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腹飲

果腹飲

GUO FU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八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4.5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1%
胃經 20%
腎經 19%
心經 12%
肺經 12%
心包經 3%
脾經
胃經
腎經
心經
肺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果腹飲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固表之效。果腹飲作為食療方劑,主要針對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導致的食慾不振、體虛乏力等症狀。白朮健脾益氣,有助於增強脾胃功能,促進食物消化吸收,改善食慾,從而達到果腹之效。
  2. 補氣固表:白朮還具有補氣固表的作用,可以改善脾胃虛弱導致的氣虛乏力、容易感冒等症狀。對於體質虛弱的人來說,白朮可以增強抵抗力,預防疾病,進而幫助他們更好地吸收營養,達到果腹的目的。

果腹飲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1. 緩和藥性: 甘草性甘溫,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之功效。果腹飲中可能含有其他性寒涼或燥烈之藥材,添加甘草能緩解其對脾胃的刺激,避免藥性過於強烈,使藥物更加平和易於服用。
  2. 健脾益氣: 甘草有健脾益氣、和中緩急的功效。果腹飲通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等症狀,甘草能增強脾胃消化功能,促進食慾,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更好的療效。

果腹飲中加入補骨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腎助陽,益氣健脾: 補骨脂性溫,味辛,入腎、脾經,具有溫腎助陽、益氣健脾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食慾不振、腹中冷痛等症狀,補骨脂可溫暖脾胃,促進消化吸收,達到果腹的效果。
  2. 補腎固精,止瀉止痢: 補骨脂亦能補腎固精,對於腎虛引起的腹瀉、痢疾等症狀,補骨脂可溫腎固精,止瀉止痢,進而達到果腹的目的。

果腹飲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食導滯:砂仁性溫,味辛,歸脾、胃經,有消食導滯、健脾開胃之效。對於脾胃虛弱,食滯不化導致的腹脹、腹痛、食慾不振等症狀,砂仁能有效緩解,促進消化吸收,從而達到果腹之效。
  2. 溫中散寒:砂仁亦有溫中散寒之功,對於因寒邪入侵脾胃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砂仁可起到溫中散寒、止痛止瀉的作用,進一步增強果腹飲的療效。

果腹飲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利水滲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滲濕的作用。果腹飲作為一種針對脾胃虛弱、水濕停滯所致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的方劑,茯苓能幫助健脾益氣,促進脾胃運化,同時利水滲濕,消減水濕,從而達到消脹止瀉的效果。
  2. 配伍相宜,增強療效:茯苓與果腹飲中的其他藥材,如山藥、芡實等,具有相似的功效,可以相互協同,增強療效。例如,茯苓與山藥共同健脾益氣,茯苓與芡實共同利水滲濕,共同作用於脾胃虛弱、水濕停滯的病理,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果腹飲中加入芡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健脾益氣,止瀉固精: 芡實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補脾止瀉、固腎澀精之效。對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大便溏泄、遺精滑精等症,芡實能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
  2. 滋養補虛,增強體力: 芡實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等營養成分,能滋補脾胃,增強體力,提高人體免疫力。對於體虛乏力、氣血不足者,芡實可以起到一定的補益作用。

因此,果腹飲中加入芡實,旨在健脾益氣、止瀉固精,同時滋養補虛,增強體力,達到全面調理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果腹飲」主治「脾胃兩損」,其臨床表現可分為幾個關鍵症狀群:

  1. 消化機能失調:不食時腹中虛饑(空腹不適),進食後卻飽悶不舒,反映脾胃運化無力,無法正常受納與腐熟水穀。
  2. 濕濁內阻:吞酸、溏瀉、吐痰不已,此為脾虛濕盛,胃氣不降,濕濁上逆或下注所致。
  3. 氣血不榮:面色萎黃,乃脾失健運,氣血生化不足,無法上濡頭面。

此證屬「脾虛為主,兼夾濕濁與輕微腎陽不足」之複合病機,治法需以補脾益氣為核心,佐以化濕、溫腎。


二、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君藥:白朮(1兩)

  • 作用:白朮為補脾要藥,擅長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直補脾胃之虛,解決運化無力之本。用量獨重,突顯其核心地位。

(2)臣藥

  • 茯苓(3錢):助白朮健脾滲濕,針對「溏瀉、吐痰」等濕濁標症,引水濕從小便而解。
  • 芡實(5錢):補脾固腎、澀腸止瀉,強化脾腎對水濕的固攝,改善溏瀉與食欲不振。

(3)佐使藥

  • 破故紙(1錢):溫補腎陽(補火生土),輕度提振命門之火以助脾陽,但用量謹慎,避免過燥。
  • 砂仁(1粒):芳香醒脾、化濕行氣,緩解「飽悶、吞酸」,調和中焦氣機。
  • 甘草(1錢):調和諸藥,兼補中益氣,助白朮補脾之力。

三、配伍特點與治療原理

  1. 標本兼顧
    • 白朮、茯苓、芡實補脾治本,砂仁、茯苓化濕治標,破故紙間接溫腎助脾,形成「補-瀉-溫」的立體結構。
  2. 動靜結合
    • 補益藥(白朮、芡實)配合行氣化濕藥(砂仁、茯苓),補而不滯,契合「脾喜燥惡濕」「以通為補」的特性。
  3. 藥性平和
    • 全方無大辛大熱或峻烈之品,適用於脾胃慢性虛損兼輕度濕濁的證候,避免虛不受補或過燥傷陰。

此方體現「健脾為主,輔以化濕溫腎」的整體思路,針對脾虛濕滯、輕微腎陽不足的複雜病機,恢復中焦升降與運化功能。

傳統服藥法


白朮1兩,甘草1錢,破故紙1錢,砂仁1粒,茯苓3錢,芡實5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大便溏神經性厭食症胃潰瘍胃及十二指腸炎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噯氣腹瀉多痰面色發黃

相同名稱方劑


果腹飲, 出處:《辨證錄》卷八。 組成:白朮1兩,甘草1錢,破故紙1錢,砂仁1粒,茯苓3錢,芡實5錢。 主治:脾胃兩損,不食則腹中若饑,食則若飽悶,吞酸溏瀉,面色萎黃,吐痰不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