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連瀉火湯

梔連瀉火湯

ZHI LIAN XIE HU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四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偏寒 (0.6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心經 18%
胃經 14%
肺經 14%
脾經 11%
大腸經 6%
三焦經 4%
膽經 3%
腎經 3%
肝經
心經
胃經
肺經
脾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膽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梔連瀉火湯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功效。梔子、連翹等藥物清熱瀉火,但易耗陰傷津,而生地黃能滋陰補血,防止藥物燥性傷陰。
  2. 緩解熱毒: 梔連瀉火湯主要針對熱毒熾盛,內陷心包所致的症狀,而生地黃能清熱解毒,並能滋陰養血,緩解熱毒對心臟的損傷,起到保護心臟的作用。

綜上,生地黃在梔連瀉火湯中起到清熱涼血、滋陰養血、緩解熱毒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達到治療熱毒熾盛的效果。

梔連瀉火湯中加入當歸,看似與清熱瀉火的主旨不符,實則暗藏玄機。

首先,當歸性溫,能補血活血,調和藥性,緩解梔子、連翹等清熱藥的寒涼之性,避免過於寒涼傷脾胃。

其次,梔連瀉火湯常用於治療熱病、實火、血熱等症,而當歸可養血活血,能有效改善血熱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如口乾舌燥、便祕等,使清熱瀉火的效果更加全面。

因此,當歸的加入,不僅能調和藥性,更能增強清熱瀉火的效果,體現了中醫“寒熱並用,陰陽互補”的精髓。

梔連瀉火湯中含有梔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瀉火: 梔子味苦寒,性寒涼,入心、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功效。方劑中因其他藥物燥熱,故需以梔子清熱降火,平衡藥性。

二、 利濕通淋: 梔子亦具有利濕通淋之效,能瀉膀胱濕熱,對於因濕熱所致的小便不利、尿頻、尿痛等症狀,亦有緩解作用。方劑中若有濕熱並存,則梔子可兼顧清熱瀉火和利濕通淋,提高藥效。

梔連瀉火湯中包含天花粉,主要因為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生津: 天花粉味甘性寒,具清熱生津、涼血止渴之效。梔連瀉火湯主要用於治療熱盛傷津、口渴便祕等症,而天花粉能有效緩解熱邪所致的津液虧損,並促進體內水分代謝,幫助排泄熱毒。

二、利尿通便: 天花粉具有利尿通便的功效,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有利於排出體內的熱毒和廢物,緩解便祕症狀。同時,利尿作用也能幫助排出熱毒,進一步達到清熱瀉火的目的。

梔連瀉火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寒,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功效。配伍梔子,可增強清熱瀉火之力,針對熱邪內盛,心火亢盛所致的煩躁不安、口渴咽痛、小便赤澀等症狀,起到良好的治療作用。
  2. 抑菌消炎: 黃連具有較強的抗菌作用,能抑制多種致病菌的生長繁殖,有助於消炎止痛,配合梔子清熱解毒,可有效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腫毒、咽喉腫痛等症狀。

梔連瀉火湯中加入吳茱萸,乃因其 辛溫燥散之性,可助梔子、連翹清泄上焦之火氣

吳茱萸性溫,入肝腎經,可溫中散寒、止嘔止瀉;其辛散之性,可助梔子、連翹清泄上焦熱邪,避免藥性過於寒涼,導致脾胃受損。

此外,吳茱萸亦可 溫中止嘔,緩解梔子、連翹所致的胃寒嘔吐,使藥效更加全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梔連瀉火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婦人發癲,因肝火熾盛,郁結而成」。古醫所謂「發癲」,多指情志異常、躁擾不寧之症,與肝失疏泄、火熱內擾密切相關。肝火熾盛則氣機逆亂,郁結化火可夾血熱上沖,擾及心神,故見癲狂躁動。本方正對肝鬱化火、血熱互結之病機,以瀉火疏肝、涼血養陰為核心,兼顧調和氣血。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生地、炒梔子

    • 生地(1兩):涼血滋陰,清熱生津。針對肝火熾盛灼傷陰血,奠定養陰瀉火基礎。
    • 炒梔子(3錢):清瀉三焦火熱,尤擅降肝火,導鬱熱下行。與生地共奏清熱涼血之效。
  2. 臣藥:黃連、丹皮

    • 黃連(2錢):苦寒直折心肝火勢,與梔子協同增強瀉火之力。
    • 丹皮(5錢):活血涼血,清透血分伏熱。防肝鬱火熾灼傷血絡,兼化瘀防滯。
  3. 佐藥:當歸、吳茱萸、天花粉

    • 當歸(5錢):養血活血,佐制寒涼藥傷血之弊,符合「火鬱發之」原則。
    • 吳茱萸(1錢):少量用以反佐,疏肝下氣,防黃連、梔子過寒凝滯,引火歸經。
    • 天花粉(3錢):清熱生津,潤燥止渴,助生地滋陰以制陽亢。
  4. 使藥:熱入血室加柴胡

    • 柴胡(1錢):和解少陽,透解血室鬱熱,為肝經引經藥,促氣機條達。

整體治療原理

  • 瀉火為主,養陰為輔:重用生地配伍梔、連,直瀉火熱而護陰液。
  • 氣血同調:當歸、丹皮活血養血,防血熱互結成瘀,吳茱萸疏肝調氣,體現「肝體陰用陽」特性。
  • 標本兼顧:清肝火治標,滋陰養血固本,佐以疏泄通路,使火降神安,癲症自平。

此方邏輯嚴密,層次分明,針對肝火鬱結、血熱擾神之證,展現中醫「清、疏、養」並舉的辨治思維。

傳統服藥法


生地1兩,當歸5錢,丹皮5錢,炒梔子3錢,天花粉3錢,黃連2錢,吳茱萸1錢。
熱入血室,加柴胡1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苦寒,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慢性肝炎癡呆智能低下

相同名稱方劑


梔連瀉火湯, 出處:《辨證錄》卷四。 組成:生地1兩,當歸5錢,丹皮5錢,炒梔子3錢,天花粉3錢,黃連2錢,吳茱萸1錢。 主治:婦人發癲,因肝火熾盛,鬱結而成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