驅散胃寒,改善因寒邪侵襲所致的胃部不適,如胃痛、胃寒、腹瀉等。
  2. 促進消化: 乾薑可促進胃液分泌,增強胃動力,有助於消化吸收,緩解因胃寒導致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

因此,乾薑在暖胃湯中起到溫中散寒、促進消化的作用,能有效改善胃寒症狀,達到暖胃的目的。

暖胃湯中加入丹參,看似不合常理,實則有其藥理依據。丹參性微寒,味苦,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止血、清心除煩的功效。

其作用機理在於,丹參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胃部血液供應,並有助於清除胃部瘀血,從而達到溫暖胃部的效果。此外,丹參亦可緩解胃部炎症,起到保護胃黏膜的作用。

因此,在暖胃湯中加入丹參,不僅能溫暖胃部,更能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胃部炎症,達到更好的暖胃效果。

暖胃湯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除濕,溫中和胃: 厚朴性溫,味辛苦,入脾、胃經。其行氣燥濕的作用,可溫暖脾胃,有助於緩解因寒濕阻滯所致的胃脘冷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
  2. 降逆止嘔: 厚朴能降逆氣,對於因胃氣上逆引起的嘔吐、呃逆等症狀也有一定療效。

總之,厚朴的加入,可促進脾胃功能,緩解因寒濕或氣逆引起的胃部不適,達到暖胃的效果。

暖胃湯中加入木香,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理氣止痛:木香味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解鬱、燥濕止痛之效。胃寒痛、胃脘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皆可藉由木香理氣散寒,緩解不適。
  2. 健脾和胃:木香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強胃腸蠕動,有助於食物消化吸收,改善脾胃功能。對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亦有緩解作用。

因此,暖胃湯中加入木香,可有效改善胃寒、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狀,促進脾胃功能,達到暖胃之效。

暖胃湯中加入香附,主要考量其兩方面功效:

一、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能疏肝解鬱,行氣止痛。胃脘疼痛多因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所致,香附可緩解肝鬱氣滯,促進胃氣運行,達到止痛的效果。

二、 調和脾胃,健脾和中:香附具備健脾和中的功效,能增強脾胃消化功能,促進食物消化吸收,對於因脾胃虛弱引起的胃脘不適也有一定療效。

總之,香附在暖胃湯中,既能疏肝解鬱、理氣止痛,又能調和脾胃,健脾和中,有助於改善胃部不適,促進胃腸功能恢復。

暖胃湯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其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

吳茱萸味辛、性熱,入肝、脾、胃經。其溫暖脾胃,可緩解寒邪入侵胃部所致的胃脘疼痛、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此外,吳茱萸還能促進胃液分泌,增進食慾,對於寒性胃痛、脾胃虛寒者尤為適宜。

總之,暖胃湯中加入吳茱萸,是為了溫中散寒,緩解胃寒所致的不適,達到暖胃止痛的功效。

暖胃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作用。對於胃寒所致的胃痛、腹痛、嘔吐等症狀,生薑可以有效地溫暖胃部,驅散寒氣,起到緩解疼痛、止嘔的效果。

二、促進消化: 生薑可以促進胃液分泌,提高消化酶的活性,有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對於脾胃虛寒、消化不良的人羣,生薑可以改善其消化功能,增強食慾。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暖胃湯」主治功效分析

「暖胃湯」出自《羅氏會約醫鏡》,其主治功效為治療陰寒虛滿、脈弱便瀉之證。從藥物組成及古籍記載來看,此方劑的治療原理可歸納如下:

1. 溫中散寒,回陽通脈:

方中重用乾薑吳茱萸,兩者皆為辛熱之品,可溫中散寒,驅散體內陰寒之邪,尤其針對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泄瀉有顯著療效。生薑亦具溫中散寒之功,且兼具發汗解表之能,可助乾薑、吳茱萸之力。古籍《御藥院方》亦載有生薑的應用,說明其溫散寒邪的功效在古代已被重視。

2. 活血化瘀,調經止痛:

丹參入血分,具有活血化瘀、安神定驚之功,可改善因氣血瘀滯所致的疼痛,並有助於溫陽藥物發揮作用,促進氣血運行。白芍可養血柔肝,緩急止痛,與丹參同用,可增強活血止痛之效,並調和肝氣。

3. 行氣除滿,健脾消食:

厚朴能行氣除滿,燥濕消積,可消除胸腹脹滿之感。木香則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效,對於因氣滯所引起的脘腹脹痛、食積不化有良好作用。香附可疏肝解鬱,理氣止痛,與厚朴、木香合用,可增強理氣止痛之效。

4. 綜合作用:

綜觀全方,各藥物相輔相成,共同作用於脾胃,以溫陽散寒為主要治療方向。乾薑、吳茱萸、生薑溫中散寒,祛除陰寒;丹參、白芍活血化瘀,調經止痛;厚朴、木香、香附行氣止痛,健脾消食。諸藥合用,不僅能溫散體內寒邪,又能調理氣血運行,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從而達到治療陰寒虛滿,脈弱便瀉的目的。

《羅氏會約醫鏡》中亦提及,「如寒甚者,加附子一、二錢」,說明此方劑可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加減。若食積引起寒滯,可加入炒神麯、麥芽以健脾消食;若大便不通,可加入當歸以潤腸通便,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

從《御藥院方》的記載中可見,生薑不僅單用,也常與其他藥物配伍使用,如加入丁香、半夏、甘草等,來治療痰嗽胸膈不快等症狀,這亦從側面反映了生薑溫散寒邪的療效。

總而言之,「暖胃湯」以溫陽散寒為主,兼顧理氣活血,是一首針對陰寒虛滿、脈弱便瀉的有效方劑。

傳統服藥法


白芍1錢2分,乾薑(炮)2錢,丹參3錢,厚朴(薑炒)1錢,木香3分,香附(醋炒)6分,吳茱萸(制)1錢半,生薑1錢。
寒甚者,加附子1-2錢;食因寒滯,加神曲1錢,麥芽1錢,俱炒用;大便不通,加當歸2-3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寒凝中焦、氣機不暢所致的胃脘冷痛、腹脹便溏等症狀。若患者有胃火盛、陰虛火旺等證候,則不宜使用本方。

相關疾病


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多痰吞咽障礙陰部感到寒冷

相同名稱方劑


暖胃湯, 出處:《會約》卷四。 組成:白芍1錢2分,乾薑(炮)2錢,丹參3錢,厚朴(薑炒)1錢,木香3分,香附(醋炒)6分,吳茱萸(制)1錢半,生薑1錢。 主治:傷寒,陰寒虛滿,脈弱便瀉。

暖胃湯, 出處:《禦藥院方》卷五。 組成:生薑1斤(去皮,淨洗,橫紋切作片子,用鹽2兩摻入生薑中令勻,腌1宿取出,入銀石器內,慢火炒,續入上好神曲細末1兩,與薑同炒令乾),丁香半兩,齊州大半夏1兩(湯洗7次,去滑,焙乾,爲細末,以生薑自然汁和作餅子,焙乾),大草豆蔻3個(去皮),甘草1兩(炙),陳皮1兩(湯浸,微去白瓤,焙)。 主治:大闢風寒霧露之氣。主治:痰嗽胸膈不快,多吐寒痰;兼治飲酒過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