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化湯

WEN HUA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八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4%
肺經 16%
腎經 13%
胃經 12%
心經 11%
肝經 7%
大腸經 7%
三焦經 6%
脾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溫化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扶正固本,增強體力: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溫化湯多用於寒邪阻滯,脾胃虛弱等症,而人參可以扶正氣,增強體力,促進消化吸收,提高機體抵抗力,輔助溫化寒邪,改善脾胃功能。
  2. 調和藥性,協同作用:溫化湯中其他藥物如乾薑、半夏、茯苓等,多偏於溫燥,而人參則可以緩和藥性,避免燥熱傷陰。同時,人參還可以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溫化寒邪,健脾和胃的作用,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溫化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化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經,具有健脾利濕的功效,能幫助脾胃運化水濕,促進水液代謝,對於溫化湯中治療寒濕阻滯、脾胃不和所致的症狀,有良好的輔助作用。
  2. 利水滲濕: 茯苓還有利水滲濕的功效,能幫助水液排出體外,配合溫化湯中的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溫化寒濕、利水消腫的效果,進一步緩解患者的不適。

溫化湯中加入巴戟天,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補腎: 巴戟天性溫,入腎經,具有溫陽補腎、益精壯陽之功效。溫化湯主治脾腎陽虛,寒濕凝滯所致的脘腹冷痛、食少便溏、肢冷畏寒等症,而巴戟天可溫補脾腎陽氣,驅散寒濕,改善脾腎功能,從而達到溫化寒濕、止痛止瀉之效。
  2. 助陽化氣: 巴戟天能補腎壯陽,並能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化解寒濕凝滯,促進陽氣生髮,使寒濕之邪得以排出體外。這與溫化湯溫陽化濕、行氣止痛的功效相輔相成,使藥效更加顯著。

溫化湯中加入鱉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鱉甲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之效。溫化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脘腹脹痛、噁心嘔吐等症狀。鱉甲能清熱解毒,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清熱化濕、消炎止痛的功效。
  2. 軟堅散結: 鱉甲具有軟堅散結的作用,可緩解因濕熱蘊結導致的腹部腫塊、硬塊等。溫化湯中常配伍其他具有軟堅散結作用的藥物,共同發揮療效,促進腫塊消散。

總而言之,溫化湯中加入鱉甲,既可清熱解毒,又可軟堅散結,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相關症狀之目的。

溫化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燥濕: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溫化湯以溫化寒濕、消食導滯為目的,白朮可補脾胃之氣,助消化吸收,同時能去除寒濕,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促進食慾,達到溫化寒濕之效。
  2. 扶正祛邪:白朮能補氣固表,提高機體抗病能力,有助於抵禦外邪侵襲,同時還能增強脾胃功能,更好地消化吸收藥物,提升療效。因此,白朮的加入不僅能直接治療脾胃寒濕,還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更有效地清除病邪,達到扶正祛邪的治療效果。

溫化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健脾:黃耆味甘性溫,具有補氣固表、健脾益氣的功效。溫化湯多用於脾胃虛寒、寒濕困脾引起的消化不良、腹痛、腹瀉等症狀。黃耆能補益脾胃之氣,增強脾胃運化能力,有助於溫化寒濕、改善消化功能。
  2. 扶正祛邪:溫化湯旨在溫暖脾胃,化解寒濕,而黃耆能扶正固本,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祛除病邪。對於脾胃虛寒導致的正氣不足,黃耆能起到扶正固本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奏效。

溫化湯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助消化運化: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散寒、助消化運化的功效。溫化湯常用於脾胃虛寒、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食少納呆、消化不良等症,肉桂能溫脾胃、散寒氣,促進脾胃運化,使寒邪散去,脾胃功能恢復。
  2. 引藥入脾,增強藥效: 肉桂氣味芳香,能引藥入脾,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溫化湯中常配伍其他藥物,如生薑、乾薑等,肉桂的溫陽散寒作用能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和利用,提高藥物整體效果。

