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法制木瓜丸中含有木瓜,主要是利用其消食健胃的功效。
木瓜性溫味甘,歸脾、胃經,具有消食積、驅蟲、通乳等作用。法制木瓜丸以木瓜為主要成分,可以幫助消化,改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腹脹等症狀。此外,木瓜還含有豐富的蛋白酶,有助於分解蛋白質,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
因此,法制木瓜丸中包含木瓜,是為了發揮其消食健胃的功效,幫助人們改善消化系統功能,提高身體健康水平。
法制木瓜丸中加入艾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經散寒,止痛止血:艾葉性溫,味苦,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血的功效。木瓜則性平,味甘,善於消食健脾,但偏於寒涼。加入艾葉可以中和木瓜的寒性,避免寒涼之性損傷脾胃,並起到溫經散寒、止痛止血的輔助作用。
-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木瓜偏於消食健脾,而艾葉則偏於溫經止痛,二者藥性相輔相成,共同作用於人體,可有效增強藥效,使治療效果更佳。
法制木瓜丸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法制木瓜丸主要針對風寒濕邪引起的肌膚瘙癢、疼痛等症狀。羌活性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可與木瓜等藥物共同作用,改善皮膚的風寒濕邪,達到止癢止痛的效果。
- 活血通絡,消腫止痛: 羌活亦有活血通絡、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筋骨疼痛、關節僵硬等症狀,羌活能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配合其他藥物發揮更好的療效。
法制木瓜丸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益氣血:熟地黃性溫,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填精益髓之效。木瓜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消食、疏肝理氣之效。二者合用,可補益氣血,改善因氣血不足導致的消化不良、腹痛等症狀。
- 調和脾胃:熟地黃能補益脾腎之陰,促進脾胃運化,而木瓜則能健脾消食,疏肝理氣,二者相輔相成,能有效調和脾胃,改善消化功能。
法制木瓜丸中加入當歸,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補血活血,潤燥通便: 木瓜性溫,擅長消食積、健脾胃,但單用容易燥性。當歸則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有補血活血、潤腸通便之效。兩者配伍,可使木瓜之性趨於平和,避免燥腸,同時兼顧補血活血之效,提升藥效。
- 促進木瓜藥效發揮: 當歸味甘,性溫,可引導木瓜藥力直達脾胃,加強其消食積、健脾胃之功。同時,當歸能活血化瘀,有助於改善木瓜的藥性,使其更有效地發揮其消腫止痛、潤肺止咳等功效。
法制木瓜丸中加入五加皮,主要是因為其具有補腎壯腰、強筋健骨的作用,與木瓜的功效相輔相成。
木瓜味甘性平,具有健脾消食、舒筋活絡的功效,但單獨使用對於腎虛腰痛、筋骨無力等症狀效果有限。五加皮性溫味辛,能補益腎氣,溫通經絡,與木瓜合用,可增強木瓜的補益功效,更能有效改善腎虛腰痛、筋骨酸軟等症狀,達到協同作用,使藥效更佳。
法制木瓜丸中包含杜仲,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腎固精,強筋壯骨:杜仲性溫,味甘,歸腎經,具有補腎壯筋、強腰膝、安胎的作用。木瓜性平,味甘,歸脾經、胃經,有健脾消食、舒筋活絡、通乳的功效。兩者合用,可以起到補腎固精、強筋壯骨的作用,適用於腰膝痠軟、筋骨無力、腎虛滑精等症。
- 協調藥性,增強功效:木瓜偏於補脾胃,杜仲偏於補腎,兩者配合使用,可以相互協調藥性,提高藥效,使藥效更全面,更有效。
法制木瓜丸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通絡,消腫止痛: 川牛膝性溫,味苦、甘,入肝、腎經,具有活血通絡、消腫止痛的功效。木瓜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善於健脾消食、舒筋活絡。二者合用,可增強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對於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等症,具有協同作用。
