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風丸
QU FE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一六五引《衛生家寶》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祛風丸方劑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化痰: 半夏性味辛溫,具有燥濕化痰之功效,可有效去除風濕痹痛的痰濕阻滯,改善病患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 降逆止嘔: 半夏還兼具降逆止嘔之效,可緩解因風寒外邪侵襲所致的胃氣上逆、嘔吐等症狀,使患者的整體症狀得以緩解。
因此,祛風丸方劑中加入半夏,不僅能祛除風濕邪氣,還能化痰止嘔,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
祛風丸中加入白礬,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止癢: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之功效。祛風丸多用於治療風濕痺痛、皮膚濕疹等病症,白礬能有效抑制濕邪,減輕皮膚瘙癢,配合其他藥材,達到祛風止癢的效果。
- 收斂生肌: 白礬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能促進傷口癒合,對於一些伴有皮膚破損的濕疹、瘡瘍等病症,白礬可起到收斂生肌的作用,加速傷口修復。
祛風丸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疏散風寒:荊芥性辛溫,善於疏散風寒之邪,對於外感風寒所致的頭痛、鼻塞、發熱等症狀具有良好效果。祛風丸多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風寒痹痛等病症,荊芥的疏風散寒之效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 解表透疹:荊芥亦具解表透疹之功,可促進疹出,對於麻疹、風疹等疾病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祛風丸部分組方亦可應用於風疹的治療,荊芥可協助疹出,減輕病情。
祛風丸中加入槐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止血消腫: 槐角性寒,味苦,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功效。對於風熱所致的發熱、口渴、咽痛、牙齦腫痛、鼻出血等症狀,槐角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 疏風解表,活血化瘀: 槐角入肝經,具有疏風解表、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風熱襲表、血瘀阻絡所致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槐角能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
綜上所述,槐角在祛風丸中起到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疏風解表、活血化瘀的作用,是該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祛風丸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理氣化痰,疏肝解鬱:陳皮性溫,味辛、苦,歸脾、肺經,具備理氣化痰、疏肝解鬱的功效。它能幫助脾胃運化,促進痰液排出,並舒解肝氣鬱結,從而達到祛風散寒、止咳化痰的效果。
二、 調和藥性,增進療效:陳皮味辛,能引導藥力下行,起到調和藥性、增進藥效的作用。它可以緩解其他藥物的燥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進一步提升祛風丸的療效。
祛風丸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其主要功能是驅趕風邪,緩解風濕病症。在其組成中,硃砂的加入具有重要的作用。硃砂,通常被認為具有清熱鎮靜、安神定驚的功效,能幫助調理脾胃,促進血液循環。由於風邪常伴隨著熱毒,使用硃砂可以有效抗衡由風邪引起的熱症,起到疏風解表的效果。
此外,硃砂還具有消炎和鎮痛的特性,對於風濕所引起的關節疼痛有良好的緩解作用。它的重鉛成分能夠對症狀較為明顯的患者產生較強的療效。硃砂的使用還能增強方劑的整體效果,使其不僅僅是祛風,還能治療相關的內熱和精神方面的不適。綜合來看,硃砂在祛風丸中的應用,是基於其多重藥效,目的在於提高方劑的療效,全方位地照顧患者的身體狀況。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祛風丸」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半夏: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適用於咳嗽、哮喘、嘔吐、腹脹、水腫等症狀。
