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方清咽湯

XIN FANG QING YA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19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1%
心經 21%
腎經 15%
肝經 15%
胃經 9%
脾經 6%
小腸經 6%
膀胱經 3%
膽經 3%
肺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胃經
脾經
小腸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4

方劑組成解釋

新方清咽湯中加入玄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玄參味甘苦性寒,入心、肺、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對於咽喉腫痛、聲嘶失音等症狀,玄參能有效清熱散結,利咽消腫,緩解疼痛。
  2. 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玄參亦具滋陰潤燥、生津止渴之效。若咽喉腫痛伴有口乾舌燥,玄參能滋養陰液,潤燥生津,緩解咽喉乾燥,改善症狀。

因此,新方清咽湯加入玄參,可謂取其清熱解毒、利咽消腫之功效,並配合滋陰潤燥之效,達到綜合療效,改善咽喉不適。

新方清咽湯中加入女貞子,主要考慮其以下兩個原因:

一、滋陰潤燥:女貞子味甘性涼,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腎、養肝明目的功效。咽喉腫痛往往伴隨口乾舌燥、咽喉乾燥等症狀,女貞子可以滋陰潤燥,緩解咽喉不適。

二、清熱解毒:女貞子除了滋陰之外,也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咽喉腫痛往往與熱毒有關,女貞子可以清熱解毒,消散咽喉的炎症。

總而言之,女貞子在清咽湯中,起到滋陰潤燥、清熱解毒的功效,有助於緩解咽喉腫痛、口乾舌燥等症狀。

新方清咽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涼血: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咽喉腫痛多因熱毒蘊結所致,生地黃可清解咽喉之熱,並可涼血散瘀,緩解咽喉腫痛、口乾舌燥等症狀。
  2. 滋陰潤燥:生地黃能滋陰潤燥,緩解咽喉乾燥、疼痛等症狀。對於因燥熱引起的咽喉疼痛,生地黃能滋陰潤燥,使咽喉恢復濕潤,緩解疼痛。

新方清咽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滋陰潤肺,清熱生津: 麥門冬性寒,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清熱生津的功效。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多因熱邪傷肺、津液不足所致。麥門冬可滋陰潤燥,清熱利咽,緩解咽喉疼痛、聲音嘶啞等症狀。
  2. 養陰生津,清熱解毒: 麥門冬能養陰生津,並能清熱解毒,輔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

總之,麥門冬的加入,不僅可以滋陰潤肺,清熱生津,緩解咽喉疼痛等症狀,更能輔助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新方清咽湯中使用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利咽: 木通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下氣之功效。對於因熱邪上攻咽喉所致的咽痛、聲音嘶啞、口乾舌燥等症狀,木通可以清熱解毒,利咽消腫,起到緩解症狀的作用。
  2. 通絡化痰: 木通入膀胱經,能通利水道,化痰利氣。咽喉部位若有痰液阻滯,影響氣機流通,也會導致咽痛、聲音嘶啞等症狀。木通能通絡化痰,使氣機通暢,有利於病情的恢復。

總而言之,木通在新方清咽湯中發揮着清熱利咽、通絡化痰的功效,對於治療咽喉腫痛等症具有重要意義。

新方清咽湯中加入牡丹皮,主要是利用其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牡丹皮性寒,味苦,歸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咽喉腫痛多因熱毒蘊結、血瘀阻滯所致,牡丹皮可以清熱解毒,涼血消腫,同時又能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咽喉腫痛症狀。此外,牡丹皮還能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減少組織滲出,有助於消腫止痛,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療效。

新方清咽湯中添加何首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腎,清熱解毒: 何首烏性微溫,味苦甘,入肝腎經,具滋陰補腎、養血生精之效。咽喉腫痛,多因燥熱傷陰或腎陰不足所致。何首烏能滋補腎陰,清熱解毒,改善咽喉乾燥、疼痛等症狀,緩解病情。
  2. 扶正固本,增強抵抗力: 何首烏還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抵抗外邪侵襲。咽喉反覆發炎,可能與機體抵抗力下降有關。何首烏能扶正固本,增強免疫功能,預防疾病反覆發作。

因此,新方清咽湯中添加何首烏,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滋陰補腎,有助於改善咽喉腫痛症狀,並增強機體抵抗力。

新方清咽湯中加入連翹,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連翹味苦性寒,入肺、心經,能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對於咽喉腫痛、發熱、口渴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連翹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有效消散咽喉部位的炎症,而其消腫散結作用則有助於緩解咽喉腫脹,改善吞嚥困難等症狀。因此,在新方清咽湯中加入連翹,能更好地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達到治療咽喉炎症的效果。

新方清咽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新方清咽湯中可能含有性寒或性燥的藥材,甘草可以緩解其寒燥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藥物對身體造成過大的刺激。

2. 緩解副作用: 甘草有解毒、抗炎作用,可以減輕其他藥物可能帶來的副作用。例如,某些清熱解毒藥材可能對脾胃有所損害,甘草可以保護脾胃,減少副作用的發生。

新方清咽湯中加入薄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利咽止痛:薄荷性寒,味辛,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止痛的功效。對於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薄荷能清熱散毒,消腫止痛,有助於改善咽喉不適。
  2. 疏風散熱,通利鼻竅:薄荷亦有疏風散熱、通利鼻竅的作用。對於因風熱上攻而引起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薄荷能疏散風熱,通竅止痛,緩解鼻部不適。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新方清咽湯」概述

