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沆瀣丹

集成沆瀣丹

JI CHENG HANG XIE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0.29)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6%
肝經 14%
大腸經 12%
心經 12%
胃經 11%
膽經 9%
膀胱經 6%
脾經 5%
小腸經 5%
心包經 3%
腎經 3%
肺經
肝經
大腸經
心經
胃經
膽經
膀胱經
脾經
小腸經
心包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集成沆瀣丹中包含川芎,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川芎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方劑中可能因有瘀血阻滯之症,而川芎能行氣活血,散瘀止痛,有助於改善血脈運行,促進瘀血消散。

二、川芎可疏散風寒。方劑中可能存在風寒阻滯之症,而川芎性溫,能祛風散寒,通絡止痛,有助於驅散寒邪,解除痺痛。

因此,川芎在集成沆瀣丹中,可發揮活血化瘀、疏散風寒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相關病症。

集成沆瀣丹方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解毒消腫:黃芩味苦寒,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的功效。方劑中若存在熱毒、濕熱等病邪,黃芩可有效清熱解毒,消除病邪對人體的侵襲。
  2. 涼血止血,止咳化痰:黃芩亦具有涼血止血、止咳化痰的功效。方劑中若存在血熱妄行、咳嗽痰多等症狀,黃芩可通過清熱涼血、化痰止咳,緩解相關症狀。

總而言之,黃芩在集成沆瀣丹方中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等多重作用,有助於治療相關病症。

集成沆瀣丹中包含黃柏,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大腸經。其苦寒之性可清熱瀉火,燥溼止帶,適用於熱毒壅盛、溼熱下注所致的各種炎症。

此外,黃柏還能抑制細菌生長,具有抗炎、抗菌作用,可有效控制感染。在集成沆瀣丹中,黃柏與其他藥材配伍,協同發揮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止痛的功效。

集成沆瀣丹方中包含黑牽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下通便,消積化滯: 黑牽牛性寒,味苦,入脾、胃經,具有瀉下通便、消積化滯之效。對於積滯內停、腹脹便祕等症狀,黑牽牛可以促進腸蠕動,加速糞便排出,達到通便排毒的目的。
  2.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 集成沆瀣丹方中,黑牽牛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可發揮協同作用,增強療效。例如,黑牽牛與其他瀉下藥材配合,可加強通便效果;與消積化滯藥材配合,可更有效地消食化積。

因此,黑牽牛在集成沆瀣丹方中,起到了通便消積、協同增效的作用。

集成沆瀣丹中加入薄荷,主要考慮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薄荷性涼,味辛,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清利頭目,散風止癢,對於因熱毒上攻引發的頭昏腦脹、目赤腫痛、皮膚瘙癢等症狀,可起到緩解作用。
  2. 開竅醒神:薄荷芳香走竄,能通竅醒神,對於因熱邪閉竅導致的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狀,可起到醒腦開竅之效。

因此,集成沆瀣丹中加入薄荷,有助於清熱解毒、開竅醒神,提高藥效。

集成沆瀣丹中包含滑石,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利濕:滑石性寒滑利,能清熱利濕,化解體內濕熱,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症狀,如小便不利、水腫、腹脹、口苦等,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2. 排石通淋:滑石入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的功效,能促進尿液排出,對於尿路結石、砂石等病症,有一定輔助治療作用。

集成沆瀣丹中包含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消積: 檳榔味辛性溫,具有行氣消積、殺蟲止痛之效。對於積滯停滯於腸胃之症,檳榔能促進消化,排除宿食,緩解腹痛、腹脹等不適。
  2. 利水消腫: 檳榔亦具利水消腫之效。對於水腫、痰濕等症,檳榔能促進體內水液代謝,消散水腫,改善症狀。

因此,集成沆瀣丹中加入檳榔,可發揮行氣消積、利水消腫的功效,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集成沆瀣丹方劑中包含枳殼,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消積: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的功效。方劑中加入枳殼,可助於疏肝理氣,促進脾胃運化,消散積滯,緩解胸悶、腹脹等症狀。
  2. 降逆止嘔:枳殼還能降逆止嘔,對於因胃氣上逆、脾胃不和引起的嘔吐,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方劑中加入枳殼,可協同其他藥物,達到降逆止嘔,緩解嘔吐症狀的效果。

集成沆瀣丹方中加入連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散結消腫:連翹性味苦寒,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功效。方中以連翹配伍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可增強清熱解毒之力,並能有效消散腫塊,治療因熱毒蘊結所致的各種疾病。
  2. 疏散風熱,宣肺利咽:連翹亦可疏散風熱,宣肺利咽。方中加入連翹,可有效緩解因風熱上攻所致的咽喉腫痛、咳嗽等症狀,起到清熱解毒、宣肺利咽的功效。

集成沆瀣丹方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涼血,活血止痛: 赤芍性寒,味苦,入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止痛的功效。方中若出現血熱、瘀血等症狀,赤芍能清熱涼血、化瘀止痛,改善血脈循環,緩解疼痛。

2. 抑制炎症反應: 赤芍中含有芍藥苷等成分,具有抗炎作用,可抑制炎症反應,減輕組織損傷。對於一些伴有炎症反應的疾病,加入赤芍可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方劑名稱:集成沆瀣丹
出處:《麻疹全書》卷三(別名「沆瀣丸」)、《觀聚方要補》卷十(別名「沆瀣丹」)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小兒胎毒、胎熱引發之諸症,包含:

  1. 皮膚黏膜病變:胎黃(新生兒黃疸)、鵝口瘡、重舌木舌、喉閉乳蛾(咽喉腫痛)、遊風癬疥、流丹隱疹(皮膚疹瘡)、十種火丹(多種丹毒)。
  2. 熱象表現:面赤目閉、渾身壯熱、小便黃赤、大便閉結。
  3. 傳染性疾病:麻疹斑瘰(疹病)、痄腮面腫(腮腺炎)。
  4. 積滯風熱:痰食風熱(痰積化熱或飲食停滯生熱)。

中醫認為小兒「純陽之體」,易因胎中蘊熱或外感邪毒化火,此方針對熱毒壅盛之證,通過清熱瀉火、通利二便,使邪有出路。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分類與配伍邏輯

  1. 清熱瀉火為主

    • 黃芩、黃柏:清上焦(肺熱)與下焦(肝腎濕熱),苦寒直折火勢。
    • 連翹、薄荷:輕清透表,宣散風熱,尤善解咽喉腫痛(乳蛾)及頭面熱毒(痄腮)。
  2. 通腑瀉濁為輔

    • 大黃(錦莊黃)、牽牛子:瀉熱通便,導火毒從大便出。大黃酒製緩其峻性,牽牛炒用減其毒性,取「頭末」以增瀉下之力。
    • 滑石:利水通淋,使熱從小便解,與大黃、牽牛形成「二便分消」之勢。
  3. 活血行氣佐助

    • 川芎、赤芍:活血涼血,防熱毒瘀結致腫(如丹毒、面腫)。
    • 枳殼、檳榔:行氣破滯,助通腑藥推蕩積熱,檳榔更兼殺蟲消積之效(針對痰食風熱)。
  4. 調和藥性為使

    • 蜂蜜製丸:緩和諸藥苦寒峻烈之性,適合小兒嬌嫩臟腑。

(二)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以**「清熱解毒」結合「通利二便」**為核心:

  1. 瀉火解毒:苦寒藥直清三焦火熱,尤其胎毒蘊結於內之證。
  2. 給邪出路:通過瀉下(大黃、牽牛)、利水(滑石),使熱毒從二便排出。
  3. 氣血並調:行氣藥(枳殼、檳榔)與活血藥(川芎、赤芍)協同,防氣滯血瘀,適用於熱毒壅盛引起的腫痛(如重舌、喉閉)。

(三)方名「沆瀣」寓意

「沆瀣」原指夜間水氣,引申為清涼降火之意,比喻此方如露水滌蕩熱毒,體現其清熱瀉火而不傷正的設計。


三、適用辨證要點

  • 主證:熱毒壅盛(面赤、便祕、尿赤、舌紅苔黃)。
  • 禁忌:胎寒(面青白、肢冷)或脾胃虛弱(瀉泄)者不宜,因方中苦寒瀉下藥恐更傷陽氣。

此方體現中醫「熱者寒之」「通因通用」之理,對小兒實熱證候有系統性調節作用。

傳統服藥法


杭川芎(酒洗)9錢,錦莊黃(酒洗)9錢,實黃芩(酒炒)9錢,厚黃柏9錢(酒炒),黑牽牛(炒,取頭末)6錢,薄荷葉4錢5分,粉滑石(水飛)6錢,尖檳榔7錢5分(童便洗,曬),陳枳殼4錢5分(麩炒),淨連翹(除去心膈,取淨)6錢,京赤芍(炒)6錢。
依方炮製,和勻焙燥,研極細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
月內之兒,每服1丸,稍大者2丸,俱用茶湯化服。但覺微有泄瀉,則藥力行,病即減矣;如不泄再服之,重病每日3服,以愈為度。此方斷不峻厲,幸毋疑畏。
胎寒胎怯面青白者忌之,乳母切忌油膩。
沆瀣丸(《麻疹全書》卷三)、沆瀣丹(《觀聚方要補》卷十)。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為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劑,不宜久服。
  • 本方有滑利作用,陰虛內熱者慎用。
  • 本方有破氣作用,氣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胎毒小便顏色偏黃腮腺炎三叉神經痛扁桃腺炎疥癬大便秘結乳腺炎乳房腺體瘤蕁麻疹麻疹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口腔炎及相關病灶口瘡嘴破口角炎大腸激擾綜合症多痰面色發紅舌頭腫大

相同名稱方劑


集成沆瀣丹, 出處:《幼幼集成》卷二。 組成:杭川芎(酒洗)9錢,錦莊黃(酒洗)9錢,實黃芩(酒炒)9錢,厚黃柏9錢(酒炒),黑牽牛(炒,取頭末)6錢,薄荷葉4錢5分,粉滑石(水飛)6錢,尖檳榔7錢5分(童便洗,曬),陳枳殼4錢5分(麸炒),淨連翹(除去心膈,取淨)6錢,京赤芍(炒)6錢。 主治:小兒一切胎毒,胎熱胎黃,面赤目閉,鵝口瘡,重舌木舌,喉閉乳蛾,渾身壯熱,小便黃赤,大便閉結,麻疹斑瘰,遊風癬疥,流丹隱疹,痰食風熱,痄腮面腫,十種火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