- 引藥入腎,補腎壯腰: 川牛膝入腎經,可引藥入腎,增強補腎壯腰之效。木瓜補脾胃,而脾胃健運,則能更好的吸收腎氣,提高補腎效果。二者配伍,既能活血通絡,又能補腎壯腰,使藥效更加全面。
法制木瓜丸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燥濕: 木瓜性平,偏於滋補,但其功效偏於健脾和胃,對於脾虛濕盛導致的消化不良、脘腹脹滿等症,效果有限。蒼朮味辛性溫,善於燥濕健脾,能助木瓜增強健脾功效,並改善濕困脾胃所致的諸多不適。
- 行氣止痛: 法制木瓜丸常用於治療乳房脹痛、乳腺增生等婦科疾病。蒼朮除了健脾燥濕之外,還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能夠疏通乳絡,緩解乳房脹痛,配合木瓜的理氣消腫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法制木瓜丸中包含虎骨,其主要原因有二:
- 補益筋骨: 虎骨性溫,入肝腎經,具有強筋壯骨、祛風止痛之效。對於木瓜丸所治療的筋骨疼痛、風濕痹痛等症狀,虎骨能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
- 活血化瘀: 虎骨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從而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對於木瓜丸所治療的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虎骨的活血化瘀作用十分重要。
然而,由於虎骨屬於瀕危動物製品,目前已被禁止使用。因此,現代中醫通常會用其他藥材代替虎骨,例如狗脊、威靈仙等,以達到類似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分析「法制木瓜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原理
一、傳統功效主治解析
此方主治「腳氣下元虛,腰疼,風濕在下,轉筋」,屬中醫「痹證」「痿證」範疇。
- 腳氣下元虛:指腎陽不足或肝腎虧虛,導致下肢水腫、無力或冷痛,屬「濕腳氣」虛證。
- 腰疼、風濕在下:風寒濕邪侵襲腰腳經絡,氣血不通,久病兼腎虛(如《內經》云「腰者腎之府」)。
- 轉筋:濕熱或寒濕傷筋,筋脈攣急,與木瓜舒筋活絡之效相關。
二、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為主軸,兼顧「活血、燥濕」,標本同治。
君藥:木瓜(製法特殊)
- 傳統木瓜酸溫,主入肝脾,舒筋活絡、和胃化濕。此方以「填艾蒸製」後曬乾,增強溫通之性:
- 陳艾性溫,蒸製後辛溫力透木瓜,助其散寒濕、通經脈;
- 去艾留木瓜,取其溫而不燥,專攻筋絡之效。
- 傳統木瓜酸溫,主入肝脾,舒筋活絡、和胃化濕。此方以「填艾蒸製」後曬乾,增強溫通之性:
臣藥群:補肝腎、強筋骨
- 熟地黃、當歸:養血滋陰,填補肝腎精血(針對下元虛)。
- 杜仲、牛膝、五加皮、虎脛骨:
- 杜仲補肝腎、強腰膝;牛膝引藥下行,活血通經;
- 五加皮祛風濕、壯筋骨;虎骨(現多代用)追風定痛,皆針對腰腳痹痛。
佐藥:祛風除濕
- 羌活:辛溫上行,散周身風寒濕,與牛膝配伍「一升一降」,疏通經絡。
- 蒼朮(鹽炒):燥濕健脾,鹽製後下行入腎,直祛下焦濕濁。
使藥:蜜丸與酒鹽湯送服
- 煉蜜為丸緩補潤燥,中和溫燥藥性;
- 酒行藥勢,鹽湯引藥入腎,助藥力直達下焦。
三、綜合治療機理
此方從「肝主筋、腎主骨」理論出發:
- 補肝腎精血以治本(熟地、當歸、杜仲);
- 祛風濕、溫通經絡以治標(木瓜、羌活、蒼朮);
- 強筋骨、活血定痛以緩症(牛膝、五加皮、虎骨)。
針對「虛實夾雜」之腳氣、腰膝痹痛,呈現「攻補兼施、標本並顧」特色,尤宜於風濕久病兼腎虛者。
*註:虎脛骨今多遵保育法規以他藥替代(如狗骨、牛骨等),然古方原意取其「追風定痛、強健筋骨」之效,分析時仍依古籍記載。
傳統服藥法
新木瓜(開頂,去瓤淨,填滿陳艾,合頂,蒸熟,去艾,銼片,曬乾,為末)2兩,羌活6錢,熟地黃6錢,當歸6錢,五加皮8錢,杜仲(炒)8錢,牛膝9錢,蒼朮(鹽炒)9錢,虎脛骨(酥炙)9錢。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70丸,酒、鹽湯任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補益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具有祛風除濕作用,風寒感冒者慎用。
- 本方具有活血通絡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法制木瓜丸, 出處:《扶夀精方》。 組成:新木瓜(開頂,去瓤淨,填滿陳艾,合頂,蒸熟,去艾,銼片,曬乾,爲末)2兩,羌活6錢,熟地黃6錢,當歸6錢,五加皮8錢,杜仲(炒)8錢,牛膝9錢,蒼朮(鹽炒)9錢,虎脛骨(酥炙)9錢。 主治:腳氣下元虛,腰疼,及風濕在下。亦除轉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