「新方清咽湯」為傳統中醫方劑,用於治療勞碌喉風,其主治功效為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緩解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

組成成分介紹

「新方清咽湯」的主要成分包括玄參、女貞子、生地黃、麥門冬、木通、牡丹皮、何首烏、連翹、甘草、薄荷等多種中藥材。

1. 玄參

玄參味苦、甘,性寒,主要功效為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玄參中的三萜皁苷、甜菜鹼和多醣等有效成分能清熱解毒、滋陰潤燥。它可以增強血管張力、降低血管滲透性,有助於緩解炎症;玄參還可以促進肝臟活性,促進代謝和排泄有害物質,有助於清除體內毒素。

2. 女貞子

女貞子味甘澀,性寒,具有清熱涼血、滋陰補氣的功效。女貞子中含有生物鹼、多酚等成分,具有鎮靜、止痛和止血的作用;它常被用於治療感冒發燒、喉嚨痛、口腔潰瘍等,並能補養肝腎。

3. 生地黃

生地黃味甘、苦,性寒,具有清熱涼血、滋陰補血的功效。生地黃能清瀉肝火、胃火、心火、肺火,治療陰虛發熱、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等症狀,也可治療津傷口渴、內熱消渴。

4. 麥門冬

麥門冬味甘、性寒,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的功效。它可用於治療陰虛津虧的各種症狀,如乾咳少痰、口乾咽燥、舌紅少苔;心肺氣陰兩虛所致的咳嗽、氣喘、心悸、失眠;以及熱病津傷、煩躁、身熱、神昏等症狀。

5. 木通

木通味甘、辛,性寒,具有清熱瀉火、消炎止痛的功效。木通可治療溫熱病、熱淋澀痛、月經不調、閉經、痛經、濕熱癃閉等症狀。

6. 牡丹皮

牡丹皮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的功效。牡丹皮中含有多種天然化合物,具有多種生物活性,可以幫助擴張血管、增強血管壁強度、促進血小板凝集、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組織細胞的氧氣和營養供應。牡丹皮還能清熱涼血,適用於溫毒發斑、吐血衄血、無汗骨蒸、經閉痛經等症狀。

7. 何首烏

何首烏味苦澀、甘,性溫,具有補血、補氣、祛風除濕、益精、解毒、活絡止痛的功效。何首烏具有多種藥理作用,包括補血活血、抗炎、抗氧化、抗衰老、調節免疫等。何首烏可治療肝腎虧損、須發早白、血虛頭暈、腰膝軟弱、遺精、崩帶等證。

8. 連翹

連翹味苦、辛,性寒,具有清熱瀉火、散風熱、清熱解毒、散結、排膿的功效。連翹可治療熱入肺胃、熱盛化火、火熱上炎、外感風熱、高熱神昏、瘡瘍腫毒、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疾病。

9. 甘草

甘草味甘、平,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的功效。甘草可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10. 薄荷

薄荷味辛、涼,具有發汗解表、清利咽喉、透疹、止血、降氣、透疹、疏肝解鬱、清熱解毒、消暑的功效。薄荷可以發汗解表疏散風邪,清利咽喉透達表邪;止血化瘀消炎止痛促進血液循環調節血管張力,降低血壓;降氣疏風散寒宣肺利咽清熱解毒使氣機暢通調和氣機平衡,抵抗病邪;透疹擴張皮膚毛細血管促進汗腺分泌抑制病原微生物,預防疾病;疏肝解鬱清熱解毒消暑清涼疏風散熱抑制細菌和病毒生長促進分泌物排出減少泡沫痰形成改善咽喉腫痛等不適。

藥效作用

「新方清咽湯」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滋陰潤燥、益氣養陰、補氣益血等功效。它可以幫助緩解風熱咽喉痛、扁桃體炎、喉嚨乾癢、聲音嘶啞等症狀。

適用人羣

「新方清咽湯」適用於風熱咽喉痛、扁桃體炎、喉嚨乾癢、聲音嘶啞等症狀的患者。

注意

服用「新方清咽湯」時,應遵醫囑,並注意以下事項:

  1. 孕婦、哺乳期婦女和兒童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2. 服藥期間應避免辛辣、油膩和生冷食物。
  3. 如果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止服用並就醫。

傳統服藥法


烏元參、女貞子、大生地、剖麥冬、潼木通、粉丹皮、棗杞子、生首烏、大連翹、生甘草、南薄荷。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利咽的功效,適合於肝腎兩虛、風熱上擾所致的咽喉腫痛、有血絲等症狀。但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扁桃腺炎

相同名稱方劑


新方清咽湯, 出處:《喉科家訓》卷二。 組成:烏元參、女貞子、大生地、剖麥冬、潼木通、粉丹皮、棗杞子、生首烏、大連翹、生甘草、南薄荷。 主治:勞碌喉風。肝腎兩虛,發於扁桃腺內,粘膜紅點,根白不腫,常有血腥之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