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人中白散」的方劑中,包含「人中白」,此乃取其藥性與功效,用於治療特定病症。
「人中白」為中藥材,性寒涼,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其性寒,可清熱解毒,適用於熱毒壅盛、疔瘡腫痛等症;其味甘苦,則可消腫止痛,對於外傷腫痛、跌打損傷等症亦有療效。
故「人中白」納入「人中白散」方劑中,旨在利用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藥性,治療相關病症。
人中白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清熱解毒、濕熱痰阻等症。其中包含的黃柏是一味重要的藥材,具有清熱燥濕、解毒的功效。黃柏味苦,性寒,對於治療由於濕熱引起的各種疾病具有顯著的效果。在方劑中加入黃柏,可以增強整個方劑的清熱解毒能力,特別針對因濕熱導致的內熱症狀如發炎、高熱或腹瀉等。
此外,黃柏還能夠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增強其療效,提升整個方劑的治療效果。這種協同作用使得人中白散能針對多種症狀進行有效的調理,因此黃柏在方劑中的應用具有重要的臨牀意義。綜合來看,黃柏的加入不僅是基於其藥理特性,也考慮到其與其他成分的相互作用,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治療。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人中白散主治「小兒痘後患口疳,延蝕牙龈」,即小兒感染天花(痘瘡)後,餘毒未清,熱毒上攻口腔所致之「口疳」。其症狀包括口腔黏膜潰爛、牙龈腫痛糜爛,甚則腐肉脫落,蔓延至咽喉。
痘後口疳的病因病機:
痘瘡屬熱性傳染病,熱毒熾盛時易傷陰耗血,若餘毒未盡,上熏口齒,則腐蝕黏膜,形成潰瘍(口疳)。此證多見熱毒夾濕,腐敗血肉,故需清熱解毒、斂瘡生肌、化腐止血。外治法的選擇:
方中強調先以韭根、蘿茶煎汁清洗患處,旨在消炎殺菌、祛腐潔瘡;再外敷藥末,直接作用於病灶,符合中醫「腐去則新生」的外治原則。
二、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組成與功效
人中白(火煅):
- 性味鹹寒,入肺、肝、膀胱經,傳統用於清熱降火、化瘀止血。火煅後增強調斂瘡、收濕之效,針對口疳腐肉、滲血。
- 《本草綱目》載其治「口齒瘡疳」,推測其能吸附潰瘍面滲出物,促進瘡面乾燥。
枯白礬:
- 酸澀寒,具強力收斂、燥濕止血、解毒殺蟲之功。外治多用於潰瘍、濕疹,能凝固蛋白質,減少滲液,抑制細菌滋生。
白霜梅(或稱白梅):
- 為梅實鹽漬後的白色結晶,酸性收斂,能「蝕惡肉、生好肉」(《本經逢原》),協助去除腐爛組織,並刺激黏膜修復。
大梅片(冰片):
- 辛涼芳香,透熱散火、消炎止痛,善治口瘡喉痹。其揮發性成分可促進局部微循環,緩解疼痛並輔助藥物滲透。
(二)組方邏輯
清熱解毒與去腐並行:
- 人中白清解熱毒,冰片散鬱火,共遏熱勢;白霜梅、枯白礬則腐蝕壞死組織,收斂瘡面。此配伍體現「清腐斂瘡」的雙向調節。
燥濕止血與生肌協同:
- 枯白礬、人中白煅後增強燥濕止血之效,冰片與梅肉則於斂瘡中兼顧生肌,避免過度收澀妨礙新肉生長。
(三)治療原理
物理化學作用:
- 白礬、人中白煅後生成礦物性粉末,能吸附潰瘍滲液;梅肉酸性成分軟化角質,冰片揮發油局部麻醉,減輕疼痛。
中醫藥性配合:
- 熱毒腐肉為標,陰血耗傷為本。本方外治僅針對標證,通過「清—腐—斂」三步驟(清熱、蝕腐、收斂),為後續內服調理奠定基礎。
三、現代潛在應用推測
若以現代醫學觀點解讀,此方或適用於:
- 疱疹性口炎、壞死性龈口炎等口腔黏膜潰瘍伴隨細菌感染,其抗菌、收斂作用可能緩解症狀。
- 方中冰片、白礬仍見於現代口腔潰瘍製劑(如冰硼散),顯示其局部消炎的合理性。
(註:此分析純就古籍記載與中醫理論推演,不含臨床建議。)
傳統服藥法
白霜梅2錢,人中白5錢(火煅),枯白礬2錢,大梅片2分。上為細末。
先用韭根、蘿茶煎濃汁,乘熱以雞翎蘸洗患處,去淨腐肉見鮮血,再敷此藥。若爛至咽喉者,以蘆筒吹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人中白散, 出處:《保嬰撮要》卷十八。 組成:人中白(煅)1兩,黃柏(炒黑)2錢。 主治:小兒痘後患口疳,延蝕牙齦。
人中白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六。 組成:人中白1分,蘆薈半兩,麝香半分,蝦蟆半兩(塗酥,炙焦)。 主治:小兒無辜疳氣,寒熱積滯不化,腹肚脹痛。
人中白散, 出處:《痘疹傳心錄》卷十五。 組成:人中白(煅)1兩,枯礬2錢,黃柏末5錢,黃連末3錢,冰片1分,蠶蛻紙(火煅)3錢。 主治:痘後口瘡。
人中白散, 出處:《外科正宗》卷四。 組成:人中白(溺壺者佳,煅紅)2兩,孩兒茶1兩,黃柏6錢,薄荷6錢,青黛(各末)6錢,冰片5分。 主治:小兒口疳、走馬疳及牙齦腐爛黑臭者;葡萄疫而牙根腐爛者。
人中白散, 出處:《古方匯精》卷二。 組成:真青黛1錢,硼砂1錢,人中白1錢,粉兒茶1錢,元明粉5分,馬勃5分,龍腦5分,薄荷葉5分,梅花冰片2分。 主治:口舌糜爛;走馬牙疳,咽喉腫痛,牙床腐潰。
人中白散, 出處:《金鑑》卷五十九。 組成:人中白(煅)2錢,雄黃8分,冰片4分,硼砂1錢,青黛1錢,兒茶1錢。 主治:痘後餘毒未解,上攻牙齒,致生牙疳。初起口臭齦腫,牙縫出血,尚覺疼痛;甚則色黑腐爛,牙齒脫落,穿腮破頰,牙縫出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