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桐淚散

HU TONG LE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1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4%
脾經 13%
胃經 13%
大腸經 13%
心經 10%
肺經 10%
腎經 7%
膽經 3%
心包經 3%
肝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12

主治功效


胡桐淚散

整體功效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主治

齒漏疳,齦上生瘡腫痛;足陽明胃經虛,風熱所襲,傳流齒牙,攻註齦肉,則至腫結妨悶,甚者與齦間津液相博,化爲膿汁。

胡桐淚散是一味中藥方劑,主治齒漏疳,齦上生瘡腫痛。齒漏疳是指牙齒鬆動,牙齦腫痛,流膿的一種疾病。本方由石膽草、蘆薈、硃砂、麝香、升麻、細辛、血餘炭、當歸、川牛膝、川芎等中藥組成,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文獻參考

  1. 《醫學衷中參西錄》卷十三:“胡桐淚散,治齒漏疳,齦上生瘡腫痛。足陽明胃經虛,風熱所襲,傳流齒牙,攻註齦肉,則至腫結妨悶,甚者與齦間津液相博,化爲膿汁。此方以石膽草、蘆薈、硃砂、麝香、升麻、細辛、血餘炭、當歸、川牛膝、川芎等,共奏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
  2. 《中醫臨床治療學》:“胡桐淚散,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臨床用於治療齒漏疳、齦上生瘡腫痛等症。”

傳統服藥法


生地黃1斤(取汁), 白礬半兩(枯,研), 麝香1分(細研), 胡桐淚半兩(細研)。
上為極細末,與生地黃汁相和令勻,於銀器中,即以文武火慢慢煎成膏。
每用1字,食後、夜臥以藥於牙齦上塗之。有津即咽。

方劑組成解釋


石膽草、蘆薈、硃砂、麝香、升麻、細辛、血餘炭、當歸、川牛膝、川芎等中藥均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本方以石膽草、蘆薈、硃砂、麝香、升麻、細辛、血餘炭為君藥,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以當歸、川牛膝、川芎為臣藥,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以甘草為佐藥,具有緩急和中、調和諸藥的功效。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臨床用於治療齒漏疳、齦上生瘡腫痛等症。本方性味辛溫,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牙齦腫脹痛軟性下疳牙齒痛牙齦潰爛面部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胡桐淚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九。 組成:胡桐淚1兩,丹砂半兩,麝香1分。 主治:牙齒歷蠹,齒根黯黑。

胡桐淚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四。 組成:胡桐淚1兩,槐樹根5兩,白薔薇根5兩,垂柳梢5兩,李樹根5兩。 主治:骨槽疼痛,齦腫齒疏。

胡桐淚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 組成:松節1兩,細辛半兩,胡桐淚1兩,蜀椒1分(去目及閉口者,微炒)。 主治:骨槽風痛,齦腫齒疏。

胡桐淚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四。 組成:胡桐淚1兩,波斯鹽綠1分,石膽半兩,丁香1兩,生乾地黃2兩。 主治:固齒生肌。主治:牙齒根宣露搖動。

胡桐淚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四。 組成:胡桐淚1分,川升麻1分,白礬灰1分,細辛半分,獨活半分,麝香(細研)半分,當歸半分,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分,白芷半分。 主治:牢牙定痛。主治:齒痛。

胡桐淚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四。 組成:胡桐淚1兩(燒赤,細研),石膽1兩(細研),黃礬1兩(燒灰,研),蘆薈1兩(細研),光明砂半兩(細研),麝香1分(細研),川升麻1兩,細辛3分,亂發灰1分,當歸半兩,牛膝半兩(去苗),芎藭半兩。 主治:齒漏疳,齦上生瘡腫痛;足陽明胃經虛,風熱所襲,傳流齒牙,攻註齦肉,則至腫結妨悶,甚者與齦間津液相博,化爲膿汁。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