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茱萸散

吳茱萸散

WU ZHU Y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9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3.63)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2%
肝經 18%
脾經 18%
腎經 18%
胃經 15%
心經 6%
大腸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胃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吳茱萸散中加入檳榔,主要是利用其 降逆止嘔 的功效。

檳榔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 降逆止嘔、消食導滯 的作用。吳茱萸散主要用於治療寒邪客胃引起的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而檳榔可以 降胃氣、止嘔逆,與吳茱萸散中其他藥材如吳茱萸、乾薑等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功效。

吳茱萸散中加入硫磺,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增強溫經散寒之力: 硫磺性溫,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與吳茱萸、川椒等藥物相配伍,可增強其溫經散寒之效,對於寒邪客於肌膚、經絡引起的風寒濕痺、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有較好療效。
  2. 抗菌消炎作用: 硫磺具有較強的抗菌消炎作用,可以有效抑制皮膚真菌的生長,對於濕疹、癬症等皮膚病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與吳茱萸、蒼朮等藥物合用,可加強其抗菌消炎的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吳茱萸散以吳茱萸為君藥,乃因其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止痛、降逆止嘔的功效。

吳茱萸擅長溫暖脾胃、止痛消脹,能有效改善寒邪犯胃所致的胃脘疼痛、嘔吐、腹痛泄瀉等症狀。此外,吳茱萸還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緩解胃氣上逆所引起的呃逆、嘔吐、噯氣等症狀。因此,吳茱萸散以吳茱萸為君藥,旨在充分發揮其溫中、降逆、止痛的功效,以達到治療寒邪犯胃、胃氣上逆等病症的目的。

在中藥方劑[吳茱萸散]中,烏頭的應用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溫腎壯陽、散寒止痛的功效。烏頭可以幫助改善腎虛導致的腰膝酸軟、手足冰冷等問題,對於治療寒性疼痛有一定療效。但烏頭為有毒藥材,應遵醫囑使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風寒濕注,下成瘡」
此描述指出病因由風、寒、濕三邪侵襲,鬱積肌表,久而化毒成瘡。「下成瘡」可能指下肢濕瘡(如濕疹、潰瘍)或陰部瘡瘍,因濕性趨下,此類瘡面多伴濕濁滲液、瘙癢或疼痛,屬寒濕偏盛之證。

吳茱萸散以溫燥之品為主,契合「散寒燥濕」的治則,既能祛外邪,亦能化瘀生新,促進瘡面癒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炒吳茱萸(45克)

    • 藥性:辛、苦、熱,歸肝、脾、胃經。
    • 作用:溫經散寒、燥濕止痛,尤善祛除經絡寒濕。炒製後緩和烈性,更宜外用。
    • 原理:針對「寒濕」病因,改善局部氣血凝滯,緩解瘡周冷痛;其揮發油成分可能抑菌消炎。
  2. 烏賊骨(45克)

    • 藥性:鹹、澀、微溫,歸肝、腎經。
    • 作用:收濕斂瘡、止血生肌,為外傷瘡瘍常用藥。
    • 原理:吸附瘡面滲液(濕疹滲多時直接用乾粉),形成保護層;其礦物質成分促進組織修復。
  3. 硫黃(10克)

    • 藥性:酸、溫,有毒,歸腎、大腸經。
    • 作用:殺蟲止癢、解毒療瘡,自古為皮膚癬瘍要藥。
    • 原理:硫磺與皮膚接觸後生成硫化氫與五硫磺酸,具殺蟎蟲、真菌之效,適用於慢性濕瘡或痂疥。

三、配伍邏輯與整體功效

  • 溫燥協同:吳茱萸與硫黃均性溫,強化散寒化濕之力;烏賊骨斂濕不助寒,反佐以防溫藥耗傷。
  • 標本兼顧:吳茱萸治本(驅邪)、烏賊骨與硫黃治標(斂瘡殺蟲),三者形成「散—收—清」的動態平衡。
  • 外用機理
    • 乾粉:直接吸附滲液,收縮瘡面,適用急性滲出階段。
    • 油調敷:蓖麻油或豬板油潤澤護膚,緩和乾燥皸裂,適用慢性肥厚性皮損。

此方體現中醫「寒者熱之」「濕者燥之」的辨證思路,以局部用藥直達病所,適合寒濕型皮膚潰瘍或慢性濕疹。

傳統服藥法


炒吳茱萸45克,烏賊骨45克,硫黃10克。
上為細末。
濕疹滲液多者,撒乾粉;無滲液者,用蓖麻油或豬板油調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辛溫燥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心絞痛肺結核坐骨神經痛疥癬前列腺炎胰臟炎腳氣病霍亂腹股溝疝氣半身不遂腹中有鳴叫聲神經性厭食症心內膜炎膀胱炎胃及十二指腸炎五十肩心律不整原發性高血壓類風濕性關節炎

相同名稱方劑


吳茱萸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 組成:吳茱萸。 主治:蛇蠍螫人。

吳茱萸散, 出處:《雞峰》卷二十二。 組成:檳榔1兩,硫黃半兩,吳茱萸1錢,川烏頭1個。 主治:風寒濕註,下成瘡。

吳茱萸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一。 組成: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乾,微炒),丁香半兩,熟乾地黃1兩,當歸半兩(銼,微炒)。 主治:産後血氣衝心,悶絕疼痛。

吳茱萸散, 出處:《聖惠》卷九十。 組成:吳茱萸半兩(微炒),赤小豆半兩,熏黃半兩(研入),鴿糞半兩(微炒),白礬灰半兩,葶藶子1分(微炒),皂莢1分(燒灰),漏蘆1分。 主治:小兒頭面風瘡,及身上,或如麻豆,多癢。

吳茱萸散, 出處:《千金翼》卷十六。 組成:吳茱萸半兩,乾薑半兩,白斂半兩,牡桂半兩,附子(炮,去皮)半兩,薯蕷半兩,天雄(炮,去皮)半兩,乾漆(熬)半兩,秦艽半兩,狗脊1分,防風1兩。 主治:風跛蹇偏枯,半身不遂,晝夜呻吟,醫所不能治者。

吳茱萸散, 出處:《聖惠》卷九。 組成:吳茱萸1兩(湯浸7遍,焙乾,微炒),當歸1兩(銼,微炒),川芎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白芷1兩,川烏頭1兩(炮裂,去皮臍),麻黃1兩(去根節),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出汗)。 主治:傷寒二日,皮膚頑痛,項強,四肢煩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