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飲丸
PO YI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局方》卷四(淳祐新添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2.18)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破飲丸方劑中包含旋覆花,主要源於其止咳化痰、降逆平喘的功效。
旋覆花味辛、苦,性溫,入肺、脾經。其揮髮油成分可鬆弛支氣管平滑肌,達到平喘的效果;同時,其化痰止咳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咳嗽、痰多等症狀。
破飲丸主要用於治療痰飲咳嗽,旋覆花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疏風散寒、化痰止咳,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癒疾病的效果。
破飲丸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燥濕: 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燥濕、止瀉止汗的功效。破飲丸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濕濁內停所致的泄瀉、食少、腹脹等症狀,白朮可以健脾益氣,燥濕化痰,幫助脾胃運化,促進水濕排出,從而緩解泄瀉等症狀。
- 固表止汗: 白朮同時具有固表止汗的作用。破飲丸針對的患者往往脾胃虛弱,容易出現自汗、盜汗等症狀,白朮可以固表止汗,避免汗液過多流失,加強治療效果。
破飲丸中包含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 肉桂性溫,味辛甘,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活血通經之功效。破飲丸旨在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飲邪內停,肉桂可溫暖脾腎,助陽氣驅散寒邪,改善脾胃消化功能,促進飲邪排出。
- 引藥入脾: 肉桂辛香走竄,可引領其他藥物直達脾胃,增強藥物的療效。例如,破飲丸中還含有白朮、茯苓等健脾利溼藥物,肉桂可助其發揮作用,更好地改善脾胃功能,緩解飲邪內停所導致的腹脹、嘔吐等症狀。
破飲丸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其溫中散寒、化濕止嘔的功效。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脾胃、散寒止痛、化濕止嘔的功效。對於因脾胃虛寒、寒濕凝滯而引起的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乾薑可溫中散寒,化濕止嘔,起到良好的治療作用。此外,乾薑還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末梢血液循環,有助於寒邪的驅散。
因此,破飲丸中加入乾薑,可以溫中散寒、化濕止嘔,改善脾胃虛寒引起的症狀,起到調和脾胃、緩解嘔吐的作用。
破飲丸中加入赤茯苓,主要原因如下:
- 健脾利濕,化痰止咳: 赤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化痰止咳之效。破飲丸主治濕痰阻肺之咳嗽,赤茯苓可健脾化濕,使痰液易於排出,達到止咳化痰之功效。
- 滲濕利水,消腫排膿: 赤茯苓還能滲濕利水,消腫排膿,有助於清除體內濕氣,改善肺部水腫,促進膿液排出,進一步緩解咳嗽症狀。
綜上所述,赤茯苓在破飲丸中起着健脾利濕、化痰止咳、滲濕利水等作用,有助於治療濕痰阻肺之咳嗽,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破飲丸中加入枳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消積:枳實味苦性寒,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的功效。對於因脾胃氣滯、痰濕阻滯而引起的胸悶氣脹、腹痛腹脹等症狀,枳實可起到疏肝理氣、消積化痰的作用,促進胃腸蠕動,幫助消化吸收。
2. 利水消腫:枳實亦有利水消腫之效,對於水濕停滯所致的腹水、浮腫等症,枳實可促進水液代謝,利水消腫,減輕症狀。
因此,破飲丸中加入枳實,可有效改善氣滯痰濕所致的各種症狀,達到行氣消積、利水消腫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破飲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醫統》卷四十三引《醫林方》,主治「一切停飲不散」,具體症狀包含:時常嘔吐痰涎泡沫、頭暈目眩如欲傾倒、胸膈胃脘痞悶不舒。此類病症屬中醫「痰飲病」範疇,因水濕停聚成飲,阻滯氣機,上逆則嘔吐痰沫、清陽不升則頭眩;飲停中焦,氣行不暢故膈脘痞滿。破飲丸旨在攻逐水飲、溫化痰濕、調暢氣機,故能解散停飲。
二、組成與作用邏輯
溫中化飲:
- 蓽茇、丁香、胡椒、縮砂仁:此四味皆辛溫之品,蓽茇散寒止痛,丁香降逆止嘔,胡椒溫中散痰,砂仁化濕行氣。諸藥協力溫運中焦,散寒化飲,針對痰飲「得溫則行」之性,從根本上消散水濕。
理氣破滯:
- 青皮、木香:青皮破氣消積,炒焦後減其峻烈,增消痰之力;木香行氣止痛,二藥疏通氣機,助水飲消散。尤以青皮經巴豆同炒,取其「焦苦入脾」之性,增強破結之效。
攻逐痰飲:
- 巴豆(製):雖去皮後棄去不用,然與青皮同浸同炒,取其猛烈之性滲入青皮,間接發揮攻逐冷積、滌蕩痰涎之效,此為「去性存用」之妙。
- 蠍梢:性善走竄,能通絡搜風,助痰飲從深處外透,尤適飲停久痼之證。
酸收固護:
- 烏梅肉:以漿水蒸製後,酸味更增,既能生津防溫燥傷陰,又可「酸斂」以防諸藥辛散太過,寓「散中寓收」之意,故云「久服不傷臟氣」。
三、治療原理推論
全方以「溫化」為主軸,結合「行氣」「攻逐」「酸收」三法:
- 溫陽化飲:藉辛熱之品振奮脾陽,使水濕得化。
- 氣行則飲消:理氣藥推動氣機,斷絕痰飲生成之路。
- 峻藥緩用:巴豆之烈性經炮製轉嫁青皮,既保持攻效,又緩和毒性。
- 標本兼顧:蠍梢祛痰治標,烏梅固護本元,符合「峻藥緩攻」之旨。
四、製劑特點
- 丸劑「如綠豆大」,配合生薑湯送服,生薑既能溫中止嘔,又可制約諸藥毒性,緩和藥性。
- 臨臥服藥,趁陽氣入裡之時助藥力溫通,使痰飲隨津液下行排出(「津液下尤佳」)。
此方體現古代醫家對痰飲病「因勢利導」之思維,重點不在單純祛邪,而是通過調整氣化功能,使水飲自消。
傳統服藥法
蓽茇、丁香、胡椒、縮砂仁、烏梅肉、青皮、巴豆(去皮)、木香、蠍梢各等分。將青皮、巴豆以漿水同浸一宿,次日濾出,同炒青皮焦,去巴豆,將所浸水淹烏梅肉,蒸一炊久,細研為膏,入藥末和勻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5-7丸,臨睡生薑湯送下;津液下尤佳。久服不傷臟氣。
(《醫統》卷四十三引《醫林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破飲丸, 出處:《局方》卷四(淳祐新添方)。 組成:旋覆花8兩,白朮1斤1兩,肉桂(去粗皮)6兩,乾薑(炮)6兩,赤茯苓(去皮)7兩,枳實(麸炒)2兩。 主治:一切停飲不散,時嘔痰沫,頭眩欲倒,膈脘不快。
破飲丸, 出處:《三因》卷十三。 組成:蓽茇、丁香、胡椒、縮砂仁、烏梅肉、青皮、巴豆(去皮)、木香、蠍梢各等分。 主治:五飲停蓄胸腹,結爲癥癖,支滿胸膈,傍攻兩脅,搶心疼痛,飲食不下,反胃吐逆,九種心疼,積年宿食不消,久瘧久痢,遁屍疰忤,癲癇厥暈,心氣不足,憂愁思慮,婦人腹中諸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