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通泰丸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
梔子味苦寒,入心、肝、肺、胃經,能清泄心肺之熱,並可涼血解毒,對於熱毒壅盛所致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目赤腫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通泰丸通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喉痺、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梔子的加入,可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更好的療效。
通泰丸中加入茵陳蒿,主要基於其利濕退黃的功效。茵陳蒿味苦性寒,善於清熱利濕,尤其針對濕熱黃疸,具有顯著的療效。其清熱利濕之功,可有效清除體內濕熱,促進膽汁分泌,改善肝膽功能,從而達到退黃之效。此外,茵陳蒿亦有疏肝解鬱的功效,能緩解肝氣鬱結,有助於促進肝臟的正常運作,進一步增強其利濕退黃的療效。
通泰丸中加入海金沙,主要考量其利尿通淋、清熱解毒的功效。
海金沙性寒,味苦,入膀胱經,具有清熱利尿,通淋止痛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泌尿系統感染,如尿路感染、膀胱炎等,以及因濕熱引起的淋證,如尿頻、尿痛、尿血等。
此外,海金沙亦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用於治療熱毒蘊結所致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
因此,在通泰丸中加入海金沙,可以起到清熱利尿,通淋止痛,緩解泌尿系統感染症狀的作用,同時還能起到一定的清熱解毒功效,增強整體治療效果。
通泰丸方劑中包含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通利水道: 木通性寒,味甘苦,入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之功效。方劑中使用木通,旨在疏通水道,利水消腫,解決因濕熱阻滯膀胱所致的尿路不通、小便不利等症狀。
- 清熱解毒: 木通亦有清熱解毒之效,對於因濕熱毒邪侵襲所致的發熱、口渴、小便赤澀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通泰丸中加入木通,可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清熱利濕、解毒通淋的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木通在通泰丸方劑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通利水道、清熱解毒的藥性,使其成為治療濕熱蘊結、水道不利等症狀的關鍵藥材。
通泰丸中加入赤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赤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止瀉的功效。通泰丸多用於治療脾虛濕阻、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赤茯苓有助於健脾化濕,促進水液代謝,改善水腫,達到利水通泰的效果。
- 和胃消食:赤茯苓還有和胃消食的作用,能幫助消化吸收,緩解脾胃濕熱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通泰丸中往往配伍其他健脾和胃的藥物,赤茯苓的加入更能增強其和胃消食的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通泰丸中加入滑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通淋: 滑石性滑潤,能利水通淋,消石排石,對於因濕熱蘊結、膀胱氣化不利而引起的尿路感染、尿路結石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 清熱解毒: 滑石味甘淡,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清解濕熱,並可緩解因濕熱引起的發熱、口渴、尿赤等症狀。
因此,通泰丸中加入滑石,不僅可以利水通淋,還能清熱解毒,達到治療濕熱下注、膀胱氣化不利等症狀的效果。
通泰丸方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瀉火止痛的功效。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肝、膽經,能清泄心火,除煩熱,瀉胃火,止嘔逆,涼肝膽,消炎止痛。
方中若出現心火亢盛、胃火熾盛、肝膽濕熱等症狀,黃連便能發揮其清熱瀉火作用,達到通利水道、化解瘀阻的效果,從而緩解患者的症狀。
通泰丸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熱通便:大黃味苦性寒,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之效。通泰丸主治濕熱內蘊,腸胃積滯所致的腹脹便祕,大黃可清熱解毒,潤腸通便,消除腸道積滯,使大便通暢。
- 活血化瘀:大黃亦有活血化瘀之功,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排除體內濕熱及瘀血,進一步緩解便祕症狀。
綜上所述,大黃在通泰丸中起着清熱瀉火、潤腸通便、活血化瘀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通泰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濕熱黃疸」,其典型症狀為:
- 三黃見證:形體(皮膚)、尿液、汗液皆呈黃色,此為濕熱蘊結肝膽,膽汁外溢所致。
- 熱盛傷津:口渴,反映濕熱化燥,津液受灼。
- 氣機阻滯:心下(胃脘)滿悶,因濕熱中阻,脾胃升降失司。
此證屬「陽黃」範疇,病機關鍵為濕熱壅盛,瀰漫三焦,治需清熱利濕並重,兼通腑瀉濁。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分類與協同作用
清熱瀉火解毒:
- 梔子仁:清三焦濕熱,利膽退黃,為治黃疸要藥。
- 黃連:瀉心胃之火,燥濕解毒,助梔子加強清熱之力。
- 大黃:瀉下攻積,導濕熱從大便出,體現「給邪以出路」原則。
利濕退黃通淋:
- 茵陳:為君藥,專擅清利濕熱退黃,用量獨重(2兩),彰顯其主導地位。
- 海金沙:清熱利尿,尤善通淋,針對濕熱下注。
- 赤茯苓、滑石:分利水濕,滑石兼能解暑熱,赤苓偏走血分以除濕熱瘀滯。
- 木通:通利九竅,導濕熱從小便出,與大黃形成二便分消之勢。
配伍特點
- 上下分消:大黃瀉下、木通利尿,濕熱從二便而解。
- 氣血並調:赤茯苓入血分,木通通絡,防濕熱瘀阻血絡。
- 標本兼顧:梔子、黃連清熱治本,茵陳、海金沙利濕退黃治標。
治療原理
- 瀉火解毒:直折火勢,防熱毒進一步耗傷陰血。
- 利濕通瘀:疏通水道,避免濕濁膠結成痰成瘀。
- 通腑降濁:藉大黃通腑,使濕熱濁邪從腸道排出,符合「六腑以通為用」之理。
此方體現「清利結合、二便分消」的治法,針對濕熱黃疸的關鍵病機,層次分明,配伍嚴謹。
傳統服藥法
梔子仁1兩,茵陳2兩,海金沙1兩,木通1兩,赤苓1兩,滑石(炒)1兩,黃連1兩,大黃1兩。
上為末,稀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60丸,茵陳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通泰丸, 出處:《活人心統》卷下。 組成:梔子仁1兩,茵陳2兩,海金沙1兩,木通1兩,赤苓1兩,滑石(炒)1兩,黃連1兩,大黃1兩。 主治:濕熱黃疸,形體、尿、汗皆黃,口渴,心下滿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