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臍丸

封臍丸

FENG Q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5.25)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3%
大腸經 17%
脾經 17%
心經 15%
肝經 15%
胃經
大腸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封臍丸中加入肉荳蔻,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止痛:肉荳蔻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止痛止瀉。封臍丸主治寒凝氣滯、腹痛、泄瀉,肉荳蔻可溫暖脾胃,驅寒止痛,有助於緩解症狀。
  2. 澀腸止瀉:肉荳蔻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能澀腸止瀉,配合其他藥物如白朮、茯苓等,共同起到固澀腸道,止瀉止痛的作用。

因此,肉荳蔻在封臍丸中起到溫中散寒、止痛止瀉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封臍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臍帶脫落後的感染及相關病症,其組成中包含雄黃。雄黃(Asparagus)是一種含有砷成分的礦物藥,性味辛苦,寒涼,具備一定的毒性,因此在使用上需謹慎。然而,雄黃在中醫中被廣泛應用,主要因其擁有消腫止痛、解毒殺菌的功效。傳統上認為,雄黃能有效抵禦腥風邪氣,幫助清理因臍帶脫落而易受感染的部位。

在封臍丸中,雄黃的添加可以有效提升方劑的抗菌能力,降低感染發生的風險。其獨特的功效使得該方劑能夠更快地促進傷口癒合,減少後續併發症。儘管雄黃的使用受到一定限制,但在合適劑量和處方下,能有效發揮其治療效果,為患兒提供更安全的護理。因此,在中醫方劑組成中,雄黃的存在具有其特定的治療意義和重要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封臍丸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專治「小兒瀉吐」。中醫理論中,小兒脾胃嬌弱,易受外邪或飲食不節所傷,導致升降失司,上吐下瀉。臍為「神闕穴」,乃衝任經氣交匯之所,內聯臟腑。古人以藥敷臍,透過經脈吸收,直達病所,調和脾胃、止瀉定吐。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肉豆蔻(麵裹煨熟)

    • 性味辛溫,歸脾、胃、大腸經,傳統用於「溫中澀腸」,尤善止瀉。
    • 煨製後燥性減,澀腸之效增,能溫脾陽、固腸道,針對小兒虛寒泄瀉。
    • 現代推測其揮發油或可抑制腸道過度蠕動,減緩腹瀉。
  2. 雄黃末

    • 性辛溫有毒,傳統用於「解毒辟穢」,外用可除濕殺蟲。
    • 小兒吐瀉若因暑濕穢濁(如夏月感邪),雄黃能逐穢化濁,切斷病源。
    • 醋調增強滲透,並緩和雄黃毒性,使其藥性溫和趨於局部。

配伍邏輯與外治機理

  • 溫澀與解毒並行:肉豆蔻主內治,溫澀止瀉;雄黃主外效,辟穢祛邪,二者一收一祛,標本兼顧。
  • 醋糊為丸之妙:醋能軟堅散結、助藥滲透,丸劑緩釋藥力,延長作用時間。
  • 臍療特效:神闕穴皮膚薄、血管豐,藥力易吸收,直接作用中焦,調整脾胃氣機升降,使吐瀉自止。

總結
此方體現中醫「內病外治」智慧,藥物選擇與臍療結合,簡便安全,契合小兒服藥困難之特點。其機理涵蓋溫中、固澀、化濕、解毒,多途徑調節胃腸功能,展現古人對兒科證治的精準拿捏。

傳統服藥法


肉豆蔻(面裹煨熟)1錢5分, 雄黃末1錢。
上為末,醋糊為丸,如黃豆大,曬乾。
用1丸醋泡,少時放臍內,以膏貼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封臍丸, 出處:《良朋匯集》卷四。 組成:肉豆蔻(面裹煨熟)1錢5分,雄黃末1錢。 主治:小兒瀉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