溫化湯中包含神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食化積:神麴為麥芽經發酵製成,性溫和,善於消食積、和胃降逆,能有效改善食積停滯、脘腹脹滿、噯氣吞酸等症狀,與溫化湯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增強化積止痛效果。
  2. 溫中散寒:神麴性溫,能溫中散寒,適合脾胃虛寒、寒凝氣滯所致的胃痛、腹痛、嘔吐等症狀。溫化湯中加入神麴,既能消食化積,又能溫中散寒,更有利於緩解患者的疼痛不適。

溫化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消積:枳殼味苦、性寒,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的功效。溫化湯主要針對寒凝氣滯、脾胃不和所致的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枳殼可以幫助疏通氣機,促進胃腸蠕動,消解積滯,從而緩解腹痛、脹滿等不適。
  2. 降逆止嘔:枳殼還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可以抑制胃氣上逆,緩解噁心嘔吐。溫化湯中常加入生薑、半夏等具有溫胃止嘔的藥物,與枳殼搭配使用,可以更好地達到止嘔的效果。

總而言之,溫化湯中加入枳殼,是為了行氣消積、降逆止嘔,以達到溫化寒凝、和胃止痛的療效。

溫化湯中加入白荳蔻,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溫中化濕:白荳蔻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化濕止嘔。溫化湯主要用於治療寒濕阻滯,脾胃不和所致的脘腹冷痛、噁心嘔吐等症狀,白荳蔻的溫中化濕作用正好可以緩解這些症狀。
  2. 行氣止痛:白荳蔻還具有一定的行氣止痛功效,能疏通氣機,緩解腹部脹痛。對於寒濕阻滯所導致的腹痛,白荳蔻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溫化湯中加入白荳蔻,可以有效發揮其溫中化濕、行氣止痛的功效,幫助治療寒濕阻滯所致的脾胃不和症狀。

溫化湯中加入山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消食化積: 山楂味酸甘,性微溫,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散瘀之效。溫化湯主治脾胃虛寒、飲食停滯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而山楂可以幫助消化積滯的食物,促進脾胃運化,緩解不適。
  2. 活血化瘀: 山楂亦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溫化湯中常伴有血瘀阻滯,山楂可以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活血化瘀的作用,進一步改善症狀。

主治功效


溫化湯

溫化湯是中醫常用的方劑之一,具有溫中散寒、化痰止咳、理氣寬中的功效。主治咳嗽、氣喘、胸悶、腹脹、嘔吐、泄瀉等症狀。

方劑組成

  1. 白荳蔻: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溫暖脾胃陽氣、化濕、行氣止嘔之效。

  2. 白朮:性溫、味甘,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化濕、利水滲濕、止瀉、安胎等功效。

  3. 鱉甲:性寒、味鹹,歸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清熱瀉火、平肝息風、降氣、清虛熱、調經等功效。

  4.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心、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健脾益氣、安神等功效。

  5.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益氣健脾、利水消腫等功效。

  6. 人參:性微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生血、益氣補虛、健脾益肺、安神益智等功效。

  7. 肉桂:性溫、味甘辛,歸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等功效。

  8. 山楂:性微溫、味酸甘,歸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活血化瘀、降血脂、降血壓等功效。

  9. 枳殼:性寒、味苦,歸肺、大腸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10. 神麴:性甘溫,歸脾、胃經,具有消

傳統服藥法


人參3錢,茯苓3錢,巴戟天3錢,鱉甲3錢,白朮1兩,黃耆1兩,肉桂1錢,神曲1錢,枳殼5分,白豆蔻1粒,山楂10粒。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胃及十二指腸炎胃下垂

相同名稱方劑


溫化湯, 出處:《辨證錄》卷八。 組成:人參3錢,茯苓3錢,巴戟天3錢,鱉甲3錢,白朮1兩,黃耆1兩,肉桂1錢,神曲1錢,枳殼5分,白豆蔻1粒,山楂10粒。 主治:過於貪饕燔熬烹炙之物,馨香甘肥之品,盡情恣食,以致食不能化,胸中飽悶,久則痞滿,似塊非塊,似瘕非瘕,見食則憎,每飯不飽,面色黃瘦,肢體日削。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