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風墜涎丸

QU FENG ZHUI XIA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熱 (1.2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肺經 25%
肝經 18%
胃經 8%
膀胱經 6%
大腸經 6%
心經 4%
腎經 4%
脾經
肺經
肝經
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祛風墜涎丸中加入荊芥,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疏散風邪,止涎止嘔: 荊芥性辛溫,善於疏散風邪,並能止涎止嘔,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風濕痺痛等症,以及風邪犯肺、痰涎壅盛所致的咳嗽、氣喘、嘔吐等,與方劑的祛風止涎功效相符。
  2. 通竅透疹: 荊芥還有通竅透疹之效,可用於治療麻疹、風疹、蕁麻疹等,能促進疹出,加速疾病的康復,有利於方劑的整體療效。

「祛風墜涎丸」中包含「密陀僧」的原因主要有二:

一、 燥濕化痰:密陀僧性寒燥,善於燥濕化痰,對於風痰壅阻、涎液過多之症,具有良好的清熱化痰效果。 二、 收斂止瀉:密陀僧具有收斂止瀉作用,可收斂肺氣,防止痰液外溢,並止瀉止痢,避免痰液過多造成腸胃不適。

因此,密陀僧在「祛風墜涎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助於清熱化痰、收斂止瀉,達到祛風止涎的效果。

祛風墜涎丸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燥濕止瀉: 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脾胃經,具有燥濕止瀉之功。方中加入白礬,可針對痰涎壅盛、津液停滯所致的口涎過多、吞嚥困難等症狀,起到收斂固澀、燥濕化痰的作用。
  2. 收斂止汗: 白礬還具有收斂止汗的作用,可有效控制因脾胃虛弱、津液外泄而導致的汗出不止。對於一些伴隨口涎過多、汗出不止的患者,白礬可以起到雙重調節作用,提升療效。

祛風墜涎丸中包含半夏,主要原因有二:

一、 燥濕化痰: 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功效。方劑中使用半夏,可針對因濕痰阻滯而導致的涎液過多、口舌不清等症狀,起到化痰止涎的作用。

二、 降逆止嘔: 半夏能降胃氣,止嘔逆,對於因痰濁阻滯、胃氣上逆所致的噁心、嘔吐等症狀,也有很好的緩解作用。此作用也能間接幫助減少涎液分泌,達到治療目的。

祛風墜涎丸中加入硃砂,其目的主要在於:

一、 鎮心安神:硃砂性寒,入心經,能鎮心安神,對於因心神不寧、痰涎壅盛所致的口眼歪斜、言語不清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二、 化痰止痙:硃砂具有化痰止痙的作用,對於風痰阻滯所引起的抽搐、痙攣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然而,硃砂含有汞元素,長期服用會造成汞中毒,因此使用需謹慎,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服用。

主治功效


祛風墜涎丸方劑功效分析

《御藥院方》記載的祛風墜涎丸,主治小兒諸癇。此方劑以荊芥、密陀僧、白礬、半夏、硃砂五味藥材組成,其治療原理可從以下幾方面分析:

1. 清熱解毒,熄風定驚: 方中荊芥辛溫,具有散風止癢、清熱解毒的功效,能疏通經絡,驅散風邪,對於因風邪侵襲而導致的小兒驚癇,有良好的治療作用。硃砂性寒,味甘,具有安神鎮靜、清心除煩的功效,可平肝熄風,鎮攝心神,減輕驚癇發作時的抽搐和意識障礙。密陀僧亦有消炎解毒之功,輔助荊芥、硃砂共同達到清熱解毒、熄風定驚的效果。

2. 化痰降逆,和胃止嘔: 半夏味辛、微溫,具有化痰止咳、降逆和胃的功效。小兒驚癇發作時,常伴有痰涎壅盛、嘔吐等症狀,半夏的加入可以有效地化解痰濁,降逆止嘔,改善患兒的臨牀症狀,為其他藥物的發揮作用創造條件。

3. 收斂止血,保護黏膜: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防腐殺菌、收斂止血的功效。其收斂作用可以保護胃腸黏膜,緩解嘔吐等症狀,並具有輔助止血的作用,對於因驚癇導致的出血等情況有一定益處。

綜上所述,祛風墜涎丸通過清熱解毒、熄風定驚、化痰降逆、收斂止血等多重作用機制,共同達到治療小兒諸癇的目的。方中各藥材藥性相輔相成,協同作用,發揮整體療效。 荊芥疏風解表,引藥上行;硃砂鎮驚安神,降火熄風;密陀僧消炎解毒;半夏化痰降逆;白礬收斂固澀,共同構築了此方劑的治療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方中劑量比例需嚴格遵照古方,並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

傳統服藥法


荊芥穗半兩,密陀僧半兩,白礬(生)半兩,半夏1兩(湯洗),朱砂1錢(為衣)。
上為細末,水糊為丸,如黍米大,朱砂為衣。
每服30丸,乳後荊芥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兒、哺乳期婦女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 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癲癇多痰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祛風墜涎丸, 出處:《禦藥院方》卷十一。 組成:荊芥穗半兩,密陀僧半兩,白礬(生)半兩,半夏1兩(湯洗),朱砂1錢(爲衣)。 主治:小兒諸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