陳皮:性溫,味苦、辛,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適用於濕阻氣滯痰凝所致之肺失宣肅、脾失健運之證。
荊芥:性微溫、味辛,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等功效。適用於治療感冒、風寒、風濕痛、關節炎、皮膚瘙癢、外傷出血、瘀血、頭痛、肌肉痠痛、關節疼痛等症狀。
硃砂:具有清熱瀉火、安神、清熱解毒、止咳化痰、解毒、潤肺、清熱利尿、補氣、清肝明目、化痰止血等功效。適用於治療溫熱病邪、熱入心包、神昏譫語、心神不寧、煩躁不眠、咽喉腫痛、咽物妨悶、驚悸失眠、心神不安、瘡瘍腫毒、盜汗自汗、砒霜中毒、巴豆中毒、牽牛中毒、洋金花中毒、曼陀羅中毒、烏頭中毒、附子中毒、草烏中毒、川烏中毒、天雄中毒、南星中毒、半夏中毒、皁角中毒、藜蘆中毒等症。
白礬:具有止血、清熱解毒、止瀉、燥濕、解毒等功效。適用於治療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帶下、喉炎、扁桃體炎、口腔潰瘍、牙痛、痔瘡、痢疾等症狀。
主治功效
痰液和水飲積聚在胸膈中,滿滿之後就會嘔吐、噁心,涎水像流水一樣,一邊手臂麻木,痰氣往上走就會頭暈目眩,往下走就腰腳疼痛,痰氣深入則左邊癱瘓右邊不能動,痰氣淺浮則突然間倒在地上,因為喜好吃味道鹹酸的食物,過度飲酒,色慾無節制而引起的。
總結
中藥方劑「祛風丸」具有化痰、止咳、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等功效。適用於治療痰飲積聚、胸膈滿悶、嘔吐、噁心、涎水多、手臂麻木、頭暈目眩、腰腳疼痛、癱瘓、突然間倒地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沒藥(研)1兩,木鱉子1兩,防風(去叉)半兩,乳香(研)1分,血竭(研)半兩,烏頭(炮裂,去皮臍)1兩半,荊芥穗半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5靈脂(研)2兩半。
上九味,除研者外,為細末,再和勻。用醇酒熬成膏,為丸如雞頭子大。
每服1丸,熱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祛風丸是一味中藥方劑,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不宜服用。服用祛風丸期間,應避免飲酒、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祛風丸, 出處:《醫門補要》卷中。 組成:苦參、當歸、白蒺藜、熟地、羌活、獨活、靈仙、大胡麻、制首烏、蟬衣、火麻仁、天麻、紫浮萍、黑芝麻。 主治:赤白遊風。
祛風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六。 組成:槐牙(焙乾)1斤,皂莢牙(焙乾)1斤,苦參3兩,防風(去叉)1兩3分,羌活(去蘆頭)1兩3分,烏蛇1條(酒炙,去皮骨),使君子1兩半。 主治:一切癬、疥、癩瘡。
祛風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 組成:沒藥(研)1兩,木鱉子1兩,防風(去叉)半兩,乳香(研)1分,血竭(研)半兩,烏頭(炮裂,去皮臍)1兩半,荊芥穗半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五靈脂(研)2兩半。 主治:風,身體疼痛。
祛風丸, 出處:《宣明論》卷三。 組成:綠豆粉1兩,川烏頭(炮)1兩,草烏頭(炮)1兩,天南星1兩,半夏1兩,甘草3錢,川芎3錢,藿香葉3錢,苓苓香3錢,地龍3錢,蠍梢3錢,白僵蠶(淘米泔浸,去絲)半兩,川薑半兩(炮)。 主治:中風偏枯,手足戦掉,語言謇澀,筋骨痛。
祛風丸, 出處:《醫方類聚》卷二十三引《經驗秘方》。 組成:木香1兩,檳榔1兩,青皮(去瓤)1兩,陳皮(去白)1兩,枳殼(麸炒)1兩,車前子(炒)半兩,防風(去蘆頭及叉)半兩,天麻(去苗)半兩,半夏1兩半(洗7次),川大黃2兩半(去皮,生熟各半,),黑牽牛(頭末)4兩,乾生薑1兩,豬牙皂角(燒灰存性)1兩。 主治:去上熱,暖下元。主治:風痰。
祛風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六五引《衛生家寶》。 組成:半夏4兩(生薑4兩1處拌,作餅陰乾),白礬1兩(生用),荊芥4兩(去土),槐角子1兩(麸炒黃),陳皮1兩(去白),朱砂1兩(水飛,半入藥,半爲衣)。 主治:寬中祛痰,搜風理氣,和血駐顔,延年益夀。主治:痰飲聚於胸膈,滿則嘔逆,惡心涎漉,一臂麻木,升則頭目昏眩,降則腰腳疼痛,深則左癱右瘓,淺則蹶然倒地,因味喜鹹酸,飲酒過多,色欲無戒所致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