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陽明」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陽明胃經

足陽明胃經為十二經脈之一,首載於《靈樞·經水》,屬陽明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相表裏。其循行起於鼻翼旁之迎香穴,上行至鼻根,交會於足太陽膀胱經之睛明穴,後沿鼻外側下行,入上齒齦,環繞口唇,下交承漿,再沿下頜後緣出大迎穴,循頰車上行耳前,經客主人(上關穴),沿髮際至額顱。其支脈從大迎前下走人迎,沿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直行者從缺盆下行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氣衝穴);另一支脈起於胃下口,循腹裏下至氣街會合,再下行髀關,抵伏兔,下入膝臏中,沿脛骨外側前緣下足跗,入中趾內側;又一分支自膝下三寸分出,下入中趾外側;另有一脈從跗上分出,入大趾端,交於足太陰脾經。

生理功能
足陽明胃經主受納、腐熟水穀,為「水穀之海」,氣血生化之源。《靈樞·經脈》云:「胃足陽明之脈……是主血所生病者。」其經氣旺盛則能化生營衛,濡養周身;若經氣失調,則見消穀善饑、脘脹、嘔噦等症。

病候與主治
《靈樞·經脈》載其是動病為「洒洒振寒,善呻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所生病則涉狂瘧、溫淫、汗出、鼻衄、口喎、喉痹等。本經腧穴如足三里、內庭、梁丘等,多主治胃腸疾患、頭面五官病及循行部位之痹痛。

經脈特性
足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氣血充盛,故臨床常取此經調理氣血、通絡止痛。其與脾胃相繫,亦為後天之本調養之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