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丸

豆蔻丸

DOU KOU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5.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3%
大腸經 33%
脾經 33%
胃經
大腸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豆蔻丸中包含肉荳蔻,主要因為肉荳蔻具有溫中行氣、燥濕止嘔的功效。

肉荳蔻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暖脾胃,促進消化,並可行氣止痛,對於寒濕阻滯脾胃、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此外,肉荳蔻還具有燥濕止嘔的作用,可用於治療濕邪困脾、脾胃虛寒導致的嘔吐、反胃等症狀。因此,將肉荳蔻加入豆蔻丸中,可以增強其溫中行氣、燥濕止嘔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豆蔻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臟寒,洩瀉不止,服諸藥無效」,關鍵在於「臟寒」與「洩瀉」。古代醫家認為,臟腑陽氣虛衰(尤以脾胃為主),寒邪內盛,導致水穀不化、清濁不分,而現久瀉不止。此類泄瀉特點為病程久、反覆發作、常伴腹冷隱痛,一般溫補藥物效果不顯,故需溫澀兼行氣化濕之法治之。


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1. 豆蔻(麵裹煨熟)

    • 煨製後辛溫之性增強,主入脾胃經,善溫中止瀉、化濕醒脾。針對臟寒之本,溫散中焦寒濕,恢復脾胃運化。
    • 麵裹煨製可減其辛燥,增其澀性,更宜久瀉虛證。
  2. 枯礬

    • 性酸澀寒,傳統用於收澀止瀉,尤其對「濕瀉無度」有效。其寒性與黃連協同,可制約豆蔻、木香的溫燥;酸澀之性則直接固澀腸道,防津液脫失。
    • 與溫藥相配,形成「溫澀並用」之局,既治標(止瀉)又顧本(散寒)。
  3. 黃連(茱萸制)

    • 黃連本苦寒,但以吳茱萸炮製後,寒性減弱,並增強疏肝和胃、燥濕止瀉之功。此處用於兩方面:
      • 一則防溫燥太過,避免木香、豆蔻助熱生火;
      • 二則清殘餘濕熱,久瀉雖以寒為主,但濕鬱可能化熱,茱萸制黃連可兼清少陽厥陰之滯。
  4. 木香(不見火)

    • 生用(不見火)保留其辛香行氣之力,善調暢氣機、止痛除脹。臟寒泄瀉常伴氣滯(如腹悶、腸鳴),木香能「醒脾氣、疏腸滯」,使補澀藥不壅塞。
    • 與豆蔻配伍,一行一溫,共復中焦升降之機。
  5. 醋糊為丸

    • 醋性酸收,助枯礬增強固澀止瀉之效;同時可行藥入肝,調和土木(肝脾)關係,對泄瀉兼肝氣犯脾者尤宜。
  6. 米湯送服

    • 米湯甘平,護胃氣、補脾陰,輔助藥物吸收,避免苦澀傷中。

整體方義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溫中澀腸為主,佐以行氣化濕,專治臟寒久瀉:

  • :豆蔻散中焦之寒,恢復脾陽。
  • :枯礬、醋糊固澀滑脫,直折瀉勢。
  • :木香疏調氣滯,防澀藥礙邪。
  • 制衡:茱萸制黃連既清濕熱餘邪,又防溫燥傷陰。

四藥配合,標本兼治,寒熱並調,故對「諸藥無效」之頑固泄瀉能見效。其組方邏輯體現了「通因通用」(木香行氣止瀉)、「澀不斂邪」(黃連清餘滯)的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木香6兩(不見火),枯礬1兩,黃連6兩(用茱萸制),豆蔻3兩(面裹煨熟)。
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米湯送下,量人大小多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痤瘡肺結核霍亂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痲風 [漢生氏病]麻疹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嘔吐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怕冷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口乾口渴多痰身體沉重心情煩燥

相同名稱方劑


豆蔻丸, 出處:《婦人良方》卷八。 組成:肉豆蔻(面裹煨香)不以多少。 主治:臟寒,泄瀉不止,服諸藥無效。

豆蔻丸, 出處:《普濟方》卷四○三。 組成:肉豆蔻5錢,木香3錢,縮砂3錢,白朮1錢,訶子1錢。 主治:小兒痘瘡。

豆蔻丸, 出處:《雞峰》卷十四。 組成:肉豆蔻半兩,丁香半兩,良薑1兩,藿香葉1分。 主治:霍亂吐瀉不定,煩渴躁熱。

豆蔻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一。 組成:木香、赤石脂、乾薑、砂仁、厚朴、肉豆蔻各等分。 主治:脾胃虛弱,臟腑頻滑,下痢赤白。

豆蔻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二引《仁存方》。 組成:肉豆蔻(炮)半兩,丁香半兩,陳皮半兩,良薑1兩,藿香1兩。 主治:吐痢不定,心煩燥渴。

豆蔻丸,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肉豆蔻3錢,南木香3錢,縮砂仁3錢,白龍骨5錢,訶子肉5錢,赤石脂7錢半,枯白礬7錢半。 主治:患痘瘡,脾虛作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