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陰清燥湯

養陰清燥湯

YANG YIN QING ZA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玉鑰續編》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0.21)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3%
心經 24%
胃經 14%
肝經 13%
腎經 10%
脾經 4%
肺經
心經
胃經
肝經
腎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養陰清燥湯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因為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1. 滋陰潤燥: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能滋陰降火,潤燥生津。對於燥熱傷津,咽喉乾燥、口渴、便祕等症狀,生地黃能有效緩解。
  2. 涼血止血:生地黃兼具涼血止血功效,對於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導致的吐血、衄血、尿血等症狀,生地黃能起到清熱涼血、止血的作用。

因此,生地黃在養陰清燥湯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滋陰潤燥、涼血止血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燥熱傷津、血熱妄行等病症。

養陰清燥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潤肺: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功效。對於燥熱傷肺,咳嗽痰少、口渴咽乾等症狀,麥門冬能起到清熱潤燥,滋陰止咳的作用。

2. 降低燥熱:養陰清燥湯主要針對肺燥熱證,麥門冬能清肺熱,降低燥熱對人體的傷害,配合其他藥物,更能達到滋陰清燥,益氣潤肺的功效,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養陰清燥湯中加入川貝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潤肺止咳: 川貝母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對於燥熱傷肺,咳嗽痰稠等症狀,川貝母能有效清熱解毒,潤肺化痰,止咳平喘。
  2. 清熱解毒: 川貝母不僅能潤肺止咳,還能清熱解毒。對於因熱毒鬱肺而引發的咳嗽、咽喉腫痛、口乾舌燥等症,川貝母能有效清熱解毒,消炎止痛。

因此,養陰清燥湯中加入川貝母,可有效發揮其潤肺止咳、清熱解毒的功效,達到治療燥熱傷肺、咳嗽痰稠等症狀的效果。

養陰清燥湯中包含牡丹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清熱涼血,解毒消腫: 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功效。其能清泄心火,涼血止血,對於因熱邪內蘊導致的口乾舌燥、心煩失眠、以及熱毒所致的癰腫疔瘡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二、 配伍增效: 牡丹皮與養陰清燥湯中其他藥材,如生地黃、麥冬、玄參等,配伍使用,能相輔相成,增強清熱養陰、潤燥止咳的功效。例如,牡丹皮能清熱涼血,與生地黃、麥冬等藥材共同作用,能更有效地滋陰清熱,緩解燥熱症狀。

養陰清燥湯中加入玄參,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玄參性寒,味甘苦,入心、肺、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降火、解毒散結之功效。其清熱涼血之性可有效緩解燥熱傷肺,滋陰降火之性可滋養肺陰,減輕燥咳、口乾舌燥等症狀。

其二,玄參可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例如麥冬、生地黃等滋陰潤肺藥材,共同發揮清熱潤肺、養陰生津之效,使藥效更加全面,療效更佳。

養陰清燥湯中加入薄荷,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表:薄荷性涼,味辛,具有清熱解表、疏散風熱的功效,可有效緩解燥熱引起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
  2. 疏散風熱:燥熱易傷肺,引發風熱之邪,薄荷可疏散風熱,宣肺止咳,配合其他藥物,能有效改善肺熱咳嗽、痰黃粘稠等症狀。

薄荷與其他藥物相互配合,在清熱解表、疏散風熱的同時,還能滋陰潤燥,達到清熱解毒、潤肺止咳的功效。

養陰清燥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副作用的作用。養陰清燥湯多以寒涼藥物為主,加入甘草可緩解其寒涼之性,避免傷脾胃,更利於藥效的發揮。
  2. 增強藥效: 甘草能益氣補脾,同時也有清熱解毒之效。在養陰清燥湯中,甘草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增強其滋陰潤燥、清熱解毒之效,使藥效更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養陰清燥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肺腎陰虛,感燥而發」之症,重點針對陰虛內燥、外感燥邪所致的上焦熱證,表現為咽痛、白腐纏喉(類似白喉或咽喉潰瘍)、口舌生瘡、唇瘡糜爛等。其病機核心在於肺腎陰液不足,津虧不能潤養咽喉口腔,加上燥熱之邪外襲或內生,形成虛火夾燥的病理狀態。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滋陰潤燥為本

    • 大生地、大麥冬、玄參:三藥共為君藥,直入肺腎,滋陰生津。生地清熱涼血養陰;麥冬潤肺胃之燥;玄參滋腎水、降虛火,兼能解毒利咽,針對「陰虛燥熱」根本。
  2. 清熱涼血輔助

    • 粉丹皮:清血分伏熱,防陰虛生內熱;
    • 川貝母:潤肺化痰,開鬱散結,緩解燥熱灼津成痰之咳嗽或咽喉黏膩感。
  3. 輕宣透邪調節

    • 薄荷葉:辛涼透表,疏風清熱,引邪外達,適用於外感燥邪初起或咽喉腫痛;若陰虛重、氣急音啞則去之,防其辛散耗氣,改加玉竹、北沙參強化潤燥益肺之力。
  4. 隨證加減靈活性

    • 肺熱咳嗽加乾桑葉:清肺潤燥,宣降肺氣;
    • 舌黃唇燥加釵斛(石斛):增強養胃陰、清虛熱之效;
    • 便結屬燥熱傷津,然原方未明言加藥,或可推測生地、玄參已具潤腸之功。

推理可能功效延伸

  1. 抗炎與黏膜修復:生地、玄參、丹皮有涼血解毒作用,或能緩解咽喉口腔黏膜潰瘍;麥冬、玉竹含多糖成分,可能促進受損組織修復。
  2. 鎮咳祛痰:川貝母搭配桑葉,對陰虛肺燥之乾咳、痰黏難咯者尤宜。
  3. 調節免疫:滋陰藥組可能透過補益肺腎,改善陰虛體質的免疫功能紊亂(如虛火亢奮狀態)。

此方設計緊扣「滋陰為主,清燥為輔」,標本兼顧,體現中醫「存津液、護陰分」的治燥思路,尤其適合虛火挾燥、津虧熱結之證。

傳統服藥法


大生地1錢,大麥冬1錢,川貝母8分,粉丹皮8分,玄參1錢,薄荷葉3分,生甘草5分。
發熱者,不必拘泥外感之有無,只照方投之而熱自退;鼻塞,音微瘖,氣急者,去薄荷,加玉竹2錢,北沙參2錢;舌苔黃色而唇燥者,加真釵斛1錢;肺熱咳嗽,加乾桑葉3片;大便閉結,3-4日未
水1鐘半,煎至5-6分,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扁桃腺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鏈球菌性咽喉炎急性會厭炎口腔炎及相關病灶咽喉痛

相同名稱方劑


養陰清燥湯, 出處:《玉鑰續編》。 組成:大生地1錢,大麥冬1錢,川貝母8分,粉丹皮8分,玄參1錢,薄荷葉3分,生甘草5分。 主治:肺腎陰虛,感燥而發,咽痛白腐纏喉,及口舌白瘡,口糜唇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